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萃韌
(1.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東莞 523808;2.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州 510631)
青年是一支最具創造力、最有生命力的力量。回望百年黨史,正是一部在黨的領導與推動下中國青年發展、運動的歷史,是過去與現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事業中建功立業的歷史。展望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的建設與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成長同頻共振。
中國共產黨在青年運動中產生與發展,是歷史得出的結論。中國共產黨來自廣大人民群眾,其中也有青年組成,中國共產黨的孕育、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這些青年,黨的發展路徑與青年成長路徑具有共頻性。
百年前的青年,憂國憂民,辛亥革命的失敗使進步青年極度失望,為國家前途、民族命運而苦悶憂慮,周恩來幼時立志要“為中華的崛起而讀書”,21歲時,投身于中國反帝國主義、反封建的偉大事業,并毅然回國參加革命。歸國前夜,他做了一首詩,豪邁而雄渾,“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是他對國家忠心耿耿的崇高理想;過去各種理論、方案、行動都未能解決時代的問題與矛盾,青年心急如焚,25歲的魯迅從彷徨到吶喊,棄醫從文,從醫治同胞的身體轉向喚醒國人的靈魂,直言真的勇士敢于直面這慘淡的世界;正在湖南第一師范學習的21歲的毛澤東心無旁騖,苦苦讀書,“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可見他胸懷天下、志在四方的遠大抱負;29歲的李大釗在北京大學圖書館,鉆研世界各國的學術和理論,苦苦思索救國救民真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句振聾發聵的話,是李大釗畢生的奮斗歷程,是他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堅定信念,展現了他對無產階級革命的無限忠誠。經過短暫的苦悶與彷徨,那個時代的青年開始行動了,用他們的思考與行動,作為喚起民眾的思想武器,民主與科學被進步青年視作救國救民的良方,向全國大力推送;反對封建文化,破除儒家禮教,被那個時代青年作為救國救民的文化前提。中國第一批馬克思主義者在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中誕生,這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青年,是那個時代中華民族最杰出的代表。
在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撼天動地的歷史畫卷中,領導者和核心骨干基本都是馬克思主義青年。1916年5月,李大釗從日本求學歸來,27歲的他以“青春中華”為主題,號召年輕人振作起來。他認為,當時中國面臨的問題,不在于滅亡,而在于怎樣改變,怎樣重新創造年輕;中國的改革之路在哪里?就是要擺脫舊的傳統和觀念的束縛,奮發圖強,“再造中國”的人是誰?那一定是年輕人。他鼓勵年輕人要有洞察力,要有朝氣蓬勃的志氣創造充滿活力的青春中華,29歲的李大釗,是中國革命的“播種者”。1920年春天,28歲的陳望道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首部中文譯本,幫助一大批有抱負的人樹立了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蔡和森于1920年8月13日寫給毛澤東的信中,闡明了建立共產黨的必要性,并以他的高瞻遠矚,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后來,1921年參加中共一大的成員,平均年齡僅為28歲,中國共產黨在青年的運動中開始發展。
中國青年運動有了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核心,越來越壯大地走向了更加美好的未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依靠廣大青年,英勇頑強地建立了一個獨立、自由、統一的新中國,獲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1925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促進青年學生開展五卅運動,在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帝國主義的先驅中少不了英勇的青年,一批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迅速成長。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為中華民族帶來復興和幸福,廣大青年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周圍,把人生自我價值跟社會價值緊密聯系,化小我為大我。1934年10月,年輕的中國工農紅軍開始了一次遠征,在紅軍主力部隊中,24歲以下的戰士占54%,紅軍戰士的平均年齡為20歲,而紅軍將領的平均年齡也僅有25歲。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態,滿懷希望又激情洋溢地奮發建設自己的新國家。朝氣蓬勃的青年奮勇在前,以一顆顆飽滿的愛國之心和志氣不減的報國之行,在無垠的神州大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各行各業的年輕人都在為祖國的事業而拼搏。改革開放以來,當代青年懷揣致富和成才的理想,投身經濟建設,為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提供重要的活力,數以萬計的青年加入產業工人隊伍,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新征程之中。可見,中國共產黨無論是產生還是發展,都把青年看作是推動中國革命向前發展和黨的各項任務勝利實現的重要力量。
黨的初心和使命是對個人理想的凝練與升華,“跟黨走”為廣大青年指明成長方向。中國共產黨建黨伊始的社會理想可以從黨的名稱中得到解答。1921年7月,中共一大確定了我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這是因為我黨的終極目標是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黨宣言中》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提出了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即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中國共產黨人所提出的共產主義社會理想,是對國家未來與社會發展的一種政治期盼,它體現了無產階級長期的目標和長期的利益,并以實現個人的自由發展為其價值追求。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在19世紀后期才開始進入中國,并在20世紀初期迅速發展成為一股強勁的社會思潮,這主要是因為其符合中國人民的需求,同時也為中國人民提供了一種比較滿意的理想范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之所以會露出“希望”“期待”等情緒,往往源自于當下的感受,同樣的道理,當時的人們起因于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與批判,希望生活富足,擺脫貧困,希望公平正義,因此人們并非被動地接受這一社會理想,而是在特定時期的客觀需求和自身發展的利益需求下做出價值判斷與抉擇。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扎根,是因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是合理的,不僅是因為它反映了中國的歷史發展趨勢,還因為其符合中國人民的需求,旨在解決中國未來的問題。縱觀百年黨史,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通過艱苦的摸索,最終找到了實現這一理想的道路。雖然曾超出了歷史的范圍,但整體上所提出來的要求、任務、目標都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階段性的社會理想與社會現實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正是因為人們不滿意于真實的社會,所以人們就必須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改變社會。中國共產黨在不同階段對社會未來的發展有不同的向往與追求,不同階段的社會理想也是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生產力的產物,會隨著不同時代所處的社會地位及生活境遇等發生變化,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社會理想也會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中國共產黨每段時期的目標與任務是人類精神的產物,每個階段的社會理想都是為了有步驟、分階段地向共產主義社會推進。
