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軍 湖南工業大學
體育學科是學生從進入小學階段便開始接觸和學習的一門課程,并伴隨學生升入中學、考入大學貫穿其整個學習生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體育也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占據學科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倡導學生各門學科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當今,將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進行一體化構建與實施,不僅能避免體育課程內容的相互割裂和簡單重復,還能促進各學習階段知識內容間、運動技能間的關聯性,提高體育教學成效的同時讓學生循序漸進的發展體育潛能,養成從小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甚至形成終身鍛煉的健康生活習慣,從而實現學生身體素質增強,體育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目標。為此,以下先來探究基于體育核心素養的大中小學體育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課程組織實施的一體化構建,在此基礎上再來探討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一體化實施途徑及建議,以提供給我國在體育課程改革實踐方面的建設性意見。
體育教學要想實現科學化、全面化、體系化發展,就必須將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培養作為體育課程教學的主線,貫穿于大中小學不同學習階段的體育教學全過程之中,以實現學生體育素養的全面發展[1]。這就需要對體育教學進行改革創新,構建一體化的大中小學體育課程。而一體化體育課程的構建和實施,則離不開有效的一體化管理機制為其提供保障。目前我國一些著名高校都有自己的附屬中小學,因此在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一體化管理機制的構建上,可組建由高校體育學院、附屬中學及附屬小學的資深骨干體育教師、學科帶頭人、市區教研員等人組成的體育課程一體化構建的研制領導小組。小組所有成員以不同學段學生體育課程學習的實際需求為主體,由體育學科的教學教研專家以及專家組成員為主導,來構建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一體化管理機制。研制領導小組的全體成員應共同投入到體育教學與體育訓練的課題研究中,通過具體的實踐研究為體育課程一體化構建奠定基礎的同時,形成和諧民主的教科研氛圍,從而促進大中小學體育學科教研、教學能力的共同提升。大中小學之間需加強合作交流,如高校的體育學院可在其附屬中學、附屬小學的校園內開辟實訓基地,為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提供實踐教學訓練場所以及大學生體育教學見習實習的平臺;同時高校也應充分利用校內閑置場地開設面向不同學段的中、小學體育俱樂部,并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需求,設置針對性的體育課程,方便中小學學生利用課余、課外時間學習,幫助他們從中發現自己的體育特長或潛能,為其體育技能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及舞臺。通過大中小學之間的合作,形成體育教學與學生個人發展的多方共贏局面,從而助推大中小學的共同發展與共同進步。
體育是一門通過體育知識傳授、運動技能訓練來幫助學生增強體質、發展運動能力、養成運動習慣的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核心素養涉及體育精神、運動實踐、健康促進三要點,而上述三要點又分別各包含兩個要素,依次是體育情感、體育品格、運動能力、運動習慣、健康知識、健康行為共六個要素[2]。因此,基于體育核心素養的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一體化目標的確定要以其三要點、六要素為指導,結合各學校實際情況來設置總體目標,再視學生年齡段及其特點進行學段目標、教學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的設置,上述各細化目標之間屬于遞進的層級關系,以確保體育課程總體目標的實現。總之一體化體育課程的總體目標必須明確體育學科的開設及其一體化課程的教學能夠“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這一核心問題[3]。再根據大中小學不同學習階段來制定細化的課程目標。如學段目標可劃分為小學3個階段(兩年一階段)、中學2個階段(初中高中各一階段)、大學1個階段共6個階段,使學生從小學至大學整個學習生涯期間,無論是身體發展方面還是運動能力提升方面均能循序漸進的遵循游戲、體能、技能的順序得到綜合發展。此外,一體化課程目標的落實需要通過知識的傳授、運動技能的訓練等形式來完成,在課程目標實施的過程中,學生既經歷了體育知識的理論學習又得到了實踐鍛煉的體驗,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的同時,體育精神也在不斷傳播,并依據學生的社交能力、意志品質、體育情感、體育道德依次遞進的關系逐漸形成其體育品德。使得一體化課程目標既有年度目標又涵蓋了階段目標,構成了系統而又全面的體育課程目標體系,不僅讓大中小學體育教學得以有效銜接,還促進了學生良好運動習慣和體育品格的養成,對發展和提升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具積極促進意義。
