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羅文明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就業選擇更為便利和多樣,但同樣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選用和培養也有了新的標準,就業形勢會越來越嚴峻,如何爭取到心儀的崗位并且具備較強的職場競爭力,這是擺在每一位大學生面前的問題。隨之而來的是高校的人才培養理念如何與科技的進步同速發展,傳統的人才培養理念如何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如何優化,這也是需要高校管理者思考的問題。
2020年我國大學畢業人數創歷史新高,超過850萬,畢業大學生數量龐大,因此對工作崗位的競爭非常激烈,由此導致大學生就業競爭壓力大的現狀。另外,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19應屆畢業生就業力市場調研報告》顯示,已簽約應屆畢業生中有33.91%的簽約崗位與畢業生所學專業并不對口。截至2020年,就業不對口率依然超過30%,這也為日后跳槽埋下伏筆。
經濟的發展帶給人們的是就業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癡迷于一線城市,從人才吸引力方面來看,這些一線城市的就業市場繁榮指數(JMPI)越來越高,而三四線城市,則顯得平淡了許多。大學畢業生扎堆于一線城市導致就業困難的現象格外顯著,數據顯示,大多數高校畢業生都鐘情于北上廣深,而在西部相對落后地區就業的大學生占比很低。根據調查,大部分鐘情于一線城市的大學生就算畢業當年無法就業也不愿“屈就”三四線城市,而是處于待業狀態繼續尋找機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百姓家庭經濟收入明顯提升,對于大部分“00后”大學生來說,生活安逸,經濟負擔小,使得他們對就業的渴望不是很強烈。應屆畢業生待業情況普遍,或者以考研為借口,或以選擇更好的單位為理由,大學生求職就業的步伐緩慢,甚至出現逃避就業的現象,這使得家庭和社會壓力加大。
大學生的個人能力體現在各個方面,具體到職場上就包括專業素養、人際溝通、團隊協作、環境適應以及再學習等方面,用人單位看重的不光是文憑,更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考量。能不能在應聘求職過程中把握住機會,得到一份自己心儀的工作,就需要大學生在校期間注重各個方面的訓練和培養。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普遍表現出就業能力不足的問題。另外,敬業精神的欠缺也是用人單位詬病最多的地方之一。成功謀取一份工作并在工作崗位上具備相當的競爭力,這是每位大學生都應該做的長久規劃。
要堅持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為導向,著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為目標。將傳統的知識講授變為問題探究;將傳統的教師主講變為教學引導,將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團隊協作意識、人際溝通能力等素質;教學方式多元化,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齡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注重師生交流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形成輕松、內容豐富的課堂秩序;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取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前適應社會要求。
思政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靈魂工程,高校教育在專業能力培養之中必須融入思政教育,因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大學生只有端正思想,端正“三觀”才能在職場上應對自如。高校需要進行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的深刻變革,要實現從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到教學評價的全方位改革創新。通過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才能培養出不被崗位淘汰的人才。
1.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突出“應試教育”。在當前的高校教育中,《創業和就業指導》是繞不開的一門課程,在這門課里,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應該加入“應試教育”,這里所謂的“應試教育”主要是指針對面試或應聘時應該掌握的技巧和能力展開的講解。高校課程設置應多樣化,盡量滿足學生職場必備技能的培養要求,緊扣當下流行趨勢,關注行業動態和人才需求。另外,現在大學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質偏弱的情況,應聘時不能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是導致應聘失敗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大學課程設置應該圍繞《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不斷完善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內容,利用形式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讓課堂內容真正能夠學以致用。盡可能和專業對口單位對接,安排學生進崗實習,或請相應崗位教師前來授課,讓學生盡早接觸專業崗位,熟悉工作流程,滿足用人單位招聘時對一定工作經歷的要求。
2.充分利用大數據,把握就業機遇。高校就業指導應該充分利用大數據帶來的便利,認識到大數據的就業信息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性,比如不同行業對人才的要求、人才供求變化以及學生的就業需求等,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和就業信息。在大數據的使用上任教教師應該多下功夫,不能只做簡答的數據分析,還要進行深層次挖掘,爭取讓更新、更全的大數據就業信息呈現在學生面前。就業信息的全面性和多樣性是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重要保證,也是提高就業率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就業指導的相關課程改革應把大數據應用和分析融入其中。
3.增加心理輔導內容。很多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不良心理,如浮躁和焦慮心理、從眾心理以及畏難心理等。對于學生自身而言,應該注重這方面的訓練,多參加學校或社會的有益活動,增強抗壓能力,增強自信心。對于高校而言,應該在課程設置中加入心理輔導內容,幫助學生渡過心理關,要讓學生對自身價值進行準確評估,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到不卑不亢,做好職業規劃,準確描述和展望自己的職業前景,這樣才能讓用人單位更容易接納。當然,也要做好被拒絕的準備,展現出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求職就是自我學習和提升的機會,不應將此視為負擔,用平常心對待失敗和挫折。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一線城市的追求愈發堅定,為了在大城市落腳,延遲就業或勉為其難地就業成了常態。高校應該在這方面因勢利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高校教師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國家的利好政策,比如中西部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西部計劃、三扶一支等。教師和學生可以建立線上交流平臺,如微信、QQ及釘釘等,隨時和學生交流使之及時準確掌握相關信息,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及創業水平;對于大學生鐘情于發達城市的情況,要給予充分的指導和建議,以實例結合大數據進行分析,幫助畢業生做出最佳選擇。對于大部分大學生來說,要著眼于選擇中西部經濟落后地區及基層單位和中小微企業,這樣一方面能保證就業,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國家經濟平衡發展。
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斷變化,同時在選人用人的條件上也越來越嚴格。高校畢業生人數眾多,大學生怎樣才能在這場求職競賽中突圍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需要學校、家庭和自身共同努力,高校無疑承擔著更重的責任。如何讓教育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滿足社會對大學生的期待和要求,這是每一所高校都應思考的問題。高校應該與時俱進,進行人才培養理念的轉變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使得大學生在求職路上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