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不變、初心不變、宗旨不變。
中國共產黨各階段的短期理想雖然不斷在改變,但始終不變的是旗幟不變,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實現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當作旗幟,始終將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具體的歷史階段的社會理想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辛探索,不變的是共產黨的“初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盡管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人們會對社會理想的不同方面有著不同的認知,但是其核心卻是統一的,是為了認識和處理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的關系。不變的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百年黨史中,黨在每一段時期所提出來的章程、口號等,都代表著當前斗爭的主要任務,都非常重視每個人的基本訴求,人們期待更多地能夠完善和提升自我的實踐產生。因而各個時期提出來的對美好社會的構想,都是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呼應了我們當時人民群眾的心愿,中國人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中國夢。黨在過去的一百年里,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斗爭、所有的犧牲,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福祉,都是為了國家的振興,是實現中國夢的有力保障。無論是人民群眾還是黨,難能可貴的都是歷經磨難,依舊保持著自己的本色。為人民服務,是理想信念、奮斗目標的凝聚,是我們黨不斷前進的動力。只有堅持和實踐理想,我們黨才能在極度的困難中發展,在險境中脫穎而出,在逆境中奮勇前進,才能多次找到“中國向何處去”的答案,才能帶領一代又一代的人,一步一個腳印朝著共產主義美好社會前進。特定歷史階段的共同理想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包含著有關未來的各個方面,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的目標和任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短期的階段性社會理想,對于包括青年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個人理想具有個體性特征,但共性都是希望實現自我價值,這些個人理想通過凝聚和升華就會形成社會理想,社會理想是通過對社會中的每個人的理想進行總結概括而形成的,是具有導向性的。無論是在百年黨史中我們不斷變遷的階段性社會理想,還是當前的中國夢,這些理想都蘊含著并期盼著國家繁榮、民族復興和個人幸福,這些社會理想其實是就是個人理想高層次闡述。中國夢可以說是把國家與個體相結合,為青年實現自己的理想創造了一個廣闊的舞臺,從而使青年的價值得以最大化。
青年“跟黨走”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把黨和國家事業推向一個全面、開創、歷史性的偉大成就。青年“跟黨走”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的需要。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青年,毛澤東同志曾肯定這個世界歸根結底屬于精神煥發的年輕人,如早上八九點鐘的陽光,寄托了前輩的希望。鄧小平同志飽含深情地指出:年輕一輩的發展,是我們的事業興旺的希望,青年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一切事業的繼承者。江澤民同志強調青年的茁壯成長決定著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未來。胡錦濤同志指出:一個有遠見的人,總是把他們的注意力放在年輕人身上;一個有遠見卓識的黨派或民族,總認為年輕人是推動歷史進步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和關心青年成長發展,明確指出:“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興旺發達的高度,把青年發展擺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十分重視中國的青年,這是一個關乎前途的問題,沒有中國的青年,中國共產黨就無法發展,青年人的成長同樣離不開中國共產黨。
今天的中國夢,實質上是實現國家的富強,經濟的發展、政治的民主、文化的繁榮、社會的和諧、生態的建設、民族的復興,當中華民族重新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之時,只有人民的幸福、人民的權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青年才有機會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這既符合廣大人民的需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更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更是廣大青年自我實現的需要。百年黨史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近代以來民族復興的夢想,從歷史中走來的中國夢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回顧百年黨史,歷史的變遷令人感慨。百年黨史告訴我們,無論是歷史還是未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進步青年的政治理想和現實理想;一百多年的歷史說明了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中國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無論是毛澤東思想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它在實踐中屢試不爽,成為指引中國前進的正確方向,是廣大青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百多年的黨史教育我們,黨始終代表、維護和實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廣大青年就是因為自覺地追隨共產黨,生活才會更加美好,更加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