課程內容是教學的核心,只有完成了課程內容的教學才能實現課程目標[4]。體育課程教學其內容的設置既要科學合理,遵循規律性和邏輯性兩大原則,又要結合學生年齡段特點來加以針對性地選擇,從而滿足學生體育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在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時,重視前、后學段之間的關聯性和邏輯性。一方面規律性原則的遵循要以生為本,即一切圍繞學生,以學生不同學段身心發展規律為前提來選擇課程內容,且符合學生的認知范圍,對學生的年齡、性別、身體素質等多方面因素均要綜合考慮,使選擇的課程內容既能滿足學生當下對體育課程學習的需求,又與其知識水平一致相符。另一方面邏輯性原則的遵循要重視課程內容在組織結構上的關聯性和漸進性,同一學段課程內容要避免重復性,以形成結構完整、漸次遞進的課程內容,從而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至繁的逐步掌握體育運動項目及多種運動技能。如小學一至四年級以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為主,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愛玩好動,課程內容可選擇開展各種富有趣味性的體育活動,以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小學五六級課程內容的選擇則側重于培養學生運動素質的發展,組織各類基礎運動項目。初中階段課程內容的選擇則瞄準學生專項素質的發展,鍛煉其掌握更高的運動技術,促進其運動技能的進一步發展。總之一體化課程內容的選擇應伴隨學生年齡的增長、學段的上升而不斷遞進,既要相互關聯又要循序漸進。
一體化體育課程內容選擇和確定后,還要組織實施,包括課程內容組織開展的形式、不同運動項目及課程內容的課時設置、學習任務的安排等,這既涉及課程內容的教學方法又是完成課程教學內容的過程。課程的組織實施應科學合理,課時的設置應以國家對體育課程的課時規定為指導和參考,大中小學也可結合學校實際,增設一定比例的校本課程課時,布置相應的體育家庭作業,以保證每位學生每天的運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5]。而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不僅要結合教學內容而定,還要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身體發展特點、運動量、身體耐受程度等因素來合理選擇,選擇適宜且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才有助于提高體育課教學的成效。不同學段體育課程的組織形式也不盡相同,如小學一二年級可采取以班級為單位行政班式的上課形式,大學則采取混齡與選項教學相結合的形式上課。在體育教學模式的組織上中小學與大學也存在著差異,中小學采取課堂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模式等來開展體育課程的教學,而大學則多以任務驅動式、以賽代練式等模式來保證體育課程教學任務的完成。此外,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一體化組織實施還應拓展和延伸至課外課后,而不應局限于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如學校設立的體育俱樂部,學生必須至少參加俱樂部的一項活動,每周保證至少參加兩次,以形成各類體育競事的競賽隊伍,促進梯隊建設。每學年舉辦各種精彩紛呈、形式多樣的體育競賽活動,如校園運動會、體育節、足球年級比賽等,從而豐富學生的課余課后生活,培養其體育愛好,發揮其體育特長,推動其德智體全面發展。
大中小學應充分利用體育課程一體化管理機制下,體育課程一體化研制領導小組參與省、區、市體育教育教學的各類交流活動的優勢,發揮其引領作用,有效構建大中小學各學校間的體育聯動機制。當地教育局等管理部門應對校際的體育聯動機制給予大力支持,發揮其職能主導作用,以當地高校及其附屬中學、附屬小學為中心,向周邊的本地區其他中小學輻射,依托高校的優勢運動項目推動校際體育項目與體育課程教學的銜接,從而讓學生從進入小學到升入中學直至考入大學整個學習生源期間,以及課余課后、校內校外均能形成體育知識學習和運動技能鍛煉的連續性,讓學生的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有始有終,最終養成終身鍛煉的健康生活習慣。同時為確保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一體化的實施落到實處,不僅學校的上級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督指導,各學校自身也要切實執行國家體育課程提出的要求,校領導也行使和落實主體責任,為體育教學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提供組織保障[6]。此外,大中小學應加大體育教育教研力度,采取教學觀摩、成果展示、教學評比等多種形式的體育教育教學的交流活動,以促進大中小學體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及其專業素養的提升,推動大中小學體育一體化建設的更好更快發展。
體育課程的改革旨在全面提升我國學生的健康水平,達到強身健體、提高機體免疫力及抗病能力的目的,從而推動我國國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然而隨著電子產品的盛行,令眾多學生沉迷于網絡之中,當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大幅縮減,頻率大幅下降,很多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令人擔憂。學生的身體素質優劣不僅關系到其個人健康,還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因此,大中小學除開展體育課程教學和體育運動鍛煉外,還要重視對學生健康知識的傳授、健康習慣和行為的培養[7]。各校應增設健康教育課程,宣傳健康教育內容,從小學一年級起便要開設該門課程,直至初中、高中均應延續該課程,內容上要涵蓋衛生保健知識、生理健康知識、運動安全知識、疾病預防知識、健康生活習慣養成指導等諸多方面。通過健康課程的開設、健康教育內容的學習來強化學生的健康意識,幫助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行為習慣,學會自我保健,從而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強健的體魄,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對祖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有用之才。
綜上所述,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一體化建設是基于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是學生均衡全面發展的需要,是新時代背景下體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對國民綜合實力的需要。因此體育教育事業是陽光而充滿朝氣的事業,體育課程的改革及其一體化建設需要大中小學體育教師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