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文超
(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廣東 深圳 518000)
傳統產業布局規劃強調宏觀層面的產業經濟發展需求,并以此為基礎對城市空間資源進行組織,忽視了中觀層面產業園區和微觀層面企業主體自身的成長規律和機制,越來越無法適應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深圳市南山區為樣本,初步探究了基于產業、空間數據融合與量化分析應用的規劃編制技術方法。
產業布局規劃的核心目的是對產業發展做出布局安排,本質是實現產業需求與空間供給的“供需”匹配,其規劃編制的技術路線演化歷經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產業為主線的技術分析方法,該技術方法強調基于傳統產業特點和規律進行產業對象分類,沒有反映產業發展的空間需求[1]。第二階段,以空間為主線的技術分析方法,該技術方法有效建立了產業需求與空間供給之間的關系,但在要素選取上以外部影響要素為主,忽略了空間自身屬性的影響,且主觀經驗判斷成分居多,缺乏量化數據支撐。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土地資源的日趨短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部分城市已率先進入存量用地主導的再開發階段,這為產業布局規劃的編制帶來了新的問題。在此階段,城市產業空間規模已趨于穩定,且在二維用地乃至三維空間上,都有了明確的市場性產權主體[2],并形成了以產業園區為基本單元的空間管理模式,產業布局規劃無法再遵循以往先確定產業發展需求,再對其安排空間布局的傳統模式,而是應該以產業園區為抓手,在充分尊重現有空間布局特征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發展的產業內容,并通過園區空間結構形態優化推動產業就地轉型升級。
城市規劃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因大量定性方法的運用被苛刻的批評者們認為不夠科學,而定量分析方法的運用則被認為是一門學科是否科學的關鍵因素之一[3]。在此背景下,我國規劃學者也紛紛開展嘗試,將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各項規劃研究工作當中,主要集中在大尺度人口分布與變化研究、城市等級體系和網絡體系研究、城市增長邊界和城市形態、城市居民時空行為研究、城市交通研究和城市功能分區研究等方面[4]。產業布局規劃作為學科交叉型規劃的代表之一,天然承擔著對不同專業領域數據的關聯整合工作,但在傳統產業布局規劃編制中卻并未實現對相關數據的有效利用,因此,如何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建立科學有效的產業空間評價與布局體系,將是產業布局規劃轉型面臨的最大挑戰。
本次研究采集產業數據來源是南山區統計局2019年各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統計數據,包含營業收入、行業類別、企業所在地區劃代碼及企業地址等屬性。空間數據主要來自深圳市規劃一張圖綜合管理系統,包括2019年深圳市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深圳市法定圖則一張圖、深圳市地籍權屬信息、2019年深圳市建筑普查等數據集。空間租金數據來源于網絡抓取(百度以及各類房屋租賃信息網站)。研究以南山區87個成規模的現狀產業園區為基本單元構建地理信息平臺,將企業用地、建筑及租金等數據整合對接,形成產業與空間信息數據庫,作為深入分析兩者耦合關系的基礎。
3.2.1 園區產業布局特征分析
在GIS空間信息平臺內,將產業空間與企業分布數據進行關聯疊加,以園區為單位分別統計南山區重點產業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營業收入占比最高的行業為該園區主導行業。分析得出以通信及電子設備制造業為主導工業行業的園區有53個,以電器機械、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為主導行業的園區14個,以石油開采、開采服務及海工裝備制造業為主導行業的園區9個,以生物醫藥為主導行業的園區1個,其余11個園區以傳統優勢制造業為主。
3.2.2 產業園區類型劃分
基于南山區各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統計數據中有關企業規模及產業類別的信息,對各產業園區主導行業所處產業鏈環節、承載企業類型進行分析,并以此作為產業園區類型劃分的依據。經統計歸并,南山區87個產業園區可分為3類,即傳統工業園區、新型產業園區和特色資源園區(詳見表1)。

表1 南山區工業園區分類及其產業類型信息表
基于空間信息平臺內的用地及建筑物數據信息,對南山區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類別的產業園區存在差異化的空間形態特征,具體體現在建筑形態、開發強度、建筑層數等方面(詳見表2)。

表2 南山區工業園區分類及其空間形態屬性信息表
基于上述分析,將各類產業園區的產業行業特征及空間屬性特征進行疊加,發現不同類型的產業園區存在差異化的建筑物形態及功能指向,以適應其特有的產業內涵及空間保障對象需求(詳見表3),以此為原則指導存量背景下的產業布局方案及空間管理對策制訂可大大增加規劃的實施性和可操作性。

表3 南山區不同產業園區產業與空間特征對應關系表
基于南山區產業與空間的耦合關系,以三類產業園區為基本單位,統籌布局各類產業。傳統工業園區內布局重點工業行業的高端制造環節,兼容部分科技研發及文化創意功能。新型產業園區內,布局重點工業行業的研發中試環節以及重點生產性服務業,兼容部分總部辦公、文化創意及少量的高端制
造功能。特色資源園區中,科教特色園區內布局與重點工業行業相關的源頭創新及二次創新環節。濱海特色園區內布局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現代物流等海洋特色產業。生態特色園區內布局生命健康、環境保護、文化創意及休閑旅游等產業,兼容部分科研教育功能。
傳統工業園區內應限制非生產性服務功能,除非特別許可,不得建設大型住宅、酒店、商場及娛樂設施,鼓勵園區通過綜合整治升級改造產業建筑、改善園區環境、升級廠房設備。新型產業園區內應制定適宜的建筑高度和密度控制指標,保持具備彈性的產業空間形態,預留各功能之間相互轉換的可能,并鼓勵垂直混合利用,適當引入研發辦公及商業配套功能。特色資源園區內鼓勵針對現有廠房和建筑進行原型改造,或開展以綜合整治為主,融合功能改變、加建擴建、局部拆建等方式的城市更新,以注入特色學院、培訓機構、科研院所、實驗室以及文化創意空間。
存量背景下,基于“增量擴張”的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產業布局規劃已難以適應城市產業就地轉型升級的需求,在產業布局規劃編制技術方法上尋求創新與突破勢在必行。本次研究通過數據平臺應用,構建基于園區的產業與空間耦合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產業布局方案和空間管理對策,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產業需求與空間供給的有效匹配,保障規劃的可實施性,希望相關探索能夠為新一輪產業布局規劃轉型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