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慶霞 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安吉游戲”是安吉縣幼兒園游戲教育的簡稱,是戶外的以運動為特征的綜合性游戲。“安吉游戲”模式倡導把游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讓幼兒在自主、自由的“真”游戲中獲得經驗,體驗快樂,獲取知識。作為城區幼兒園在安吉游戲模式下,應如何優化戶外游戲活動呢?
當涂縣城區幼兒園共二十所(民辦十一所,公辦九所)。
民辦園中除一所市一類園有戶外游戲活動之外,其余幼兒園基本沒有開展戶外游戲,戶外活動以早操、散步、體育課為主,游戲材料也僅限于籃球、輪胎、塑料圈等,數量少且無更新。
九所公辦園大部分是新建園,戶外活動場地均為統一設計,園內無花草樹木,一眼望去全是鋪好的塑膠上擺放著的統一采購的大型滑梯、爬網、蹦床等。且戶外游戲活動主要以讓幼兒玩玩具為主,哪些人玩、怎么玩、玩多久,全由教師安排,幼兒無選擇權。戶外游戲活動失去了互動性、趣味性,只剩活動性,對幼兒來說僅是一次“放風”。
“安吉游戲”的戶外環境具有自然、野趣、開放等多種特征,投放的滾筒、長梯、積木、木箱材料等不僅自身體積大,且幼兒游戲時也需要一定的空間,因此安吉游戲對場地的面積、空間等有一定要求。
而城區幼兒園一是占地面積小。小區配套園按人均最低面積標準建設,寸土寸金。隨著二胎政策放開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批人員涌入城區,造成城區、幼兒人數眾多,人均戶外活動場地面積嚴重不足,且戶外場地大部分面積用來擺放大型玩具,導致幼兒活動空間受限,甚至相互碰撞,發生意外。二是城區幼兒園戶外地形特征單一,清一色的塑膠地面,水池和沙池為分開的兩個獨立區域,無草木,到處都是“干干凈凈”的,偶爾布置點綠化,也只是成人視角下的美學景觀帶,割裂了區域間的聯動,難以激發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欲望。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不低于2個小時”,而城區幼兒園在實施一日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游戲時間被分割,幼兒每天有2~3次戶外游戲活動時間,每次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左右,內容也是一天一換,這樣導致游戲時間碎片化,不能滿足幼兒的深度游戲。二是城區幼兒園大量引進社會培訓機構推薦的籃球課、體智能課等課程,幼兒輪流上課,若一個班級在戶外上課,那其余班級就只能在室內活動,這些課程占用了幼兒大量戶外游戲的時間。三是少數城區家長過度焦慮,他們認為戶外游戲存在安全隱患,就去園長、教育主管部門處投訴,造成教師放不開手腳。有的教師開始限制游戲區域、游戲時間,有的教師干脆不讓幼兒去戶外游戲,這就導致幼兒游戲時間低于標準的活動時間,達不到活動目的。
部分幼兒園戶外投放材料大多是高結構、不能移動或組合的游戲材料,如大型固定的滑滑梯,有安全隱患的蹦床等。部分幼兒園投放的游戲材料沒有層次、種類少,大多是球類、輪胎、推車等,不能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不同需要。還有部分幼兒園不能及時更新游戲材料,不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要求。材料投放的不適宜致使幼兒的游戲水平停滯不前。
