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風

2022年6月22日,令人翹首以盼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終于開館了。館中藏有北京故宮出借的914件藏品,其中包括166件一級文物。
這座占地1萬平方公尺的博物館于2018年初展開地基工程,但真要追溯起香港故宮與北京故宮兩者之間的關系,那可是有著不解的淵源。
香港故宮的館長吳志華說,他的一生注定都是跟故宮有關系的。
2007年的時候,吳志華參與“故宮文物在香港”展覽,彼時他負責所有博物館、文物的管護工作。其實前一年,吳志華就和同事在討論香港回歸十周年,需要有好的展覽,他們想到把 《清明上河圖》拿到香港,于是寫信給北京故宮,沒想到同意了—這是《清明上河圖》第一次離開境內。
《清明上河圖》中既有文人雅士,亦有市井百姓,大家都喜歡點茶。宋人飲茶,不僅注重茶的色香味,也注重茶的烹煮過程,就連用茶的器皿也是十分講究的。
茶與酒,都是君子所愛。而酒相較于茶,更注重釀造的工藝、淬煉的時間以及承載美酒的器皿。文物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經過歷史的長河洗禮且留存下的,才是經久不衰的佳品。
在故宮內,收藏著太多關于家國、關于傳承、關于君子的文物與傳奇了。館長吳志華秉持著君子精神,從要改變命運而鉆研歷史,最后與故宮碰撞在一起。小人物與大歷史,香港與國家,君子齊聚。
香港故宮的館長吳志華出生于六七十年代,那時香港還未回歸祖國,他們要等到初中才接觸到中國歷史。但他非常喜歡研讀歷史,高中的歷史成績一直都是得分最高的。
緣何是歷史?吳志華認為,可能是因為他出生于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父親40年代后期從廣東去香港做運輸工人,母親則是水上人(住船上的人)。“我小的時候,是在船上長大的,我是半個水上人,在香港來說是最低等的。所以我思考,究竟用什么方法去改變我的命運。”
以史為鏡,可以明理,可以知興替。吳志華從個人、家庭和社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從歷史中去尋找改變命運的方法,也從歷史中去學習人物的奮斗故事,并從中得到安慰和鼓勵。
1981年,吳志華進入大學,讀的就是歷史。那時候大學生放假旅行,吳志華在冬天獨自前往北京—因為所有的歷史事件都在北京發生,而每一次去北京,吳志華都一定會去故宮。那時候的他怎么會想到,自己的后半生會和故宮在一起。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要開館之前,有人問吳志華:“如果可以對四十年前,初見故宮的自己說一句話,您會說什么?”吳志華說:“我想說,我回來了。不是游客,而是一份子。我們一起努力,把故宮文化傳播出去。”
如今,“游子歸來”的那種感覺早已升華了。“因為北京故宮是我家了。”
2015年,吳志華與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一同前往故宮參加活動,萌生了“推動文物保護,推動故宮文化傳播”的想法。2017年,香港特區政府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簽署《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成為北京與香港連接的新起點。
香港故宮規劃好以后,一直聘不到合適的人。那時候吳志華還有3年即將退休,他想了想,決定去面試館長一職。“我覺得香港需要一個香港故宮,我應該更把自己的時間、經驗,奉獻在這個上面。”

一切似偶然,又是必然,更像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彼此已經往來頻繁,只差最后的圓滿。
對吳志華來說,“(香港故宮)不是作為另外一個博物館,是自家人,要一起把這個館做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君子是勤勉的,就像吳志華試圖改變命運而去鉆研歷史,最后與故宮“共結連理”。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老子說:“君子有造命之學。”人的命運是活的而非死板的,一切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香港是需要故宮的,香港人是喜歡歷史的。
當年《清明上河圖》在香港展出的 21天內,有接近100萬人去參觀,相當于每7個香港人就有一個人去看,而且都看得非常仔細,仿佛一下子就回歸到汴梁時代。
吳志華因此體會到,香港觀眾是喜愛并需要中國文化的。所以把文物帶來香港,可以讓香港人近距離欣賞珍貴的文物,體悟中華文化的厚重底蘊,增強香港繁榮昌盛的文化自信。
吳志華多次提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其實跟香港人很有關系,他還提到了1950年代的一個香港秘密收購小組。
1953年的時候,國家文物局跟香港一些愛國的收藏家合作,成立了一個秘密收購小組,從香港買回很多很多重要的國寶級的書畫,還有其他文物回去。這個時候不能讓外面的人知道,不然他們把這個價錢炒高以后,國家就很麻煩。
