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聰 于強 王廷 林石俊
重慶新生態物流創新組織以用戶為中心,服務智能制造為宗旨,搭建數智化物流協同平臺,致力于推進供應鏈全鏈條精益協同管理,打造一個行業領先的低成本、高效率、數字化物流新生態。
創新成員聚焦四大創新模塊,分布于八個小組,各成員依托項目相互配合形成創新球型組織機構(如圖一),打破科室及小組壁壘,實現充分的人力資源整合。

(圖一)
平臺項目(如圖二)創造性使用“SaaS平臺+移動App”“物聯網技術”“數字化+大屏報表”聚合的OTMS模式,打造一個不斷創新優化流程、透明且開放的物流生態鏈。以循環取貨運輸管理數字化系統、泊位RFID監控技術、供應商到貨時間窗電子監控技術、移動互聯網+、物流設備運行監控協同實現物流各環節數字化、可視化管理。

(圖二)
依托OTMS模式的可擴展性以及供應鏈體系龐大、資源分散的特點,以共享、整合的理念,構建大物流生態圈。OTMS系統擴展至全價值鏈運輸體系,擴大物流/供應商監控邊界;推行循環、共享包裝模式,降低物流包裝成本;實施循環取貨,整合園區短途運輸資源;實踐多式聯運和零整配協同模式,提升中遠途的運輸資源整合能力;最終實現供應鏈資源整合及降本增效的目的。服務智能制造,借助供應鏈整合后豐富的資源以及規模化效應,形成低成本、高效率響應的核心競爭力,以更強的應變水平及更廣的服務范圍滿足智能制造的柔性化需求。對內不斷推廣LCIA、自動化配送、亮燈揀選等項目,提升物流智能、自動化水平;對外借助按需拉動及整合的車輛資源,依靠精準需求產生拉動,降低庫存,提升響應能力和服務水平。
在公司首次實現端到端的全鏈路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打造首個OTMS管理系統,并以此為基礎,不斷豐富擴展內核,以專業小組為攻堅力量,引進GMOS、VBA、LCIA等新工具新模式,新思想,持續優化供應鏈體系,降本增效,共創共贏,繼而實現供應鏈的整合提升。
3.1 供應商端:
①“一物一碼”追溯平臺:以條碼技術為載體,以掃碼過線形式,實現關鍵子零件、供貨批次、監測信息的記錄和整合,依靠“一物一碼”,數字化跟蹤,實現精確追溯。②供應商門戶系統:車輛與單據綁定,供應商發貨數據實時監控,發貨數據系統集成,與接收數據一鍵對比,減少料賬對賬環節,對賬時間減少85%,提升整體效率。
3.2 運輸端:
OTMS(運輸管理系統如圖三):采用北斗導航技術、RFID技術、APP移動互聯網,通過豐富的API數據接口,突破信息孤島,推進物流運輸領域全鏈路數字協同管理,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思維應用到運輸領域,以訂單的全生命周期為核心打造完全透明化、數字化的連接一切的全新運輸網絡,讓鏈條中的各方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實現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佳的用戶體驗。②城配可視化:借助OTMS平臺,突破傳統電話跟蹤模式信息不透明的弊端、打破信息壁壘,實現供應商→物流倉儲→SGMW的訂單配送全過程可視化、數字化;同時利用OTMS系統實現車輛資源管理和整合、運輸調配、車輛運輸狀況預警,實現訂單配送風險控制。③多式聯運:擴展中遠途運輸模式,突破傳統公路運輸的成本限制,借助渝桂新鐵路運輸通道,優勢互補。使用CubeIQ集裝箱配載系統,搭配氣囊緩沖材料+捆扎帶等硬件,通過輕重貨物的配載,提高集裝箱的裝載率。

(圖三)
3.3 工廠端:
泊位監控系統:通過對卸貨泊位效率分析,實現泊位負載均衡;APP及電子看板的運用,突破現場管理人員的物理限制,不同層級的管理人員均可實現7*24小時遠程監管,泊位管理透明化、可視化、數據化。電子化到貨時間窗:按實時拉動單及收貨狀態跟蹤供應商、物流公司到貨,實現按卸貨泊位分類匯總拉動單,現場接收精準跟蹤物料到貨。

(圖四)
4.1 運行效益
①OTMS:上線以來,裝載率提升8%,運輸效率提升15%,泊位利用率提升10%,單臺CPU下降3.28元/臺,年節約成本98萬元。②簡道云無紙化:搭建疫情來訪、可疑物料退貨、訂單動態庫位等12個平臺(如圖五),節約成本50萬/年。

(圖五)
物流工具數字化程序:利用LMS工具,全年優化三方物流人員14人,優化物流成本112萬,平均效率提升至80%。
4.2 推廣性:
①OTMS平臺:系統具有自主的知識版權,具備成熟的運行模式和流程,目前已推廣至7家三方物流、181家供應商使用。②自主開發簡化版IMOS應用工具,開發IMOS效率看板(如圖六),作為優秀案例分享至國內其他主機廠。

(圖六)
重慶新生態物流創新團隊著眼物流全鏈路,通過數字化、可視化手段在整個供應鏈內實現了低成本、高價值的物流運行模式,為智能制造提供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