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艷
青年教師作為大學發展的主力軍,其職業發展是促進大學發展的生命力。然而,近年來有關高校教師工作壓力所產生的職業倦態,以及高校青年人才的流失受到廣泛關注,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面臨困境。西方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在實踐社會學中的場域理論為研究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提供了全新視角,運用“場域”“資本”等概念對青年教師職業發展困境進行剖析,可以發現在高校場域中,處于底層和邊緣化的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受到各項資本的制約。要使青年教師職業發展走出困境,需重新構建良性高校場域解放各項資本制約,從而促使青年教師職業發展逐漸完善。
20 世紀80 年代,西方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場域理論,即“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或一個構架”,是由社會成員依據早已設定的邏輯與要求共同建設,并且集中了各種符號的激烈競爭與個人行為策略的場所,“好比一個棱鏡,根據內在結構反映外在力量”。對于青年教師而言,高校一方面為其職業生存提供了所需的場域空間,另一方面也在場域內各種交織錯落的權力與利益中通過構建規則制度,無形之中也界定了青年教師的外在職業行為以及內在的職業價值導向。
高校作為一個有自身利益訴求的獨立主體,受國家政策的影響,以及為了爭奪更高質量的高等教育資源,高校場域內部相應構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并成為青年教師的價值發展導向。在高學歷勞動市場中,一個人學術勞動產出能力無形中決定了其職業競爭力,在高校場域中教師職業發展競爭力主要表現為教學能力與學術成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重點講授教材,學校對于新任教師的諸多明文規定使得教師缺乏自我靈活選擇的余地,無形中也影響了青年教師的職業熱情。
“大學是一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形成的學術共同體,其存在的意義便是一切為了教師與學生,因此,大學的具體制度也必須體現這一點并服務于這一點。”教師作為高校最了解基層發展動態的群體,理應掌握發言權。然而,在目前我國的高校管理體制中還是以縱向的科層結構為主要形式,青年教師處于最底層,缺乏發聲途徑,以及接收不到上層反饋的信息,使青年教師職業發展受到阻礙。
哈瑞森在研究中對教師工作壓力進行了簡要概括,即高校青年教師個人工作心理問題主要包括:壓力、沖突、需求,以及較少的回報、成就與成功。“當人們追求的目標過于脫離實際,或沒有實際投入保障的期望,挫折感便由此而生?!痹谄胀ù蟊娧酃庵校咝=處熥鳛楦咝礁叩匚宦殬I而受到追捧,然而當青年教師滿懷憧憬由象牙塔進入高校場域中后,現實的職業壓力與來自家庭等各方面的經濟壓力逐漸挫敗了教師對于學術的追求。萊克里奇認為,年齡與情緒衰竭呈負相關關系,即年齡的不斷增長,教師的情緒衰退程度反而越來越小。青年教師處于職業生涯的初期,自身社會身份角色的轉型,以及身體機能的轉型使他們處于心理與身體的雙重壓力,從而使得工作與生活發生沖突。
場域理論認為,社會資本究其根源是各種資源集合形成的共同體,并且資源共同體與其所在社會網絡相互交織,這種社會網絡是一種得到公認的體制化網絡,在高校場域討論青年教師職業發展問題,即主要聚焦于高校場域內影響青年教師職業的各種網絡關系。
高校作為一種以傳播和創造高深知識為主要活動的學術場域,那么文化資本就是高校流通的“貨幣”。對于青年教師而言,對文化資本的掌握就是高校場域的通行券,接下來讓我們剖析文化資本的爭奪對于職業發展的沖擊。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開展的初期,學術勞動力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為補充高校教師隊伍,當時大量教師是由本校碩士甚至是本科畢業生留校擔任。然而,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勞動力市場人才需求與供給的情況的變化,近年來大批的高學歷人才滯留在勞動市場,他們希望在高校中獲得一席之地。伴隨“供大于求”的情況,高校教師出現入職門檻和晉升難度提高,“人才稀缺的黃金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一直以來,中國高校更像是一個設備完善的小型社會,足不出戶便可解決住房、子女教育、醫療衛生等所有問題,這也是吸引大批高學歷人才聚集的原因之一。在需求層次理論中人的需求被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五個方面,其中生理需要作為低層次的需求,在其得到滿足的條件下才會逐漸向高層次需求發展。高校教師作為高素質社會從業者,在職業發展中也同樣需要滿足自身需求,因此,職業收入相對偏低仍是影響高校青年教師職業信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而導致青年教師對職業發展失去熱情。
目前,我國高校發展已經進入大眾化,高校擴張與青年教師的大量擁入,對青年教師職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需構建一套適用于教師職業發展的場域規則,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職業發展氛圍,從宏觀政府角度、中觀高校角度與微觀青年教師自身出發,大力推動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構建青年教師職業發展共同體。
在政策方面應以政府為主導,加大對高校的扶持力度,通過提升高校的硬件與軟件設施、提高青年教師薪資待遇,為高校青年教師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激發青年教師的職業信心。建立公正完善的科研審批與項目申請制度,對青年教師科研項目進行政策支持與資金扶持,優化青年的創新項目審批流程,為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營造寬松公平的環境。
高校要根據不同青年教師的職業生涯特性進行特色的職業發展指導。將青年教師個人發展規劃與高校培養制度相結合,對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目標進行合理評估,使其發展目標具有科學性與可實現性。同時,積極鼓勵青年教師出國留學深造、學歷提升,從而提高其科研與教學能力。高校聯合搭建青年教師交流平臺,通過專項經費保證與完整科學的考核流程加強青年教師職業隊伍建設,為青年教師職業發展創造機會。
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除了政府與高校的雙重保障外,還需要從青年教師自身出發,教師主觀渴望發展的動力才是推動青年教師職業發展逐漸完善的根本因素。因此,青年教師需依據其個人興趣與能力為實現其個人職業發展做出合理規劃,并積極做好角色的轉換,形成自身職業角色的初步認知,在教育事業中尋找自身職業發展的特色定位,并堅持以終身學習觀念指引自身,不斷深化業務水平,從而使自身職業全面發展。
青年教師作為高?;鶎拥凝嫶笕后w,是我國高等教育積極發展的動力支撐,其職業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以場域論為視角對青年教師職業發展進行分析,可進一步了解青年教師職業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困境與其展現的行為邏輯,從而為我國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保持活力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