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林 谷 雨 畢文靜
(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成都 610400)
自2020年全球遭遇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伊始,到現在已經持續了超過兩年的時間。從最開始對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威脅,逐漸轉變為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持續影響。目前來看,國內防控常態化的局面將會長期存在;另外,此次事件所帶來的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尤其是針對廣大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影響較大。面對當地較高的消費水平及就業機會的減少,大量外來務工者及非本地戶籍的當地高校畢業生開始越來越多地將返鄉就業作為自己的選擇。
黨的十九大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這一重要觀點。面對復雜嚴峻的形勢和艱巨繁重的任務,黨中央先后于2018年和2020年提出了“六穩”“六保”重大決策部署。而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作為人口資源充沛、戰略地位重要的南充市,研究人才就業困境、成因及應對策略,穩就業保民生就顯得十分關鍵。
南充市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是成渝經濟圈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川東北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全市轄區面積約12 482平方公里,下轄三區五縣一市。根據《南充統計年鑒2021》數據,南充市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為2401.1億元,在全省21個地市州中位列第五,整體水平在省內相對較高,但增速較低,僅為3.8%,位列全省第十六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60.8億元,排名全省第二,占GDP比重為19.2%,排名全省第七,增加值較上年增長6.2%,增速排名全省第一;第二產業增加值為910.8億元,排名全省第六,占GDP比重為37.9%,排名全省第十,增加值較上年增長2%,增速排名全省第十九;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29.5億元,排名全省第四,占GDP比重為42.9%,排名全省第十五,增加值較上年增長4.6%,增速排名全省第三。從經濟結構上來看,南充市第一產業總產值較高,僅次于省會成都市,但第二產業增加值與增速在全省排名中相對靠后。
作為四川省常住人口僅次于省會成都市的第二人口大市,根據《南充統計年鑒2021》數據,全市戶籍總人口在2020年末達到719萬,常住人口為561萬,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0.22%。另外,根據南充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20年4月數據顯示,南充市全市外出務工人數達到了128萬人,人力資源十分豐富。作為川東北區域科教文化中心,南充地區內有西南石油大學、西華師范大學、川北醫學院3所本科高校,還有南充市職業技術學院、南充市科技職業學院、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南充電影工業職業學院4所專科高校,涵蓋學科范圍廣,人才層次相對齊全,高等教育資源較為豐富和全面。截至2020年,全市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突破9萬人,人才資源十分豐富,如能加大本地對相關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足夠滿足當地大部分中高端人才需求。此外,南充市當地還有30余所針對職業技能培訓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人數6萬余人,2020年畢業生人數20 160人,足以滿足當地一般性企業用工崗位需求。
在當地就業方面,依據南充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數據,2020年當地就業人員共計330.48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109.7萬人,占比33.2%;第二產業就業人員77.34萬人,占比23.4%;第三產業就業人員143.44萬人,占比43.4%。而根據南充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計的數據,南充市全市區域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28 378,登記失業率為3.8%,高于2019年當地同期統計,低于國家平均水平。
在本文前段給出的南充市地區經濟相關數據當中,不難發現,南充市整體國民生產總值在省內排名雖然靠前,但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占比過高,影響當地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的轉移。其原因主要在于南充當地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發展不協調,導致第二、三產業無法承載大量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過來。
另外,南充的第一產業優勢也不夠突出,第一產業當中的重點企業數量少,大部分產業人口和企業主要還是從事農林牧漁等產品的種植、養殖與初加工,這也導致產業盈利能力不強,凈利潤率不高。
在第二產業方面,根據南充市統計局在2021年10月發布的《2020年南充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地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工業發展速度放緩。另外,在納入統計的主要工業產品中,還是以原鹽、小麥粉、大米等農副產品,以及紗、印染布、鞋、化學纖維等輕工制品為主,重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優勢不明顯,引進的汽車裝配、智能制造企業規模以上單位數較少,集群化效益較低。而在第三產業當中,南充市的表現基本和整體經濟表現大致相同,較為穩定,但尚有一定的優化空間。
在就業方面,受到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影響,南充市大量外出務工人員選擇返鄉就業,然而第一產業本身能夠繼續承載的就業人口較為有限,故在現有第一產業的基礎上增加就業并不可行;另外,南充市第二產業本身規模以上單位數較少,加之分散布局在高坪區、嘉陵區,以及儀隴縣和南部縣,集中程度不高。并且由于引進的電子信息類、智能制造類企業機械化程度較高,企業崗位對勞動者自身專業技能有一定的要求,而當地針對勞動技能培訓的數量和受訓人次相對較少,故相關企業與崗位對于吸納就業的作用較為有限。在第三產業的文旅產業方面,南充市本身有著國內知名的旅游資源——閬中古城,但同樣因為本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文旅行業受到較大沖擊,崗位薪資水平較其他行業低,并且短期內也無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與就業崗位。受到以上綜合因素的影響,除開返鄉就業人群外,南充當地高校畢業生也存在著本地就業難的問題,一方面就業崗位少,另一方面也難以找到與所學專業對口的就業機會。
