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霞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旗袍,從字面可以理解為“旗人所穿著的袍服”,眾多學者也都認為旗袍來源于清朝的旗裝。而關于現在所說的旗袍卞向陽在其“論旗袍的流行起源”一文中定義為是具有立領、斜襟或其他中式門襟、盤扣、開衩等旗袍特點的連衣裙,是衣裳連屬的一種制服裝[1]。
在清朝初期,統治者為了緩和民族矛盾,實行了“十從十不從”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滿漢服飾的融合,清中晚期時婦女袍服已基本形成了固定的形制,其廓型寬大,較注重繁復的工藝裝飾。辛亥革命后,旗袍才開始有了較大的變化,開始擯棄繡花堆疊的裝飾,只留有少量繡花,款式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如袖子、衣長、領型等。20 世紀初,在“西風東漸”的潮流下,旗袍的結構由傳統的平面十字結構慢慢地與西方立體結構相結合,旗袍由原來寬大直線型的造型向凸顯人體的立體造型轉變,由此改良旗袍登上歷史舞臺,并使中國的旗袍進入了鼎盛時期,之后,旗袍更是作為中國的國服展現在國際舞臺上,承載著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
民國以前的兒童服裝發展一直是依附于成人服飾的,在生產力低下的封建社會,大部分家庭的服裝由家里的婦女手工縫制,由于傳統服裝廓型寬大,結構以平面為主[2],裁剪方法男女老少皆一致,只是高矮胖瘦的尺寸變化。從當時流傳下來的圖片中也可以看出,兒童的服制與成人的服制完全一致,如圖1,可以理解為成人服裝的縮小版。

圖1 民國初期穿傳統服裝的女童
民國時期傳統服裝開始融入西式結構后,兒童服裝在結構上才漸漸開始區分與成人裝區分,逐漸形成了符合兒童體型的童裝,如攤領結構(娃娃領)較符合兒童的脖頸短的生理特點,腰部抽褶工藝、抬高腰線則是考慮到了兒童肚凸的特點,如圖2,在結構完全西化后,兒童服裝和成人服裝的結構開始有所區分,而旗袍也成了成年女性的專屬服裝。在漢文化流行的趨勢下,兒童也成了旗袍穿著者的一大群體,兒童旗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上升,由于改良旗袍在結構上主要突出了成年女性的體態,與兒童體型完全不符。目前市場上兒童旗袍良莠不齊,加上穿著旗袍大多為模仿成人,只能作為節目表演服、演藝服穿著,如果作為日常服裝穿著,還需在結構上進行針對性設計,使之更符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征。

圖2 民國時期穿西式結構服裝的女童
服裝是人體離得最近的、最先能感覺到的,服裝設計就是要把構成服裝的各種要素合理地運用,也就是環境、人和服裝之間的相互關系[3]。兒童服裝的設計也需要從人體和環境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才能設計出合理的服裝。
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就算把成人體型按比例縮小,也不會和兒童的體型一樣,兒童有其獨特的體型,每個年齡期都有其相應的體型、比例和姿勢[4]。兒童的年齡段為0~12 歲,根據其生長發育的情況,再分為嬰兒期、幼兒期、小童期、中童期和大童期5 個不同的年齡段,由于兒童生長發育較快,每個時期都有其特點,體型變化較大。
0~1 歲為嬰兒期,身高約為4 個頭長,嬰兒的體型特征是頭大軀干大,脖子短,四肢短小且彎曲。1~3 歲為幼兒期,身高約為5 個頭長,在這個時期頭大、肚凸、脖子短、腰挺,生長速度快,能自己跑跳等,運動量增大。4~6 歲為小童期,四肢生長速度較快,脖子明顯加長,頭大的特點慢慢消失,肚凸挺腰的特點還是比較突出。7~10 歲為中童期,四肢快速生長,肚凸挺腰的特點慢慢消失,如圖3。11~12 歲為大童期,肚凸的特點已基本消失,四肢修長,頭頸的比例趨向成年人,男女生的生理特點開始悄悄萌芽。