城區幼兒園多是以民辦園教師為主,公辦園中教師也大部分是民轉公時留用的原民辦園教師,她們沒有經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本身游戲教育教學水平不高,更談不上去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及分析幼兒游戲行為背后的原因。部分教師屬“高控型”教師,他們對游戲介入過多,干預限制過多,只會組織玩“老鷹抓小雞”之類的戶外游戲,只關注幼兒游戲時的安全和目標的完成,不去發展幼兒的能力;部分教師屬“放羊型”教師,他們對幼兒游戲不管不問,把游戲時間當作集體教學課后的休息時間,認為自主游戲就是放任不管,只會帶幼兒去場地上玩滑梯、蹦床類的玩具。“高控型”“放羊型”教師都是缺乏對自主游戲的理解,使得城區幼兒園開展戶外游戲猶如雞肋。
理論學習,理解游戲。幼兒園要求教師人手一本《放手游戲,發現兒童》《游戲·學習·發展》等書籍,通過組織開展讀一本好書演講比賽、讀書筆記評選等活動,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利用照片、視頻、線上線下觀摩等形式,讓教師感受“安吉游戲”的魅力與精神,從而改變教師傳統的游戲理念。
現場觀摩,規范游戲。不定期的現場觀摩、現場教研,以理論指導實踐,讓教師掌握幼兒在開放的環境中是如何游戲和學習的,指導教師設計游戲、投放材料、指導游戲、游戲反思等,從而規范游戲的實施。
課題引領,研究游戲。幼兒園申報安吉游戲市級課題,以課題為引領,針對游戲案例、實踐問題展開研討,讓教師們學會“閉住嘴,管住手,睜大眼,豎起耳”發現幼兒的游戲需求,做幼兒游戲的支持者。
創設多樣的地面環境。一是變狹小為寬敞。幼兒園拆除大型玩具,擴大活動面積,打通場地分割,讓幼兒自由出入任意區域,自由選擇游戲的材料;二是變阻隔為暢通。鏟除成人視角的綠化帶,讓環境通透開放,整理雜亂陰暗角落,設置種植區和飼養區,并鋪設鵝卵石小路方便幼兒出入自由;三是變獨立為融合。將原有的兩個獨立分開的水池、沙池改造成自然生態的沙水區,形成沙、水、泥、草融為一體的游戲環境,同時給幼兒提供各種玩沙工具,讓幼兒在自然中學習。
創設變化的立體場地。城區幼兒園地形特征單一,我們就因地制宜,創設立體場地。沒有土坡,我們就用高架、樹屋、城墻等拓展向上的空間環境,如代表當涂特色的清源門城墻,幼兒可以在城墻上攀爬、鉆洞,不同高度的城墻可以帶給幼兒不一樣的感覺體驗。高低不同、材質不同的騎行路面,幼兒在騎行時可以感受路面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華師大華愛華教授曾說過:“對游戲材料進行低結構開放,能促使幼兒控制材料,誘導幼兒的游戲行為”。我縣城區公辦園將大型玩具拆除,變成開放性材料,添置代表安吉游戲特點的滾筒、木板、游戲箱等,并依據城區幼兒園特點,發動家長收集各種廢舊材料,如PVC管、易拉罐、奶粉桶、廢舊的共享單車、摩托車等,這些都是可供幼兒自由組合的低結構材料。幼兒玩的過程就是探索、操作等創造性游戲的過程,如用PVC管接水、易拉罐搭建的城堡、奶粉桶堆砌的圍墻。
只有充足時間的游戲,幼兒才能完全沉浸在游戲中,他們的想象、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深度發展,為此我縣城區幼兒園將一日作息時間進行了調整:將單次的游戲時間從30分鐘調整為60分鐘,保證幼兒每天有一次游戲的時間達到1小時;將每周一、三、五游戲輪換時間調整為上、下午輪換,保證幼兒對同一區域有更深入的探索和游戲;將原來的分班游戲調整為混班、混齡游戲,賦予幼兒充分的游戲自主權。有了充足的游戲時間后,孩子們在戶外自主游戲的過程中,創造了很多的“哇”時刻。
我縣城區幼兒園實踐“安吉游戲”模式的戶外游戲活動時間雖不長,期間也經歷了模仿實踐、調整、再實踐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緊抓“愛、冒險、投入、喜悅、反思”的真游戲準則,其游戲精神帶給兒童、成人無限影響。點亮游戲、點亮童年,我們將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