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宇
從當前國際局勢和未來歷史方位來看,中北亞區域合作是值得重點關注的外交方向,在新形勢下孕育了新內涵和新機遇。近來美國圍繞我東南周邊頻推“印太”等新區域概念,拼湊“芯片四方聯盟”等領域性合作機制,企圖塑造新地緣政治格局。俄烏沖突后,歐亞大陸中部地緣安全風險增加,全球能源和糧食短缺進一步加劇。 面臨上述局面,我國在中北亞地區開展新形態的區域合作,將為“一帶一路”倡議注入新的區域概念內涵,促進我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
中北亞區域是相對于東南亞、東北亞而言的次區域,范圍包括中國新疆、俄羅斯西伯利亞各州及中亞五國相關地區等。這片區域山水相連、人文相近、經濟相依、民情相通,構成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空間。
在當前國際環境中,中北亞區域合作具有重要價值。
首先,在能源問題上,俄烏沖突和產業轉型不斷加劇歐洲等地的能源危機。中北亞區域能源儲量極其豐富,其中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23.97%,已探明煤炭儲量占世界總儲量22.59%。隨著國際形勢變化,中北亞在能源問題上的戰略意義正在不斷提升。
其次,中北亞區域是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俄羅斯與西方沖突長期化的背景下,高加索和東歐方向先后陷入持續的地緣政治沖突,中北亞的地緣安全穩定越來越重要。上海合作組織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構建區域安全合作的樣板,還需要經濟和民生領域的區域合作議程來配合支撐。
再次,中北亞區域治理具有世界性價值。中北亞區域地廣人稀,糧食生產和出口潛力大,地區森林資源約占世界總儲量10.23%,對全球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貧困治理、地方沖突治理具有較高價值,在全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議題上具有廣闊空間,可以為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新動力。
要促進中北亞區域合作,就要超越西方所設置的政治和思維藩籬,努力探索區域合作的新形態。中北亞區域合作是一種新形態的經濟-治理區域合作,其內涵和外延超越了歐美國家地緣政治的固化思維。首先,美西方傳統上多從地緣政治視角看待中亞地區,并將其視為歐亞大陸的“戰略腹地”,關注其周邊大國的平衡問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下,中北亞區域合作是圍繞著共同發展和治理問題來定義的,其基礎是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需求,而不是基于大國的地緣政治謀劃。其次,中北亞區域的范圍打破西方以國家邊境線為界的約束。西方國家對區域合作、地區聯盟的劃分大多以主權國家作為最小單位,哪個國家可以成為區域一員后往往有復雜的政治利益計算,其本質是以拉攏盟友、對抗“敵人”為目的。中北亞新區域合作超越西方“拉幫結派”式的陣營劃分思想,真正做到從發展與治理的本地需求出發,既不同于美國盟友體系式的拉幫結伙,也不同于歐盟基于國家整體身份的功能主義,而建立一種國家搭臺、地區唱戲的弓功能主義。最后,中北亞區域合作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體作用,推動區、省、州一級的合作發展,鼓勵經濟主體和社會主體發揮作用。
具體而言,或可從以下方面扎實推動中北亞區域合作。
首先,在經濟方面,可以由區省州一級政府牽頭,以相關城市和重點企業為主體,推動地區性的能源、農亞、環境、科技等產業合作。未來可以依托中北亞區域內現有的產業技術實力、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土地資源、逐步完善的鐵路航空交通設施,形成多種產品的跨境域內分工格局,打造發展中國家平等參與的完整產業鏈。其次,在治理方面,以相關社會組織、高校、研究機構為主體,依托“額爾齊斯河一鄂畢河通道”,中北亞區域各方可以在北冰洋航道開辟、冰原河道開發治理、新能源開發、環境修復、減貧等方面開展有益合作,打造“清潔美麗”人類命運共同體跨境合作項目落地示范區。中北亞區域的構建將為發展中國家和內陸地區提供更多在經濟和治理上的合作機會,真正踐行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最后,推動地區性的安全治理發展論壇,交流合作經駿,講好中國故事,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周邊命運共同體結合起來發展,在更高水平的區域安全中實現更高水平的邊疆安全和國家安全。▲(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環球時報202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