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華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應用水平的提升,人們逐漸適應網絡帶來的便利性,不僅在就業過程中會將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相關方向作為擇業的重要參考,還具有借助互聯網信息系統獲取大量優質就業信息的實際需求。每年高校都能向社會輸送大量優質人才資源,但是長期以來高校的就業和創業指導工作開展存在系統性不足、設計落后、專業性受限、信息化應用程度不高等問題。隨著高校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精細化和有效性水平的提升,各高校必須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特色與當代學生需求,集結校內外、線上線下等優質資源幫助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創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催生了對各行各業人才的大量需求,為了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長期以來中國各類高校持續性開展擴招,向社會輸送了大量優質人才。隨著中國經濟從粗放發展轉向提質增效的高質量發展,大量高校畢業生需要重新審視就業方向和就業選擇。一方面,傳統行業的就業機會不斷縮減;另一方面,以新經濟等為代表的就業和創業機會不斷涌現。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應當發揮就業創業指導的主觀能動性,拓寬學生就業信息獲取面和就業方向選擇面,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向。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完善了互聯網發展的底層架構,也豐富了互聯網終端應用場景。當代大學生成長與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在長期使用互聯網產品過程中形成了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信息依賴,很多大學生借助互聯網渠道進行移動和共享的學習,并體驗線上互助教學、個性化教學帶來的便利。
從高校畢業生就業規劃來看,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普遍重視互聯網相關就業方向,一方面,大量學生利用在校機會參加各類創新創業活動,通過比賽實踐自身創業想法,為大學生自主創業鋪墊基礎;另一方面,大學生主動關注并獲取互聯網相關就業和創業機會,將網店、微店、網絡寫手、自媒體運營各類服務工作室等作為畢業后的重要發展方向,并期待利用校企合作等優質平臺拓寬互聯網就業創業知識的獲取面,提升可獲資源質量,運用自主判斷、咨詢校內外導師、團隊分析等方式篩選優質信息,助力高質量就業創業。
從高校就業部門工作質量來看,工作人員可以利用微信、校園官網、就業APP等渠道進行信息發布、情況調查,并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綜合校內外情況開展就業支持方案設計,了解學生真實的就業創業偏好和對當前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的看法等有效信息。
目前,大量高校開展就業創業支持工作時缺乏系統性設計,對傳統的就業指導講座和線下校園宣講會形成較大依賴,在對接各方企業資源時較為被動,未實現主動研判市場行情并邀請優質企業到校交流經驗或開展招聘等。這種就業指導形式缺乏對大學生求職特點的了解,不能夠對大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此外,很多講座的主講人并未針對每個學校的特殊情況與當下就業創業市場需求與特征進行系統性分析,而是通篇講述模板式的內容,流于形式的講座等并不能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或明細未來方向,也不能激發學生勇于創新、奉獻社會的精神。
就業創業課程作為高校就業創業支持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以選修課形式存在于各高校之中。從本質上來看,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具有較強的交叉性、綜合性、創新性和實踐性,但是很多高校教師在授課時過于偏重理論而忽視實踐指導,學生只能在校內課堂上想象就業創業內容,難以通過近距離了解、親手實踐等完成基礎經驗的積累和個人職業生涯的思考,師生之間未形成有效溝通體系,課程也難以對學生的就業創業產生實質性指導。
目前,國內高校從事就業創業相關工作的人員通常是以輔導員為主的行政人員,這部分人員并未具備豐富的就業創業經驗,社會閱歷和專業水平都較為受限,專業性知識不全面。盡管具有較多的指導經驗,但是系統的職業發展和創業專業知識少,能夠帶領學生進行職業能力素質拓展不多,創業實踐經驗匱乏。
“互聯網+”時代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新時代的大學生具備較強的網上信息檢索獲取能力和在線工作處理能力。但是高校從事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的人員仍然對線下工作開展存在較大依賴性,信息化開發、應用、調整等技能較為匱乏。適應時代需求,相關人員應當掌握基礎甚至更深的信息技術應用技能,以便結合所在學校特點和專業特色,了解學生興趣、能力和特長,明確學生在就業和創業指導過程中的需求,并與學生進行高質高效的溝通交流。
高校需要從課程體系設計、內容選擇、教師配置等方面優化就業創業指導課程,以充分的重視和足額的資金支持保障課程質量提升。一方面,教師應當主動接觸并掌握“互聯網+”時代的就業特點與市場變化情況,引導學生通過更多元、更便捷的渠道獲取有效信息、拓寬就業創業選擇面。另一方面,就業創業課程要加強創新,打破理論為主的教室內學習方式,教師要帶著學生走進企業、走進鄉鎮,既了解高端技術創新情況,又掌握基層民生工作現狀,以廣泛的社會實踐作為基礎,幫助學生樹立結合個人興趣、技能、專業等要素的正確就業觀,為高校學生就業創業提供實際幫助。
“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使人們獲取信息的來源變得更為多元,就業創業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得到緩解,但是并非所有大學生都能通過網絡高效獲取就業創業相關信息。為此,高校應開展全程化、模塊化、實訓化的教學,并通過自主開發或合作開發等方式構建校內信息實時共享平臺,配置專人進行系統運營維護,實時更新行業發展信息和相關政策、學生在就業創業方面面臨的問題解答、就業創業經驗分享短視頻、視頻講座等資源,并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具體需求,個性化推送適合的職業發展信息。
高校在優化線上線下就業創業資源支持的同時,還可以整合并利用優質校友資源,通過前輩經驗分享、校友企業就業支持等方式幫助學生拓寬就業創業的選擇面。具體來說,高校可以將校友資源管理與就業信息化系統相統一。學生通過平臺了解同專業校友就業創業情況、目前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本專業就業方向前景等問題;校友可以在平臺分享本專業的就業創業資源和信息,也可以分享本人的職業發展現狀和自己的成績經驗等。
總之,“互聯網+”時代給高校畢業生帶來了就業創業的新思路與新方向,但是就業競爭激烈仍然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就業市場的重要特征。畢業生在提升個人知識儲備水平和實踐技能水平的同時,還需要獲得高校專業精準的就業創業支持,以便實現符合個人興趣、能力、發展需求的高質量就業。目前,國內各高校的就業創業工作開展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系統性不足、教學設計落后、專業人員匱乏、信息化應用受限等問題。為此,高校必須通過提升課程質量、加強信息化設計應用、拓展校友資源等方式提升就業創業支持水平,幫助高校畢業生找到理想的就業創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