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珍珠與刺激”網站12月4日文章,原題:中國和澳大利亞曾是盟友 有了“四邊機制”,也許還有“奧庫斯”,日本急于招募我們和其他國家充當反對中國的下手。日本的反華由來已久。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在殘暴的日本軍隊那里遭受巨大痛苦。數千萬中國人犧牲,大部分地區被掠奪破壞。那場戰爭中,中國站在盟國一邊,以巨大代價牽制了大量日本軍事力量。這種對日軍的牽制令盟國受益,而中國人民遭受到巨大痛苦。
但二戰結束后,中國成了(西方的)“敵人”,中國在日本那里遭受苦難的歷史被刻意遺忘。現在,隨著現代化和信心增長,中國對于從一個著力回避二戰真相的侵略者那里承受的苦難表示關切,這并不奇怪。2014年,澳大利亞政治家馬爾科姆?特恩布爾在澳中商務周的演講中說:“對中國來說,與日本的全面戰爭始于1937年,數年中她孤軍奮戰。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發動攻勢的時候,在華的日本軍隊是它部署在東南亞的兵力的4倍。”
如果中國被打敗,被日本控制,那日本不僅能夠將大量資源投入到對澳大利亞的戰爭中,還能在1942年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入侵西伯利亞。如果沒有我們的中國盟友頑強的英雄主義,我們可能不會成功抵抗日本的侵略。
然而在當今的澳大利亞,中國作為我們的二戰盟友所發揮的核心作用,幾乎無人記得。我們永遠不應忘記,中國的抗日戰爭不僅是他們的戰爭,也是我們的戰爭一沒有中國,我們可能根本無法贏得那場戰爭。
二戰后日本重新開始的反華運動是由安倍晉三的外祖父岸信介領導的。他是一名官僚和政客,因上世紀30年代對中國東北的/偽滿洲國”的殘酷統治而聞名。他把成千上萬中國人趕去當勞工,戰后岸信介被定為甲級戰犯。但隨著1949年新中國成立,美國需要一個反華的日本領導人,岸信介滿足了這個要求。隨后一些年,日本的反華情緒有所收斂。但隨著岸信介的外孫安倍晉三出現,反華情緒再度上升。
安倍參拜供奉日本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他渴望繼續保持對中國的國家和家族敵意,并參與發起“四邊機制”。然而,這個機制對亞洲主要國家并沒有任何吸引力。所以,日本自民黨內反華派主張日本加入“奧庫斯”。就這樣,日本的反華運動一直在進行。
如今,美國和日本正試圖招募澳大利亞充當對付中國的打手,而我們看起來還很樂意。那些將槍矛打成鐮刀的和平締造者在哪里?▲(作者約翰?梅納杜,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2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