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婷煒
(大連財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201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首次以原則的方式確定食品安全共治的理念,這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治理理念的時代變化,經過數年的發展,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逐漸呈現多元化的社會治理格局。在社會共治背景下的食品質量安全已經受到較多學者的關注,但以往的研究過于宏觀,多集中于食品安全方面,社會共治背景下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研究較少。鑒于此,筆者從社會共治背景下出發,分析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不足,探尋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的政府、市場與社會等多主體協調監管完善路徑,以期為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經驗借鑒。
關于社會共治的理論可追溯至20世紀,其他組織與社會力量崛起彌補了政府在社會事務管理中的不足,隨后多元主體合作不斷豐富社會治理的概念。我國社會轉型期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傳統的政府監管模式無法扭轉食品安全現狀,與此同時社會公眾認知能力的提升使得更多主體試圖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發聲,食品安全命運共同體觀念深入人心。《食品安全法》中雖然提及社會共治原則,但并未厘清其含義。《食品安全法》第9條體現了食品行業協會與消費者組織等社會組織在食品監管方面的作用,增設的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與食品安全責任險制度進一步規范食品安全管理,第10條第二款鼓勵媒體在食品安全信息方面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我國涉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法律法規主要有《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獸藥管理條例》等,在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行為規范的基礎上依然存在部門領域的法律監管空白或職能交叉等問題。
在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融入社會共治原則,是社會各方致力于完成的目標。2021年9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草案)》中有多項重要修改,協同市場監管相關部門建立全程的追溯協作機制、完善投訴舉報制度都是社會共治原則的體現。201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在法律責任的部分強調捕撈的全過程監管。從《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的修訂草案中可以看出在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社會共治原則重要性逐漸凸顯,結合我國的實際制定適合我國國情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方式與方法,貫徹全民共治理念,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治的良性互動,探究科學、民主、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格局[5]。
縱觀20年來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發展,雖然政府有意放權但社會其他主體并未在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發揮重要作用,社會共治背景下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依然存在不足之處。
現階段,我國缺少針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與水產品相關的規定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獸藥管理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等文件中。各省市也針對性制定地方性法規。我國目前關于水產品雖然有法律法規或政策的規定,但是法律規定之間缺少銜接,地方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實踐滯后于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需要。同時,在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成熟經驗過程中,缺乏地方落地實施的具體方法,以HACCP體系為例,規定過于籠統,在執行過程中難以依據法律法規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此外,不同社會主體參與社會共治的必要條件就是法律法規賦予其權利與義務,從現行相關法律法規來看,在權利規定方面往往一筆帶過,并未進一步通過法律條文予以細化規定。
實行市場準入制度是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必要手段,作為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的前置性程序,可以有效減少水產品在市場環節中產生危險的可能性,但是現在我國的市場準入制度尚不健全。主要原因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水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尚未落實。從水產品的捕撈到銷售的各個環節沒有制定統一的標準,需要適應地方發展,從源頭到后續各環節均實施嚴格的準入要求,各方主體均嚴格遵守法律規定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②及時有效地反饋水產品的檢測結果是水產品市場準入的重要手段。現有的水產品檢測項目數量不足且存在長途送檢的可能,增加了水產品的檢測步驟,拖延了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進度。③水產品許可后的跟蹤制度存在不足,相關企業在獲得水產品許可后缺少企業內部規章制度予以約束,市場準入制度缺少后續完善內容使得水產品監管工作頭重腳輕。
水產品質量安全社會共治強調行業組織、媒體、消費者等主體在治理食品安全過程中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然而,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過程中往往存在其他社會各方參與程度不高,行業組織、消費者或者公眾媒體參與水產品治理的主觀意識較弱,相應的制度發展也不完善等問題。例如,行業組織在完成自身職能的同時缺少水產品安全相關信息的及時公示;消費者缺少獲取消息的渠道,其識別并揭示生產經營者違規行為也受到限制;媒體參與水產品治理中缺少政府的引導以及與監管部門的互動。行業組織、媒體以及消費者等主體缺少水產品質量監管的參與,影響了水產品質量安全社會共治的效果。
水產品安全社會共治是一個整合政府、企業及社會的力量協同治理的過程。在發現不足的基礎上提出建議,充分調動不同主體的積極性并發揮治理的主體意識,有助于水產品質量安全社會共治局面的形成。
政府在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過程中,主要負責宏觀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的制定,通過制定規范完善制度使得其他主體參與,實現水產品安全的社會共治。先針對水產品質量安全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各地方結合地方特色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文件。此外,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其他主體在水產品治理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增強各方的參與感,例如激發水產品行業協會的積極性、健全消費者參與水產品立法、司法、執法全過程的政策及制度,健全媒體監管的法律制度,確定各主體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依據,以提高水產品社會共治的能力[6]。
水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設定是通過統一的標準規范水產品市場,對于水產品的養殖者、生產者以及銷售者進行管理。借鑒其他國家成熟的經驗,水產品市場準入制度需要通過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定設立標準,另外通過技術予以保障,兩者的統一有助于水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運行。此外,可以發揮市場聲譽機制的作用,對企業進行良好聲譽與惡劣聲譽的標簽化管理以推動市場發展[7]。
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社會共治需要提高社會其他主體,如行業組織、媒體以及消費者在治理水產品質量安全過程中的參與度。先發揮水產品相關行業組織的功能。作為政府、企業以及社會連接的紐帶,水產品行業組織應充分發揮其中立的地位,促進水產品行業內部良性競爭,同時發揮社會作用,定期向社會公布水產品相關信息,對于違法違規的企業予以懲戒。消費者主動參與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完善消費者表達訴求的渠道。新聞媒體在社會中承擔著信息曝光與傳遞的重要作用,不僅需要政府的引導使其正確發聲,還要增強媒體的發聲能力,促使媒體對于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的不法行為進行深度報告,利用媒體形成水產品全方位的監督環境,推動水產品社會共治的形成。
社會共治應用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國家的必然選擇。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既需要政府的引導,也需要市場、企業、行業組織、消費者以及媒體等各方的通力合作,探索行之有效的多元主體合作機制,為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