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宇彤

小中大學真“證”畢業,先坐機關,后做傳媒,人間冷暖,入眼入心。
近來,“名校碩博下基層”現象引發媒體關注和公眾熱議。贊嘆方認為,名校碩博的加盟,將為縣域發展和鄉村振興在開闊視野、對標先進、轉變觀念、扶志增智等方面有效賦能;質疑方認為,縣城引進名校碩博后如何確保“才盡其用”且可持續發展,存在許多變數,擔心基層成為名校生的跳板。
碩博士的職業發展與縣域發展的雙向奔赴,成因并不復雜,一方面,縣城雖小,但工農兵學商五臟俱全,而且很多縣城早已不是從前土得掉渣的樣貌,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大江南北的縣城各顯神通,科技立縣、工業強縣、農業富縣、文旅興縣多管齊下,平添了許多吸攬高端人才的底氣;另一方面,盡管名校碩博位于金字塔的塔尖,但欲遂平生之志時,僅僅仰望星空遠遠不夠,終歸還要腳踏實地,在基層丈量人生的旅痕,吸收泥土的能量;更何況在“宇宙的盡頭是編制”的風潮下,縣城的各機關崗位都籠罩著耀眼的體制內光環,對名校碩博也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發展是硬道理,人才是硬保障。沒有人才,一切發展皆無從談起。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邊遠鄉村,無論是縣域發展還是鄉村振興,人才都決定著現在和未來。如果這是一座有溫度的縣城,不僅具有“求賢若渴”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真誠與胸懷,同時還能讓來此發展的人才擁有美好的未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那么,“名校碩博下基層”這種“雙向奔赴”就能“修成正果”。
人各有志,不可強求。當今社會,思潮多元,選擇多樣,對于那些偏向體制內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而言,為了編制選擇基層崗位無可指摘,只是他們的到來,給基層帶去了如何“用得對”和“留得住”的壓力。名校碩博與下基層從來不是對立關系,只不過在人們的常規認知中,更傾向和習慣于名校畢業生大多首選“大單位”,不太會“屈尊”基層從零開始。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大城市和大平臺固然有著無可替代、很難企及的各類資源和影響力優勢,但也因為不常踩到泥土、很少沾著露珠而略顯養分不足。基層,雖然離中層和上層較遠,但是最接地氣,可以零距離深切感受人間煙火,反思政策得失,遍查百姓疾苦,而且,相比于那些人才濟濟的“大單位”,還多了不少能夠盡快脫穎而出的機會。即使有一天,名校碩博因為能力超群、表現優異而離開縣城,走上更高平臺,那也無須過度解讀為名校生翅膀一硬、鍍金完畢就遠走高飛或者小地方終究留不住真龍鳳,因為他們畢竟是縣城培養、輸送的人才,那一段基層經歷也會成為他們日后報效國家、回饋社會取之不盡的財富。
將軍之路都從士兵開始,這是人才成長的規律;但哪一個將軍也沒有長時間地停留在士兵崗位上,這同樣是人才成長的規律。對于當下的“名校碩博下基層”現象,應該鼓勵多于質疑,由名校碩博和基層單位合力拿出兩大難題的解決方案,一是基層單位能否為名校碩博提供與之知識儲備和個人能力匹配的高端項目;二是名校碩博如何克服曾經的遠大抱負與條件相對艱苦現實之間的水土不服問題,只有將這兩個障礙成功跨越,名校碩博和基層單位才能不負彼此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