1.發展優勢(strength)
南充市作為四川省內人口大市,無論是總人口、勞動力人數,還是當地高校生人數都在省內排名靠前,具有巨大比較優勢,能夠為區域內企業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人力資源在城市發展與競爭當中逐漸成了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同時也是對外招商引資、對內產業發展的基礎,南充市在這一方面具有巨大的資源優勢。另外,南充市第一產業發達,農業產品豐富,且本地人口眾多,靠近消費市場,公路鐵路交通運輸基礎建設成熟,發展大有可為。而在第二產業,南充的輕紡化工行業具有技術積累和雄厚的自然資源,國內服裝行業市場巨大,并且中國作為全球的主要紡織服裝出口大國,對外貿易對本地的產業發展也是大有裨益。
2.發展劣勢(weakness)
南充市本地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過多,優勢產業不突出,并且重點企業相對較少。在第二產業方面,綿陽、德陽等地區從20世紀三線建設工程開始便具有重工業發展基礎,并且經過幾十年的建設,行業發展較為成熟。而南充起步晚,基礎薄弱,并且重工業投資大,對于就業見效較慢,短時間內想要起到明顯效益的可能性較低。在第三產業方面,在近幾年全球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本地餐飲、文旅、交通運輸行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使得相關產業發展速度有所放緩。而在地區招商引資方面,當前南充市引進的汽車裝配、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的企業不能與本地的優勢與資源很好地整合,分布較為分散,沒有實現資源效益的最大化。此外,受房地產行業退潮的影響,地方財政稅收收入必定會有所減少,投入產業發展的資金將會更加有限。
3.發展機遇(opportunity)
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快速建設的大背景下,南充市作為川東北的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十分重要。南充市第一產業發達,農林牧漁業產品豐富,種類較為齊全,作為食品加工制造行業的原材料豐富,上游企業數量眾多。并且南充市作為人口大市,食品消費市場大,靠近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消費市場;加之南充市鐵路公路交通運輸較為便利,有利于貨物運輸與發展物流產業。另外,食品行業市場容量大,食品生產制造加工產業對于就業的承載力較強,基礎性崗位對專業能力的要求不高,適合作為增加就業崗位的重點關注領域。在此基礎上,第一產業優勢可以與其他產業相結合,特色農業、科技農業和觀光農業的開發還能有力帶動更多消費與就業機會。在輕工紡織方面,可以抓住近年來的國潮文化機遇,發展傳統絲綢文創產品經濟,從而帶動產業規模化,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南充市高校數量較多,學科涵蓋范圍齊全,如果能夠利用當地發展優勢,為其畢業生提供更多專業對口的就業崗位,將會顯著增加對本地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加之南充市本地教育資源較為豐富,對于勞動技能培訓具有充足的師資資源和教學資源,在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教育方面有能力集中優勢,打開突破口,使人力資源和產業結構充分吻合,幫助勞動者解決其所面臨的求職困境。
4.發展威脅(threat)
在近幾年來南充市大力引進的汽車裝配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以及電子信息工程類企業方面,作為同屬于成渝雙城經濟圈內的區域中心城市,宜賓市前期已經投入了巨大資源,并且已經從沿海各地引入寧德時代、中興、康佳、朵唯、吉利汽車、奇瑞汽車等行業內知名企業,宜賓還具有南充也有的區位優勢——水路運輸,這些行業企業均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為當地帶來了多種類、多層次的就業機會,南充市在一條賽道上的競爭難度較大。
此外,宜賓市在高等教育引進上也投入了海量資源,先后引進了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國內高水平知名高校的研究院所,以及引進成都理工大學、西華大學、四川輕化工大學、成都工業學院等省內高等院校的分校區建成,這一方面既為區域經濟引入了新消費力與新活力,同時也為未來地區產業發展提供了后備專業人才保障和科研技術支持。
如上文SWOT分析所示,當前背景下南充市解決人才就業困境及經濟發展的最佳方案是增長性(SO)戰略。
首先在產業結構上做出調整,在第一產業發展相對成熟、產業增加值較高、承載就業人口較多的情況下,集中資源力量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立足于自身農業大市、人口大市的地位,聚焦食品工業產業,利用當地農產品豐富和人力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加之本地交通運輸便利的基礎設施條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招商引進食品加工制造龍頭企業,建立健全食品生產產業鏈,集中引進到臨江新區,形成集中化規模化效應,提高產品附加值,擴大企業規模,增加崗位數量,吸引勞動者充分就業。而在本身具有一定優勢的輕工紡織和石油化工等行業領域,深耕行業內部,打通上下游渠道,推動石化下游產業(醫藥產業及新材料產業等)、物質文化遺產(古法蜀繡絲綢等)縱向發展,只有擴大產業規模才能實現增加就業機會及穩定就業的目標。
其次是牢牢把握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時代機遇,建立起與成渝兩座西部超大型城市的經濟聯系與協同合作,因地制宜細化與深化產業園區和物流園區的發展格局,避免與周邊城市產生無差別化的同質競爭,推動商貿物流業及上下游產業的整合,拓展商貿物流市場,提升物流產業服務質量,帶來交通物流和信息建設的經濟發展與勞動就業的新發展點。
最后是發揮自身教育資源優勢,人社部門配合高等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院校,針對區域內返鄉就業人員、返鄉創業人員、大學生等不同群體,以及結合區域內引進和建立的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企業崗位需求,制定出不同的勞動就業、創新創業和技能提升的職業技能專項培訓,解決“百姓就業難,企業招聘難”的難題困境,將人口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切實為經濟發展和民生就業問題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