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Z時代青年;思政教育;沉浸式心態;引導式方法
在企業80后思政工作剛取得豐碩的成果時,Z時代青年也逐漸成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對國有企業思政教育工作者來說,在感慨時代巨變的同時,馬上又要通過對新時代青年思想特點的研究來探索新的思政教育模式,以更好的將薪火一代代的傳下去。
(一)Z時代青年的概念。“Z時代”是一個網絡流行詞,但是已經受到了多個行業的重視,這一詞語來源于英文“Generation Z”,是指出生于1995年~2010年之間的青年群體,這一時代的青年人出生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其價值觀和生活習慣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電子虛擬和現實世界的影響,是研究未來青年工作方向的重要對象。
(二)Z時代青年的心理特征。Z時代青年成長于我國經濟高度騰飛的時代,是最有個性的一個群體。他們有躊躇滿志、注重體驗、個性鮮明、自尊心強烈、渴望認同等心理特征。
由于生活在物質條件較為豐厚的時代環境下,Z時代青年對未來美好生活有著更高的要求,同時在二次元文化夸大化、戲劇化的影響下,在低估客觀困難的情況下對實現理想所面臨的問題存在認知不足的情況。由于生活在較為包容的多元化社會環境中,并且通過網絡拓展了自己的視野,所以Z時代青年更希望通過接受更多的刺激或興趣來滿足自己的體驗,個性非常鮮明。
(一)教育工作者缺乏創新意識。思政教育是國有企業意識形態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認識方面存在著差距,因此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理解事物的角度、信息交流的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受生活和工作環境、個人閱歷和思想認知水平、青年群體叛逆心理的影響,很多比較成熟的教育手段并不被青年群體所接受。這一困境不該歸咎于青年群體,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反思自己是否脫離了青年群體,然后思考如何帶著思政教育的內容融入青年群體。
(二)Z時代青年處于佛系與進取的矛盾狀態。從心理特征和社會閱歷進行分析,Z時代青年除了受網絡文化的影響較大之外,不良思潮也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這就是前幾年比較明顯的“躺平”心理。作為年齡差距不大的Z時代青年在步入社會之前,其積極性在這種環境下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是由于他們當時正處于求學階段,缺乏親身經歷,所以出于佛系和進取意識矛盾的狀態,一方面比較關注自我的體驗,一方面又對自己的未來躊躇滿志??梢哉f在時代浪潮的沖擊下他們既對客觀世界有深刻的認知,又因視野有限而局限于自我領域;對未來充滿了向往,又因出于信息爆炸的時代而略顯迷茫。
(三)碎片化信息的沖擊令青年困惑。在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在與基本原則不相沖突的情況下,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聲音、不同的信源很容易使人產生不同的看法,雖然可以以沉默的智者態度等待真相的水落石出,但是就青年而言在等待的過程中很容易影響他們的思維,此時進行思政教育可能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思政工作者具有帶領青年辨明是非、正確的認知世界任務,而在復雜信息沖擊下正是我們需要展現自己擔當的時候,此時如何幫助他們撥云見日、在信息碎片的沖擊下選擇堅定的立場至關重要。
(一)保持年輕的浸入式心態。首先教育工作者需要保持年輕的浸入式心態,其中年輕是指積極的接觸新事物以融入青年的社會生活、浸入式是指結合個人的經驗感受青年的心理。
在著名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提出“液態社會”理論中,認為當今社會是一個不確定的流動性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運行制度也隨時處于變化中,所以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拘泥于以往的經驗,而是圍繞思政教育內涵這一核心采取靈活的教育方式,將這些內容講活,讓青年能夠靈活應用到社會實踐中。
(二)采取引導式的工作方法。自尊心強、個性鮮明、強烈渴望認同這些心理特征是引導Z時代青年走出矛盾心態、在社會實踐中保持銳意進取態度的主要切入點,所以可以采取引導式為主、挫折教育為輔的方法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引導他們發揮自己的最大價值。在他們積極性被激發后,適當的加入挫折教育的內容也能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并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使之思想認知和技能素養均獲得提升。
(三)深挖具有時代特征的素材。深入挖掘具有時代特征的元素是碎片化信息時代提高青年思政教育工作效率的主要突破點之一,對教育工作者的創新能力要求很高。在素材挖掘方面建議主要負責原則性的引導工作,通過與優秀青年的交流共同挖掘素材,借助這些鮮活的素材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到Z時代青年的心中。
在對企業青年員工進行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教育中,教育者必須要充分尊重青年心理的發展特征,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思政教育,而減少說教的成分,借助鮮活的素材使之借助感性認知逐漸提升理性認知的水平是必須要考慮的一個方向。Z時代青年作為一個完全成長于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交融時代的群益,對他們的研究不僅是當前思政教育所面臨的的新挑戰,也是以后常態化教育的開端,對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人民咨詢.我的青春我做主——Z世代人群整體畫像[J].數據,2021(6):48-57.
[2]侯香.新時代大學生網絡道德培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22.
[3]翁璇,趙平.網絡思政視域下青年擔當精神培育路徑研究[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22,22(10):28-32.
[4]陳發達.網絡思政對社會焦點的捕捉和解讀[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3):69-70.
[5]劉里卿.網絡傳播熱點對青年受眾影響研究[J].采寫編,2021(07):98-99.
(作者單位: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廣播電視站 郭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