圖3 兒童凸肚挺腰的特征
傳統兒童服裝觀念中,已增加了童裝意識,會考慮到兒童的生長需要,將服裝裁剪得較為寬松,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內在精神需求的提高,童裝也趨向與兒童發育相適應的功能性發展。根據兒童體型的特征,同時還要考慮到兒童活躍好動的天性,旗袍的結構設計要給予充分的放松量及活動量,腰部處理要符合挺腰凸肚的體型,領子的設計也要考慮到活動的舒適性,有些兒童旗袍雖然設計了門襟,但還是在后中增加了拉鏈進行開合,極大程度上方便了兒童穿脫,是非常人性化的設計思路。
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服裝面料有更多的選擇性,傳統服裝以棉麻絲為主,紋樣以手工刺繡為主,民國時期機械發展,刺繡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色織、印染等機械工藝帶來的服裝圖案。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不僅服裝圖案顏色有更多的呈現形式,面料也繁復多彩。春夏季兒童旗袍一般貼身穿著,因此面料應考慮兒童的皮膚因素,需以天然材料為主,柔軟細膩,不刺激兒童嬌嫩的皮膚,顏色以亮色淺色為主,可以襯托兒童粉嫩的膚色。秋冬裝雖不直接接觸皮膚,但在領口、袖口等部位與皮膚直接摩擦,也應以天然纖維為主或混紡面料,美觀實用,預防靜電等[5]。旗袍圖案裝飾也以活潑可愛、積極向上的內容為主,對于一些金屬、繩線等材料裝飾的使用要謹慎,以免有安全隱患。
0~3 歲的兒童(嬰兒期和幼兒期)由于其生理特點,服裝的選擇也有其特殊性。嬰兒期的寶寶主要是以臥床為主,幼兒期的寶寶正是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的階段,雖然成長較快,但還沒有太多的自我意識和行動能力,因此服裝常常給嬰兒選擇簡單的無領斜襟服裝,給幼兒選擇A、O 等廓型的服裝為主,便于更換服裝[6]。基于旗袍款式的特殊性及兒童的生理特性,一般3 歲以上的兒童才會選擇穿著旗袍款式的服裝,本論文以中童期,身高120 cm 的兒童體型為例。
童裝結構設計方法與成人服裝結構設計方法一樣,普遍有三種,即比例法、原型法及立體裁剪法。比例法是將主要圍度對象,通過一定比例進行計算得到相應部位的成衣尺寸數據。如成人裝中上衣經常將胸圍尺寸作為比例分配對象,合體西服胸圍分配比例為1/3 胸圍,襯衫分配比例為1/4 胸圍,再根據款式需要再此基礎上進行調節,因此設計者需要大量的裁剪經驗,但是制作起來快速、方便、有效,是服裝加工企業等常用方法。原型法是在服裝基本原型上進行服裝款式結構設計,此方法能展示從基本版到成衣版的變化過程,對于初學者來說比較容易接受,是學校等較為常用的一種結構設計方法,也是服裝款式設計和研發者常用的方法。立體裁剪法是一種更直觀的設計方法,需要熟練的立體裁剪技術,在開放創意服裝等新產品是常常使用。
兒童旗袍結構是一種創新設計,因此使用了原型法作為結構設計方法,并運用了省道轉移的原理轉換了旗袍前片肚凸量,采用腰部收省的方法,使后片挺腰部位貼體[7]。再進行坯布試樣,調整局部造型,確定凸量和省量的具體數據,得到合適的樣板,經人臺試衣,前后片旗袍符合兒童凸肚挺腰的體型,試衣效果良好。
人體、環境和服裝三者的相互關系中,人體體型是服裝采寸的直接依據,而服裝尺寸對人體的活動幅度影響較大,兒童旗袍采寸部位為胸圍、腰圍、臀圍、領圍、肩寬、袖長、裙長。以身高120cm 的兒童為例,旗袍胸圍在凈尺寸的基礎上增加15 cm,這時在旗袍合體的要求下還要保證兒童的基本活動量。設定胸寬比背寬小約0.8 cm,這與成人的差異較大,主要為兒童背部相對平直,胸部連同腹部凸起。肩寬尺寸略小于原型,加大袖籠,增加手臂活動量。最終設定成衣尺寸為裙長77 cm,胸圍75 cm,腰圍71 cm,肩寬9 cm,袖長36 cm。
從人體工學角度來看,服裝的結構設計依附于人體體型。身高120cm 的女童肚凸和挺腰的特征仍然較為明顯,旗袍成衣尺寸設定好之后,在日本文化式童裝原型基礎上進行繪制,首先進行省道轉移。由于腹凸的原因,服裝前片的省道量可以轉移至下擺,因此兒童裙裝的廓形多設計成A 型,而旗袍的經典廓形為合體的葫蘆型,下擺為內收的v 型,同時兩邊開高衩以便于行走。而兒童顯然不適合穿著葫蘆型旗袍,廓型上只能盡量接近旗袍造型。
從側面觀察兒童前身從胸部到腹部緩慢向前凸,因此兒童前衣片總體只需處理腹凸量即可,也正因為如此,出現了又有擺量又需要合體的矛盾。在處理凸肚量時將部分凸量轉移至下擺,其余省量通過下擺起翹的手法去除,同時下擺側縫由向外展開的直線改成向內收的弧線,這樣做成成衣后,下擺側縫略微內收,符合旗袍裙擺的審美要求。后片設計則要考慮挺腰的體型,兒童后背肩胛凸不明顯,肩省量較小,可分為三份,一份轉移至領口,適當增加領圍松量,另一份轉移至袖籠,剩余一份則留在肩縫,通過縮縫的工藝方法消除。腰圍尺寸與胸圍相差4 cm,因前片省量轉移至下擺后側縫呈展開形式,前片腰圍增加了約1 cm,因此此款兒童旗袍后片的腰省量實際有5 cm,后片左右各設計一個腰省,每個腰省量2 cm,側縫收腰0.5 cm,突出挺腰的造型。下擺側縫為直線H 型,與前片下擺呼應,如圖4。

