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錚
(西安音樂學院 音樂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作為一種聽覺藝術,聲樂表演本身通過歌唱手段來傳情達意及表現美,需要詞曲創作者借助藝術語言及表達手法來創作音樂作品,之后經過聲樂表演者對作品的深入理解并在二度創作基礎上利用相應的聲樂表演技法對聲樂作品內容進行詮釋,借此向欣賞者傳達美[1]。因此,如何才能突出及增強聲樂表演美的特性值得深入探討。
聲樂表演本身是一種表現美的藝術,是一個重要的音樂美學分支。聲樂表演藝術本身同人類的生活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嗓音就是一種最為簡便的樂器形式。聲樂表演藝術發展至今,逐漸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整體表演框架,表演的美學規律和特征非常突出,尤其是這種獨特的聲樂表演方式和技法使得表演之美展現出了獨特的品質,同時又區別于文學、雕塑以及繪畫等藝術,表演者需要充分發揮獨特的嗓音及歌唱技法將其中的“聲美”進行有效表達。實際上,作為音樂構成的三要素——觀念、形態與行為,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它們會對整體的聲樂藝術美學魅力產生極大影響[2]。或者說,為了可以提高聲樂表演的效果,使受眾切實體會及感受到表演的魅力并感悟其中美的元素,表演者就必須要注意充分融入美學理論知識,保證借此來全面提升聲樂表演效果。
對一門藝術而言,美的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美術領域中的繪畫藝術本身可以通過藝術作品來使受眾感受美,而聲樂作為一種音樂表演藝術,主要是借助歌聲來展現美的,因為音符、樂譜這些構成聲樂作品的內容無法直接向受眾輸送美的思想與內在情感。從這個視角來看,如果缺乏表演,那么聲樂作品只能夠以特殊音樂符號和曲譜等形式存在,所以我們必須保證聲樂演唱者本身可以對相關聲樂作品的內涵形成深刻認知,最大程度發揮內在表演藝術與才能,力求在對相關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的基礎上將音樂作品的真正內涵及意義展現出來。聲樂表演本身離不開二度創作的支持,即聲樂表演者通過二度創作來對有關聲樂作品的內容及其中包含的內在情感進行有效把控,保證靈活應用聲樂表演技巧與方法,從而更好地突出聲樂作品內在的思想性、情感性與藝術性等基本特性,使受眾可以對其中美的特征及風格進行有效感知,保證可以借助這種聲樂表演藝術活動的開展來最大程度提高聲樂表演的實效性,充分展現其中美的內涵、元素及風格。
首先是整體美。在表演聲樂作品的過程中,表演者必須結合具體需求深化對音樂作品的了解,對作品當中包含的藝術美展開深層次剖析。與此同時,表演者需要立足實際,持續創新,依托個人的演唱能力進行聲樂作品把控。從這一角度分析,聲樂表演藝術并非只依托表演者的個人演唱能力,而是利用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把作品表現出來。因此在創作與表演聲樂作品時,除了要彰顯作品的內在與外在美,表演者還必須關注作品的整體藝術美,依托有效的演唱技術,增強聲樂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征,讓聲樂表演藝術的美學特征更加鮮明。其次是個性美。聲樂表演藝術活動是通過對多種手段進行利用,讓人們在思想與精神層次生成愉悅狀態的審美實踐活動,不單單是體驗和理解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更是對音樂藝術進行有效審美的一個復雜環節。聲樂表演者在演唱活動當中,必須根據聲樂特征理解剖析聲樂作品,在二度創作中加強創新,從而讓聲樂藝術風格得到強化,讓作品的自我個性獲得體現。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同表演者在演繹聲樂作品的過程中,會賦予作品不同的風格,也會把個人的經歷與情感融入作品演繹當中,讓聲樂表演藝術顯現出個性美的特征。最后是協調美。聲樂表演藝術的協調美重點體現在聲和身的協調統一美、聲和樂的協調統一美這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聲音和肢體動作、聲樂伴奏和樂器伴奏必須保持高度協調一致,從而把音樂作品的內涵與情感表達出來,讓音樂作品演繹到達完美境界。