2007年,香港的愛國人士也在文物保護方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很多人把文物捐給北京故宮,也捐給其他不同地方。他們捐贈的故事,是一個品格的故事、收藏之道的故事,不為錢和炒作,為的是保護歷史、傳承文化。君子,重義輕利。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開幕的時候,林鄭月娥表示:“我認為故宮文物的價值,不限于它讓人觀賞贊嘆的藝術成分,而是可供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的歷史價值和可以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豪的感情價值。”
提及香港故宮的參觀人數,吳志華認為“這個館不是做生意買賣,不是追求人數”,希望這個館變成香港人的“文化之旅”“心靈之旅”。
不僅藏品珍貴,香港故事的設計理念也采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圓地方”的理念。“天圓地方”的展廳傳達出中國傳統文化,低調奢華、似竹簾又似輕紗的中庭天花又展現出現代特色。此外,所有文物都得到了極好的保護。為保護每件珍貴文物不受損,香港故宮博物院邀請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展柜制造公司定制專業藝術展柜,配備了與《蒙娜麗莎》的同級安保,并為每件文物裝置單獨空調,嚴控濕度,以確保每一件文物都能處于適宜環境。
吳志華這種對待藝術品的嚴謹態度,與習酒所做的事是一致的。
首先,品位好的藝術品,就跟品嘗美酒一樣。不求狂飲,咕咚咕咚喝下去,還沒嘗到味道,就先爛醉如泥了。美酒需要像看藝術品一樣細細品位,品到一個微醺的境界,看著藝術品越看越開心,酒也越喝越香醇,不是酒醉,而是人醉。所以吳志華不追求來參觀的“人數”,更強調這是一趟“心靈之旅”。
再來,展柜之于文物,亦如器皿之于美酒,不僅要對所承載之物起到安全保護的作用,還要襯托出其非凡脫俗的氣質特點。孔子曾經對兒子孔鯉說:“君子不可以不學,其容不可以不飭,不飭無類。無類失親,失親不忠。不忠失禮,失禮不立。夫遠而有光者,飭也,近而愈明者,學也。”
他意思是,內外兼修,否則會失了禮,也就失了別人的忠誠。習酒的代表瓶型是鼓面造型,首先讓人感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令人印象深刻,再細品這個鼓面造型,能看出習酒君品文化中蘊含的“方圓有度”思想,給人以催人奮進,自強不息的聯想。
從習酒到故宮,再回看吳志華,我們都從中看到了中國人歷來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的品格。而故宮傳承的,不僅僅是藝術品本身,更是一種精神—貫穿古今,具備君子精神的人事與物件。
回到吳志華提道的建館初衷:“我們是希望在香港更好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這個館不但是香港的館,更是世界的館,是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博物館。”
海納百川,美美與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不僅傳承中國文化,還致力于促進世界文化與文明的交流。也于是,這里不僅有來自北京故宮的藏品,更有來自盧浮宮的文物。
在九號展廳內,有111件故宮馬文化精品,與13件巴黎盧浮宮的馬文化藏品共處一室,交相輝映。來自盧浮宮的文物讓人感受到西方文化中崇尚勇武善戰、個人榮譽比生命更重要的“騎士精神”,這與東方文化的“君子精神”有著怎樣的異同之處?
吳志華認為,騎士精神是比較浪漫、崇尚個人善武的。中國的君子不太一樣,我們君子是內圣外王,有道德觀念,還有一些家國觀念。吳志華更偏向于追求君子,“君子和而不同”。
對于中華文明,文物起著記錄的作用,中國的美酒則起著傳播的作用,兩者是相通的。習酒·窖藏1988、君品習酒保留著質樸和悠遠的工匠傳統,即堅守純糧固態發酵工藝,因時而作、世代傳承—這也折射出習酒人對歷史傳承、對中華文化的守護。如果說人們從欣賞文物的時候看見中華文明,那么人們在品味習酒的時候其實是在實踐中華文明。
“君子和而不同”與習酒所代表的“君品文化”也體現在香港故宮工作的同事中:大家來自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熟悉世界文化的同時也欣賞中國文化。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展示故宮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已成為團隊的最大優勢之一。
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把世界優秀文化帶到香港,帶到內地,香港故宮儼然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縮影,成為世界與中國溝通的良好紐帶。
“背靠祖國、根植香港、放眼世界”,這是吳志華對于香港故宮的未來展望。
喜歡歷史的人,都是有一種責任感,有家國情懷的,而且會把事情放在歷史的維度去看。吳志華擇一事、熱愛其事、終其一生,在這片他熱愛的土地上,為中華歷史留下一筆濃墨重彩。
在吳志華看來,文物不僅有其藝術之美,還有其道德志趣,以天地來立身,對國家對民族有承擔。這就是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血脈,以及血脈的傳承。
家國君子。家國天下。君子心中,不僅懷著家國,也裝著天下。習酒也是,好酒代表了中國,君子不藏私,中國的好酒,必須和世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