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潔
(作者單位:東北石油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是時代精神的偉大體現。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王進喜在石油會戰中勤于勞動、勇于創新、樂于奉獻正是對其勞模精神的詮釋。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進步,勞模精神被注入新的元素,內涵也不斷豐富。而王進喜的勞模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勞動者恪盡職守,使各行業的人堅定理想信念,激發其創造性,為實現東北振興的人才內核奠定基礎,同時也激勵廣大勞動群眾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時代造勞模,勞模是新時代每一個人應該追的“星”,是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榜樣。其中,在黑龍江大慶這片土地上,涌現了一批以王進喜為主要代表的勞動模范。王進喜及其工友作為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鉆探工人,以頑強的意志和忘我的精神加入石油大會戰中。這場會戰不僅促使“鐵人”精神的產生,也體現了王進喜“勤于勞動、勇于創新、樂于奉獻”的勞模精神。
綜觀王進喜的一生,他始終在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實干的精神。兢兢業業是他發揮“人拉肩扛”精神,用三天三夜時間也要將重達60 多噸的鉆機拆成幾大件拉到井場安裝好的忘我精神。扎實工作是他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奮勇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及時制止住井噴的鋼鐵意志。精于業務是他聽其音就能判斷遠在千里之外井下鉆頭的磨損程度以及用手摸泥漿,就知道泥漿配比是否合適的真實寫照。不論他擔當什么職務,鉆井隊大隊長或是后來的指揮部副部長,他都不忘自己首先是個工人,始終恪盡職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精于業務、兢兢業業正是王進喜勞模精神的體現,是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學以致用、奮勇拼搏的根本動力,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王進喜不僅認真學習,嚴于律己,踐行黨中央的政策,同時他還有獨具一格的創新意識,在我國石油鉆探行業有很多創造性發明。鉆機“整體搬家”是王進喜突破條條框框,打破常規的首創。1956 年11 月,在玉門油田,為了提高鉆井效率,節省時間,使原本最少需要六七天時間才能完成的鉆機搬家只用了三四天就完成了,這標志著王進喜在鉆井搬家方面掀開了具有創新性意義的一頁。他從不局限于現狀,總想做得更好。因此,他又創新鉆井方法,通過“并車起鉆”“三泵齊開”“加壓鉆井”,大大提高了鉆井效率,也為后來他提出“月上千,年上萬”目標的實現打下了堅實基礎。王進喜別出心裁、獨具一格的創新思維是他在工作中敢于突破條條框框,本著科學求是的態度,善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的成果。大力弘揚王進喜的勞模精神,學習其創新思維,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王進喜生于苦難的封建社會,對于王進喜來說,是新中國的成立把他從封建社會解救出來,使他的人生充滿希望,讓更多像他一樣的工人階級能夠當家做主,成為新中國的主人。1966 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左傾思潮泛濫,王進喜成為被批斗的一員,大慶油田的生產也受到別有用心分子的干擾和破壞。左傾分子不僅對王進喜進行人身攻擊,還使用暴力手段讓他寫下污蔑大慶紅旗的言語。面對這些,王進喜沒有屈服,他說:“大慶紅旗是大慶工人階級按照毛主席指引的道路闖出來的,大慶的一切勝利都是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勝利。誰敢污蔑大慶紅旗,我們就一拳頭把他砸到地底下去!”正是這么樸實又簡單的話語,體現出王進喜對毛主席的崇敬,對國家的熱愛,使他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克己奉公,不向黑惡勢力低頭,也鼓舞了工人階級為國家生產石油的信心與決心。1970 年王進喜在住院期間,也時刻關心國家油田建設,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建言獻策。他一生都在為國家石油業的發展無私奉獻,甚至在生命的盡頭,仍然心系國家。鐵人王進喜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是當代黨員為國家奮斗的精神動力,是當代青年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的前進動力。
王進喜勤于勞動、勇于創新、樂于奉獻的勞模精神是偉大時代精神的彰顯,弘揚王進喜勞模精神的時代價值,有助于傳播正能量,使廣大石油工人堅定信仰,始終高舉大慶紅旗,努力為振興發展增添新動力。
勞模精神是對勞動模范所體現寶貴精神的凝練與總結,深深體現著勞模們共有的核心特質。他們以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在平凡的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作為我國第一代石油工人的一員,王進喜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勞模精神的深刻內涵,也正是王進喜的敬業、創新精神激勵著廣大石油人艱苦奮斗,不僅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作出貢獻,同時也催生了以新時期鐵人王啟民、新鐵人李新民為代表的一大批為油奮斗、為國奉獻的先進勞模群體,他們始終投身于原油的高產穩產,開拓創新,為古龍頁巖油勘探開發實現重大突破作出卓越貢獻。大慶油田由創新而生,由創新發展。古龍頁巖油的重大突破,是在弘揚和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作用下實現的,也必將激勵和鼓舞新時期的石油工人們為大慶百年油田建設接力奮斗。
人才興則國興,人才強則國強。同樣,實現東北振興,人才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東北振興需要留住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把各行各業的人才放到能更好發揮其自我價值的崗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勞動觀念淡化、勞動能力弱化等現象異常普遍,這使勞模精神的踐行走入了困境。據此,在各行業都應大力弘揚勞模精神,讓更多的勞動者了解像王進喜這樣的勞動模范的英勇事跡。因此,近距離與勞動模范的相處、勞模事跡的普及,以及勞模精神的弘揚,都有助于營造更加濃厚的學習氛圍,從而引起精神共鳴,使廣大勞動者堅定內心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為塑造東北振興的人才內核奠定基礎。人才內核機制一旦形成,便會產生引力效應,吸引和容納各類優秀人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為實現東北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動力。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20 世紀60 年代,國家正值工業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而缺油成為其一大難題,以王進喜為主要代表的石油工人們在設備緊缺的情況下,發揚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革命精神,為恢復發展國民經濟、建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王進喜的這些事跡便是勞動模范的生動寫照,在2009 年,王進喜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王進喜勞模精神的體現激勵和鼓舞了幾代石油人始終秉持著“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初心和使命,成為國家石油工業發展最堅強的后盾,同時也為新時代廣大勞動群眾做出了標桿、示范、引領作用。因此,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切實維護勞動者的權益,引領廣大勞動群眾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奉獻者。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可以看到,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物質文明,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為支撐。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勞動模范的先進代表王進喜同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勇于創新、直面問題、迎難而上,不僅積極帶動石油工人們解決了國家最緊急的缺油問題,也成為石油工人們的勞動楷模,激勵和影響一代又一代后繼者奮發圖強,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