為了提高聲樂表演活動的真實性與有效性特征,表演者必須要認真看待聲樂表演過程中所運用的樂譜,同時還要對這些作品本身形成的歷史時代以及風格特色等進行認真解讀和把控,這些都屬于聲樂表演者在表演實踐中所開展的“二次創作”活動,即在聲樂表演中不能夠一味地追求真實性,還要注意有機結合表演者本身的個性和創造性[3]。賦予表演個性特征是聲樂表演活動逐步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所以聲樂表演者在實際表演中必須要在認真解讀原有聲樂作品的基礎上,充分融入個性化創作風格,尤其是要突出自己的獨特風格及品位,力求可以在實際聲樂表演過程中將作品的真實性特征和演唱風格特征進行有機結合,最大程度提高聲樂表演實踐中的美學表達效果。實際上,聲樂表演藝術本質上是一個完整的表演系統,其中涉及能夠影響聲樂表現魅力的眾多要素,如指令、器樂演奏或者歌唱中的吸氣和呼氣等,這些都可能會對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效果產生直接影響。而此時這一基本美學原則主要體現在統一聲樂演唱過程中的語言、聲音以及個人情感,保證聲樂表演動作、肢體律動以及基本體態和表情等彼此之間的一致性。只有有機統一表演的真實性和創造性,才能夠使聲樂表演者在實際表演過程中更好地把握“美學”元素的表達,最大程度提升表演效果。
可以說,歷史性是聲樂表演作品創作的重要產物。比如,舒曼、舒伯特等誕生于浪漫主義時期,所以創作出來的聲樂作品本身涵蓋了特殊歷史時期的獨特聲樂文化內涵及精神等,在發展到印象主義時期之后又出現了德彪西、格里格、柴可夫斯基等這些聲樂大家所創作的聲樂作品。在國內的不同歷史時期同樣誕生了具有時代代表性的聲樂作品,它們是特定歷史時期聲樂表演藝術的重要產物,如抗日時期誕生了眾多抗日主題的聲樂作品,這實際上就是聲樂表演過程中美學歷史性這一基本特性。而時代性主要是指聲樂表演人員所處的時代環境下的相關聲樂表演作品之間的內在關系,所以說時代性特征也是聲樂表演者在實際表演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基本美學特征。只有有機統一聲樂表演作品內在的歷史性和時期性特征,才能夠將這些聲樂作品內在的思想情感進行有效表達。
聲樂表演的美學魅力呈現離不開聲樂表演者自身的表現,需要表演者在聲樂表演實踐中充分地利用自己所掌握和學習到的各種各樣的聲樂表演技巧與方法,力求可以在聲樂表演中強化表演技巧性和表現性的有機結合。如果表演者在聲樂表演過程中忽視了表演技巧的有效應用,那么就無法增強聲樂表演的藝術性,進而會對最終的聲樂表演效果帶來不利影響。又或者說,如果脫離了聲樂表演本身獨特的技巧支持,那么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表演者就無法抓住獨特的內在表演感受,甚至會出現錯誤表達聲樂作品思想情感的情況。而聲樂表演中技巧或技術的運用是提高聲樂表演效果不可或缺的一個基礎條件,但是這也并不是唯一決定表演成敗的因素,因為聲樂表演活動并非為了對各種聲樂表演技巧進行展示,而是要借助豐富多樣的表演技巧來將聲樂表演作品內在的情感進行更好表達及呈現。從這個角度來講,聲樂表演過程中的表現性和技巧性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力求借助豐富多樣的聲樂表演技巧運用來提高聲樂表演的實效性,將聲樂作品的內在情感進行呈現及表達。
在開展聲樂表演之前,聲樂表演者首先需要對所表演的作品形成深刻認知,這是將聲樂作品內在思想情感及內容進行有效表達的基礎,也是滲透音樂理論、提升聲樂表演效果的前提條件。考慮到聲樂表演本身是一個對聲樂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即演繹原有的聲樂作品,這就要求聲樂演唱者在開展表演過程中必須堅定不移地忠于“一度創作”,力求借此來作為自身開展聲樂表演活動的根本出發點[4]。比如,在開展聲樂表演期間表演者要對所表演的聲樂作品樂譜進行認真分析,用心對其中的內在思想情感進行有效領悟、體會及表達,了解及掌握作品中的休止符號、快慢和強弱節拍等等,借此來夯實二度創作基礎。
因為歌詞實際上屬于聲樂文學知識范疇,這些聲樂文學內容可以賦予聲樂作品獨特的文學知識、風格和特色。特別是聲樂演唱過程中的歌詞更是聲樂表演作品的重要基礎,也是體現聲樂作品藝術素養及內涵的關鍵成分,會對聲樂作品的魅力呈現產生直接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聲樂表演過程中借助聲樂語言的有效應用來創設良好表演情境期間,表演者必須要充分考慮聲樂作品歌詞本身的語言內容及結構等。如果聲樂表演者本身的文學鑒賞力不足或者文學修養水平不足,那么就無法深入解讀及掌握聲樂表演作品內在的文學內容和思想情感,最終必然會直接影響聲樂表演效果。
綜上所述,聲樂表演美的本質體現在聲樂表演者在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的基礎上借助各種各樣的表演技巧與方法對作品內在情感進行深入表達的實踐中。而在展現聲樂表演的美學魅力期間,表演者要注意有機統一創造性和真實性、時期性和歷史性、表現性和技巧性等幾個基本美學原則,更為關鍵的是在聲樂表演中注重一度創作,此外自身還要具備良好的理論修養,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聲樂表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