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江蘇省常熟市濱江職業技術學校,215500,江蘇常熟)
在中職學校的機械機電專業中,機械制圖是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對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開展該課程的教學,能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識圖和繪圖能力,對于學生的后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該課程課堂學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對于廣大中職教師而言,采用正確的方法實施教學任重而道遠。
“做學教合一”理念的提出是符合中職教學的發展實際的,“做學教合一”也是有助于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新模式。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及職業技能的重要性,在倡導素質教育的當下,該模式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該模式的提出是緊貼中職教育發展現狀的,也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1],也催發了機械制圖課程教學的自我革新。課堂教學手段的更新、課堂模式的革新、課堂教學環節的創新在該模式中得到充分體現。
中職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斷地創新和發展。由于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因此在之前乃至現在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大多數教師還是“唯分數論”,一味地追求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卻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加之在中職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緊、任務重,許多教師為了趕進度,仍舊采用一言堂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一言堂或者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導致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造成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缺乏。筆者根據對部分學校的實際調查得知,部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多以提問式為主,即教師問、學生答。當學生回答正確后也沒有有效的評價機制,而當學生答錯后,教師更多的是責備和批評,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影響了課堂的整體效果。此外,中職教師的教學手段沒有及時地更新,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沒有緊跟時代和教育發展潮流,仍舊采用黑板加粉筆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畫圖眾多,但是大多的圖都是在重復畫、機械畫,所畫的無效圖多,勞動強度大,導致最終的結果是事倍功半。
當然,在中職學校中,學生的能力也是參差不齊的,大多數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較好的學習基礎,因此,對于理解難度大的機械制圖課程,大多數學生一籌莫展,認為學習起來比較吃力,通常跟不上教師的節奏,久而久之,學生落下的知識越來越多,部分學生對自我學習充滿了不自信,有的學生甚至對該門課程產生了恐懼心理,最終大多數學生厭學情緒大幅增長,從而影響整個班級對該課程學習的穩定性。相關數據顯示,在中職學校高一階段的學生中,由于厭學而出現的流失率高達20%,有的學校甚至超過30%,可見數據是龐大的,問題是嚴重的。對于機械機電專業的學生而言,機械制圖又是最基本的課程之一,只有讓學生學好這門課,才能讓學生減輕厭學情緒,從而順利畢業。因此,結合相關的學情分析,開發“機械制圖‘做學教合一’案”(以下簡稱“做案”)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中職“做案”研發后,主要針對該課程的特點,規范了教學模式,在教學項目設計中強調了分解知識點及循序漸進的重要性,通過該模式,針對上述學情,可以有效實現技術應用與產業發展的同步。當然,在該模式的設計中,當出現多種項目時,就要求學生從易到難,逐一完成,動手動腦,高效應用,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和提高創造力。這種模式也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做中教、教中做,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兩者相得益彰,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教師在設計和開發教學“做案”的過程中,要緊密聯系教學實際,準確找準“做學教合一”理念與課堂教學的結合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學有所獲、學以致用。“教”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最終達到自己也會做的目的。對于機械制圖課程“做案”的開發,需要線上與線下教學緊密結合,通過線上讓學生具備讀圖、識圖能力,通過線下讓學生具備繪圖能力,這樣才能打破傳統教學的極端化,也才能讓學生真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中職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強調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做案”的設計更有利于整合教學資源,實現人才的高質量培養。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做案”讓機械制圖課程變得更加具有體系化和實用化,“做案”設計從緒論開始,分別編寫了機械制圖基本知識、機械制圖基本技能、物體的三視圖基礎、物體的視圖表達、零件圖、標準件與常用件、識讀裝配圖、典型零件的測繪和裝配體的繪本等內容[2],課程內容更加強調了學生的“做”,讓學生能夠全面提升制圖和繪測能力。
在“做案”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資源的整合也十分重要,通過任務驅動抓學生特點,通過手腦結合促能力培養,通過網絡直擊展情景模擬,通過實踐操練提升學生能力。通過對資源的高效整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統籌兼顧,分清主流與支流,進行深度學習,進一步提升自我素養和專業能力;此外,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更好地體現了做中學、學中教、學中做的緊密聯系,一方面,提高了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為新時代發展輸出高質量的人才。
實施教學“做案”,需要將課堂的主體由教師轉變為學生,教師通過打造高效課堂,讓學生能夠適應課堂的深度與廣度。對于“做案”中的做、學、教三者之間的前后順序并沒有作具體的規定,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三者的側重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基本的建構就是“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層層推進[3],逐步提升。在機械制圖教學過程中,筆者也時常是在“做案”的理念下布置教學任務,進行任務驅動,然后學生分解知識,逐一突破,對于難點與疑點由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形成了有效的互動,讓學生能夠邊學習邊思考、邊實踐邊探索、邊總結邊升華,獨立自主思考與小組合作模式的運用讓課堂模式變得煥然一新,讓課堂教學質量有了質的提升與飛躍。
通過“做案”實施課堂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思維慣性及常規的課程教學套路,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也讓學生有了自愿、樂于參與學習的意識,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對于教師而言,教起來變得更加輕松,讓教書育人、寓教于樂的師德師風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和發揚,也開創了中職機械制圖課堂教學的新局面。
采用“做案”教學的意義十分重大,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毋庸置疑,教師的能力提升也是前所未有的。對此,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地發展和創新“做案”模式,讓中職教學水平能夠提升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