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伊 李紅娟
(長沙師范學院,長沙 410100)
課程思政活躍在各大教育平臺,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都在研究課程思政。其中,課程思政是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通過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進行有機融合。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處于校園生活和工作生活的過渡時期,所以對于其就業前的價值觀的培養尤為重要。特別是財務管理專業,因為財務管理專業的對口就業工作,直接接觸到金錢利益,在后續的工作中,更需要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從而從根源上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的開展。之前某些明星的偷稅漏稅事件,顯現出各行各業的財務造假、會計信息失真等現象,同時各類企業通過虛開增值稅發票等行為偷漏稅,造成國內財務管理領域的誠信度一度下降,所以強化財務管理人員的思政意識逐漸成為新時代財務領域的必然發展趨勢。
首先,研究課程思政有一定的理論意義。通過課程思政,學生可以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開展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及專業教育課程三位一體的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使所有專業課中都有思想政治內涵,所有的專業課教師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從而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課程教育體系。
其次,課程思政的研究也具有實踐教學意義。目前看來,傳統的財務管理教學大部分都著重于知識技能的學習,傳統的教學課堂還是以老師講授書本知識為主,同時書本的內容為專業知識的講授。因此,通過課程思政,一方面,豐富教師講課的形式,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增加教師授課的維度,通過形式的變化,實現思政教育和專知識的融合;另一方面,可以豐富教師的講課的內容,將專業知識融入一些思政元素,如思政故事、時事新聞等,豐富知識的廣度、深度。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建設腳步逐漸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課程思政的研究更加契合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因為新時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財務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因為財務管理方面的人才可以從某個層面而言,防止財務造假等事件的發生,同時對于市場而言,也可以起著一定的監管作用。所以,為了更好地實現目前對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的需要,在注重技能知識的同時,也要關注人文素養和價值觀念的提升。
課程思政是在我國特有的國情中出現的產物,國外少有文獻研究此類課題,因此本論文主要對國內文獻展開分析。綜合近幾年的文獻研究結果,從課程思政的研究、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思政研究、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思政研究三個方面來進行。
趙繼偉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而這項活動是在各種專業課和通識課的基礎上進行的。許碩表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是價值指向的一致性、實現方式的差異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性。顧曉英提出,教師是正確把握課程思政的理念與內涵,做好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伍醒認為,“課程思政”提出了課程建構精神的育人內涵,闡述了“以德為先”的課程價值論及“立德”“求知”相統一的課程發展觀,是課程理論對“立德樹人”理念的具體闡釋。
從內容上看,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課程思政的概念、課程思政要點研究、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研究等方面。課程思政研究還存在一些需要突破的問題:理論研究不足,基礎理論還需要深化;缺乏交叉學科的研究;研究局限在具體操作層面,缺乏高站位的宏觀思考;應用對策研究散在性和自發性明顯,缺乏系統性和專題性;研究主要著眼于課程建設,對課程思政主體的關注不夠。
殷俊明認為,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有兩大目標:立德及樹人。從立德出發,通過入學教育、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第二課堂,實現社會公德、學術道德、職業道德的教育;從樹人出發,通過社會公德、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和團隊精神,實現社會公民、會計學人和職業會計師的教育。安存紅設計了財務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體系,提出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是以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為目標,使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吳其圓提出了教師應該將課程思政與會計專業課兩者融合起來,但是現實情況是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無法發揮出教學價值,并提出了構建三位一體教育體系,實現課程思政與會計專業課的自然結合的改革措施。
周蕾認為,“會計學原理”課程可以通過翻轉課堂,創新教學模式;通過重設學習目標,融入課程思政;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馮曉雙將“審計學”課程思政元素凝練為6個思政目標、14個思政元素的審計學課程思政元素體系。陳福軍將“會計信息系統”課程設置了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即知識、能力、素質,將課程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定位在法律法規意識教育、職業素養教育、良好習慣培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李思呈結合當前背景提出,“稅務基礎”課程的目標定位與設計路徑,發掘課程的思政元素,通過教學內容優化挖掘學生納稅遵從意識,通過教學設計挖掘學生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通過教學案例挖掘學生職業道德和是非判斷力,將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有機融合。
目前在財務管理專業中,課程思政研究較少。而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課程體系的建設方面,而大部分學者對于體系的建設,只是將思政元素進行簡單的堆砌和整理,并未形成共同的體系,實際提出的課程思政元素較少,而與課程相關的思政體系的建設更少。本文旨在分析課程特點的基礎上,挖掘課程思政要素,找準課程思政融入點,通過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完善融合思政要素的課程考核評價機制等載體途徑,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價值引領。
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全國教育大會著重強調了課程思政的建設,要求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知識素養和技術能力,從而更好地響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促進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企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培養。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思政,相比較于單個課程思政而言要求更高,因為專業的課程思政要求建立一套課程思政的體系,而體系的建立又涉及方方面面。首先,涉及構建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教學體系涉及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專業開設的各個課程,包括通識課、基礎課、專業課等。但是針對課程思政的研究,本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論通識課為主,對專業課程進行課程思政的設計。其次,構建課程思政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涉及如何將專業課程同思政課程進行融合,相比較教學體系來說更為具體。最后,拓展多方位多渠道地融合思政教育,也就是除了課堂上教學以后,挖掘更多的途徑進行思政教學。
首先,構建以專業知識課為主,思想政治理論通識課為輔的教學體系。其中專業核心課程列示出了主要的核心課,包括“會計學原理”“財務管理”“中級財務會計”“成本管理會計”“審計學”“稅法和會計信息系統”等。而思政課程則以“思想道德與法制”“形勢與政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代表(見圖1)。
專業知識課的核心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財務管理方面的技能,遍及了“會計學原理”“財務管理”“審計學”“稅法和會計信息系統”等專業核心課,旨在培養學生畢業以后處理實務工作的能力,重視專業技能與知識的培養。思政課程旨在綜合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在學生專業課程的基礎之上,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同時,最為關鍵的是要培養學生的遵紀守法、誠信友愛、勇擔風險的精神,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經濟管理學院應該按照國家的要求,對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思政教育與行業資格標準相結合。重點強調教師職業素養,鼓勵教師考評行業資格證書,建設一支富有會計職業素養的教師隊伍。課堂貫穿思政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理念和財會職業道德。校企合作,共同開展理論教學工作。課證融合,鼓勵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
其中,課程思政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四類,重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感態度、職業素養和專業素養四個方面進行培養,同時也要保證財務方面專業的財務信息真實性、財務數據可靠性和財務人員敬業性(見圖2)。
除了教師課堂上的課程思政以外,還要采用更豐富的形式給學生上課,轉變學生學習的地位,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主動,從而發自內心的熱愛學習。例如,打造財務管理專業協會,為學生提供課外學習交流平臺。同時,通過協會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優良學風。可以帶學生參加研學,在此過程中加深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也能寓教于樂。還有可以增加實踐基地,在實踐操作中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的精神,這其實也是一種課程思政。課程思政不是目的,其最終的目的還是更好地為國家培養素質更為全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