圖4 旗袍衣身結構
袖子為一片式合體中長袖,袖山高根據三分之一袖窿弧線的比例設定為11.5cm,袖山太高會導致袖肥過瘦,雖然貼體,但手臂無活動空間,影響兒童手臂擺動,袖山過低袖肥的空間增大,但是外觀又顯得太松弛,合適的袖山高是袖頭外觀的關鍵。袖山弧線比繡窿弧線長1.3 cm,這也是結合了面料厚度及工藝縮縫所得出的數據,是绱袖時袖山的吃量,吃量需平均分布于肩點前后約15 cm 內,保證袖頭圓順、飽滿。
領子為立領造型,兒童脖頸較短,領高設計為2 cm,領角起翹量為1 cm,領圍加放2 cm 松量,給頭部和頸部足夠的活動量。門襟采用右衽斜襟的形式,紐扣采用經典的琵琶扣造型,用同色服裝面料制作,三對琵琶扣,分別位于斜襟的上端、中間及下端。考慮到兒童穿脫服裝時琵琶扣較難操作,因此除了斜襟可以開合穿脫外,同時在后中開口裝隱形拉鏈,拉鏈上至后領線,后領中開口,下至中臀,既便于旗袍穿脫,又不妨礙旗袍外觀造型。下擺左右開衩至臀圍線下約10 cm 處,便于兒童行走、跑跳等動作,同時也保留了旗袍高開衩的特殊款式。

圖5 旗袍成衣效果
面料為粉色棉滌混紡的仿綢緞,是一種經過特殊工藝和特種整理的面料,具有類似真絲綢緞的外觀和手感,面料柔軟具有懸垂性,配以蝶戀花繡花圖案,是女童普遍喜愛的顏色和圖案,適合為兒童制作旗袍。滾邊條由面料直接裁剪,裁剪時450 方向排料,斜紗面料彈性最大,面料邊緣如有弧度可以通過面料的彈性進行調節,以達到平服的效果。基于滾邊的工藝,滾邊條裁剪時需避開繡花圖案,下擺、開衩、領口、袖口等邊緣部位均采用滾邊處理。在封閉環內滾邊需先將一定比例長度的滾邊條兩端拼接好再滾邊,如袖口(無袖款則袖窿滾邊)等部位。
隨著服裝藝術和技術的進步,對于服裝更注重美觀與舒適并存,兒童服裝也不例外,在傳統文化崛起的時尚潮流中,旗袍也在兒童群體中流行起來,本文在人體工學的基礎上,將現代改良旗袍的審美特性與兒童體型相結合,在結構設計上,采用了前后片分開設計的方式,使前后衣片在腰部呈現不同的廓形,為了使前后衣片達到平衡狀態,還結合立體裁剪的技術進行放量和省量的調整,最終得出了合適的兒童旗袍樣板。因此旗袍的設計應符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不僅要保留旗袍美的特點,更要健康、舒適和安全,人體工學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讓兒童旗袍更貼近兒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