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榕
熱點聚焦
2022年10月7日21時10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黃海海域使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采用“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將微厘空間北斗低軌導航增強系統S5/S6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長十一”火箭自2015年首飛成功以來,已完成陸態、海態兩種發射方式,1.6米、2米兩種直徑整流罩,圓滿完成14次發射任務。發射筒上“大成問鼎,逐夢寰宇”8個大字,紅藍交融,既是對中國夢、航天夢的獻禮,也是對浩瀚宇宙的探索。
1.固體運載火箭有效降低衛星發射成本。
相比陸上發射,海上發射是更安全、更經濟的發射方式。更安全是因為海上發射可以選擇不同的發射點,可以讓火箭殘骸安全區的選擇更容易些,相對于陸上發射更便捷;更經濟是因為海上發射能夠針對不同軌道的衛星自由選擇火箭發射的緯度,靈活選擇發射點,從而有效節省燃料,火箭一次能夠攜帶更重或更多衛星進入太空,發射成本進一步降低。相比以往的海上發射任務,本次任務選擇近岸發射,減少了海上航行時間,任務執行時間進一步縮短。
2.加速我國衛星互聯網組網建設進程。
“長十一”火箭海上發射成功,將進一步降低我國低軌商業通信衛星發射成本。將衛星互聯網建設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提高市場競爭力,能夠加快我國衛星互聯網組網建設進程,滿足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低緯度航天發射需求,同時將牽引我國火箭技術發展,突破海上發射和海上可重復使用火箭回收等技術,進一步提高我國火箭研制和發射技術水平。
任務驅動
1.逐夢蒼穹,航天精神代代相傳。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執行433次發射任務,先后把700余個航天器送入太空。1970年首飛至今,奮斗征程可謂篳路藍縷,一代代“長征人”以不服輸的性格和韌勁,俾夜作晝,焚膏繼晷,用一個個成果書寫了中國航天實力;一代代“長征人”帶著全中國的夢想,在無數次跌倒失敗的壓力中前行,砥礪奮進。我輩青年學子要珍惜大好時光,打牢科學理論基礎,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堅定航天報國的初心與建設航天強國的使命,推動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2.團結協作,每一顆“螺絲釘”都至關重要。
長征系列火箭上有多少顆螺絲釘?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每一位“長征人”都是助推長征系列火箭升空的一顆“螺絲釘”。不論是耄耋之年的老一輩“長征人”,還是奮戰在一線的年輕一代“長征人”,他們都在竭盡所能地發揮著自己作為一顆“螺絲釘”的最大作用。因此,才有今天“長十一”火箭首次采用近岸發射的壯舉!吾輩青年應該“高看”自己,看到自己在祖國建設中將要發揮的作用,更應該學會在學習和生活中團結協作,發揚“螺絲釘”的精神。
多方觀點
念好“快”字訣 邁上新臺階◎鐘 于
“一箭雙星”,十四連勝!2022年10月7日晚上,伴隨一聲巨響,升騰的火箭在夜幕中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首次采用近岸發射的“長十一”運載火箭成為給創建66周年的中國航天最特別的獻禮。
跟其他“長征”火箭相比,“長十一”的最大特點就是“快”。它之所以能夠持續念好“快”字訣,除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也離不開“長十一”研制團隊的矢志攻關。比如,“長十一”隊伍專門為每一發任務配備星箭協調員,確保各項接口和技術指標高效協商確定,有助于優化提升星箭對接效率。從攻克前后端無線遠控等關鍵技術,到形成衛星適配器產品庫,一次次向未知進發,一次次“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努力,才鑄就了“發射準備更快、星箭對接更快、火箭生產更快”的“長十一”。自2015年9月首飛成功,從陸上到海上再到近岸,“長十一”連續多次高精度入軌、零窗口準時發射的卓越成績單,充分展現了其優異的高可靠性、任務適應性和多樣化發射能力。
2022年是“長十一”的密集亮相年,全年總計安排了5至8次發射任務,有望創造年度發射數量的新紀錄。已進入組批生產、滾動生產的常態化發射階段的“長十一”,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快速履約能力的持續提升,其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潛能也將更加充分地顯現出來。
創新不止步、追夢不停歇。可以預見,“長十一”今后一定能帶給我們更多驚喜,我們探索太空的腳步也一定能邁得更大更遠!
(摘編自“央視新聞客戶端”2022年10月9日)
2025年,中國有望開啟太空旅行
◎楊毅強
中國商業航天已迎來最好發展機遇,并將在10年內追上美國的發展水平。
在商業航天領域,已形成一定市場規模的就是中國和美國。中國商業航天雖起步較晚,但發展態勢風起云涌。中國的商業航天已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并有望在5年內進入3.0時代。
最遲到2027年,中國商業航天的“春天”便會到來。商業航天的“春天”可依據以下標志來判斷:第一,衛星星座大規模組建,運載火箭進入高密度發射階段,實現低成本大型液體火箭回收和復用;第二,獨屬于商業航天的商業模式,如太空旅游得以實現;第三,導航定位、導航增強、低軌互聯網及高時間分辨率遙感星座等能為大眾和企業提供服務。
具體到太空旅行,目前可分三種。第一種是進入空間站,這對游客的身體、心理素質等有嚴格要求;第二種是以維珍銀河公司的“白色騎士”為代表的通過雙機身航空運載飛機將游客帶入太空,但該模式舒適感和安全性較差;第三種就是目前技術較為成熟的亞軌道旅行,適合大部分人群。隨著商業模式的完善,2025年,中國有望開始亞軌道旅行。
(摘編自《環球時報》2022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