宋麗梅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咸陽 712100)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對于職業院校教師提出要求:對于“雙師型”教師(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要求大于專業課教師總數一半,要分專業建設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同年5月,教育部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2]中明確了教學創新團隊的遴選條件和建設任務,方案中指出“經過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設,打造360個滿足職業教育教學和培訓實際需要的高水平、結構化的國家級團隊[3],需加大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力量,深化職業院校“三教”改革,引領“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推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2.1 缺乏實踐經歷,實際操作技能水平不高。高等職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要求在職專任教師需具備扎實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教學團隊新引進的教師往往是應屆碩士畢業生,無企業實踐經歷,無法深入了解企業與社會崗位需求,職業技能水平低,在職教師的實際操作水平不高,基于此背景下培養的人才無法與企業、社會需求相匹配。教師應根據企業崗位需求了解學生在校需掌握的職業技能,對接企業崗位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從而實現職業技能水平的提升[4]。
2.2 “雙師型”教師不足。國家級創新教學團隊立項條件之一是:“‘雙師型’教師占比超過一半”。現階段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3人,雙師型”教師總量與既定目標相差甚遠[5]。職業院校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教師,“雙師型”教師數量短缺、教師團隊結構不合理,大大制約了創新教學的發展。要想使創新教學團隊充分發揮其核心作用,則需保證“雙師型”教師數量達到要求,才能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
2.3 團隊建設水平低。從現階段來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團隊結構設置不夠合理,團隊雙師教師3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助教3人,見習1人,團隊整體以青年教師為主,實力不強,專業影響力不高;教學過程中,教師各自為營,無團隊共同目標,缺乏合作精神;教師層次水平高低不同,無法促進教學模式創新,使得團隊整體優勢無法體現,不利于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及專業的長遠發展。另外,與西安地鐵、中保安防有限責任公司開展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也缺乏教科研成果,教學成果與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無法實施。
3.1 引進企業導師,加強創新教學團隊教師實踐技能。構建結構化創新教學團隊,不單純依賴專任教師,還可以引進企業導師,加入思政教育師資隊伍。
3.2 培養“雙師型”教師。對于“雙師型”教師,要求每三年要有至少6個月的企業掛職鍛煉,了解行業發展,掌握企業不同崗位需求。“雙師型”教師對于思政內容也要學習,要以我國職業教育的特點、結構、發展目標為基礎,探索學生學習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學情分析。
另外,對于團隊結構設置不夠合理,副高職稱及中級職稱不足,青年教師專業影響力不高問題,需通過團隊學習、主題培訓等方式對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有進一步提升,實現結構化創新教學團隊建設。
3.3 基于知識管理的結構化教師教學團隊建設
3.3.1 結構維度。隨著新時代的發展,職業教育發展發生了變化,生源水平層次不同,企業崗位需求不同,傳統教學已無法滿足現階段職業教育對于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從管理學角度結構維度出發,構建結構化教師團隊,以知識體系閉環為目標,團隊成員應包含專業教師、企業教師、思政教師,使“三元”創新教學團隊成員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三元創新教學團隊
3.3.2 功能維度。知識有顯性和隱性兩種,教學中以教材、圖片、視頻等直觀顯示的屬于顯性知識,而無法直觀體現,蘊含在教師頭腦中的情感、價值、觀念、認知等知識屬于隱性知識,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知識。新時代教學要求做到創新,這就需要教師要發揮隱性知識作用[6]。要實現知識創新,就要做到知識的轉移,從學校向工作崗位的轉變,從而實現知識向技能的轉化。
3.3.3 價值維度。職業院校教育要實現知識的創新,需要教師團隊將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進行有效結合,而隱性知識的有效積累,對于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力促進知識創新。
城市軌道交通“1+X”站務證書制度試點的實施是職業教育城運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改革的有力舉措,對接崗位需求,要培養新型技能型人才則創建創新教學團隊意義重大。創建創新教學團隊,要尋求問題所在,敢于實踐,借助多方力量促進創新團隊建設,為新時代職業技術大學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