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波,楊 爽
(寧波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雪門學前教育學院,浙江寧波,315336)
美術教育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之一,是學生未來適應工作崗位、順利開展美術教育教學活動的關鍵課程。該課程在當前的高校教學實踐中存在課程內容與幼兒園實際工作脫節、重理論學習輕教育教學能力提升、重教師課堂講授忽視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重個人自我領悟輕小組充分討論、重零散經驗獲得輕實踐反思能力提升等問題,這些問題均影響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1-5]持續推進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對全面提升學前教育課程質量和人才培養至關重要。SECI(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internalization)理論作為探究知識轉化、知識創新和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將知識劃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強調組織內成員通過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實現知識的螺旋上升和動態創造,為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因此,本研究基于SECI理論對學前教育專業美術領域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初步嘗試,以期為學前教育專業其他領域類課程的改革提供參考。
SECI理論模型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于1995年基于企業知識管理的需要提出的理論模型,強調企業知識的創新和企業創新人才的培養。[6]SECI理論模型將企業知識劃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隱性知識是指非外顯的、領悟式的知識,包括感覺、情緒、隱喻、習慣及思維模式等;顯性知識是指可視、可文本化、可用規范化、系統化的語言傳播的知識。SECI理論模型認為兩種知識之間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轉化,而知識轉化的過程就是知識創造和人才發展的過程,需要通過社會交往的群體和情境實現。由此,SECI理論模型提出了四個“場”,即創發場、對話場、系統場和實踐場,每一個“場”的存在為知識的獲得與轉化提供可能。[7]第一,在創發場,個體通過“社會化”即社會群體共享經驗來傳遞、交換潛在于大腦中的隱性知識,實現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潛移默化)。第二,在對話場,個體通過“外顯化”,將新發展的隱性知識用外顯的概念進行命名、用清晰的語言進行表達,從而轉化形成顯性知識(外部明示)。第三,在系統場,個體通過“結合化”,對繁雜的外顯知識重新加以歸納和總結,在組織內進行傳播,或重新加以處理,形成計劃、手冊或報告,以實現向更系統的顯性知識的轉化(匯總組合)。第四,在實踐場,個體通過“內隱化”,不斷實踐、反思、消化、吸收、內化前期匯總的顯性知識,從而升華形成更高水平的隱性知識(內部升華)。第五,經歷如上“隱性知識——顯性知識——顯性知識——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進行知識的動態創造,從而實現知識的螺旋式上升。上述過程具體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SECI理論模型著重強調知識轉化的過程。舒爾曼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PCK)概念,是教師職業專業特性的核心體現,被列為教師應具備的七類知識之一,它呈現出面對特定的主題或問題,教師是如何組織、呈現教學知識,以適應不同興趣和能力的學習者的。[8-9]由此,學科教學知識吸引了世界各國教師教育領域研究者的關注,相關研究者進一步發展了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主要表現為基于舒爾曼提出的概念的修訂、融入學科知識及其他教師知識成分、基于新理論視角研究學科教學知識。[10]學科教學知識相關研究已應用于高校學前教育研究領域,成為幫助學前專業師范生更扎實地學習五大領域教法類課程的重要教學改革抓手。學科教學知識有助于學前專業師范生厘清每一課程領域的核心內容及其邏輯關系,明晰每一課程領域內幼兒的學習特點。
本研究主要借鑒舒爾曼提出的學科教學知識的概念,將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必須掌握的學科教學知識歸納為三個部分:學科知識、關于幼兒發展的知識、教學策略知識,即具備教什么的學科知識、具備教給誰的教學對象發展知識、具備如何教的教學策略知識。學前教育專業教法類課程的教學要求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能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要,將其所掌握的學科知識,用適宜的、易接受、易理解的教學方式、策略轉化成幼兒的知識和能力。就美術教學活動而言,具體指的是美術學科知識、幼兒美術能力發展的知識和美術教學策略知識,這三類知識是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在課堂學習、課后思考和課外實踐(“三課堂聯動”)中反復循環,不斷統整和深化的知識,以建構幼兒園美術學科知識。
SECI理論對教學過程中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學生意義深遠[11],適用于培養具有知識創造能力的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皥鲇颉迸c知識的形成密切相關。[12]為此,本研究借鑒SECI理論模型,以美術課程教學實踐為例,創設“創發場、對話場、系統場和實踐場”四個場域,每一個場域都創設新的教學情境,為美術學科知識、幼兒美術能力發展的知識和美術教學策略知識的獲得與轉化提供可能。具體如圖2所示。
創發場旨在幫助學生社會化,即讓學生通過觀察、模仿等多種方式與他人共享經驗以獲取隱性知識。為此,教師可創設知識講授的課堂場域、優秀課例學習的公開課場域、遠程觀摩的線上場域和美術工作坊實踐場域幫助學生發展原有的美術學科教學知識。
1.知識講授的課堂場域
學科教學知識是職前教師專業發展的第一必要條件,職前教師只有充分地理解五大領域內涵的學科知識,才能更好地實現學科知識的轉化。[13]課堂是學生獲得學科教學知識的重要場域,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知識講授幫助學生系統地學習美術學科知識,具體方式如下:教師解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政策文件,介紹學前美術教育教學目標和內容,幫助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掌握美術學科知識;用視頻、圖片呈現幼兒作品,進行案例討論,分析解讀各年齡階段幼兒美術能力發展情況,幫助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掌握幼兒美術能力發展的知識;分享美術教案,幫助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獲得美術教學策略知識。
2.優秀課例學習的公開課場域
優秀課例學習是指組織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觀看優秀的幼兒園美術集體教學公開課,讓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有機會觀察課堂教學情境中有經驗的幼兒園教師使用的美術教學方法、對美術學科知識的處理方式和對幼兒美術能力的識別與引導。學習公開課中的優秀課例有助于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完整地觀察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積聚想要親自嘗試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的內在動力。
3.遠程觀摩的在線場域
遠程觀摩是指利用遠程觀察實訓室實現幼兒園與學校信息的同步傳輸,讓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在實訓室就可以看到幼兒園的實際教學場景。通過遠程觀察,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可以學習幼兒園教師使用的教學策略,了解課堂教學中幼兒的美術作品和美術能力,了解教師需要掌握的美術學科知識。遠程觀摩可以讓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實時與優秀教師在線互動,結合教學情境思考優秀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教育智慧。
4.美術工作坊實踐場域
美術工作坊實踐可以幫助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更好地掌握美術學科知識。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通過實踐,能較好地了解各類美術材料,掌握水墨畫、水彩畫、點畫、線描畫、創意拼貼、立體建構、泥塑等不同的技能和知識。在美術工作坊,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可針對每一項教學內容進行訓練,嘗試進行適宜幼兒學習的美術教學活動設計。
對話場旨在為學生提供充分對話、自由交流想法的場域,幫助其將內心獲得的隱性學科教學知識轉化成為“外在化”的顯性知識。在學前教育中,創建對話場教師可按照I(個人思考)—We(小組交流)—Team(團隊分享)”的流程進行,讓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獨立思考、結對交流、相互分享,通過有聲思考、外化表達、協作學習、主動架構、有序討論、全員參與,實現有效學習。在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為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提供分組模擬教學實踐,并通過師生互相點評與自評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學習成果。
1.分組模擬教學實踐
在分組模擬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為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提供課前、課中和課后分組指導,幫助他們將內在的隱性知識通過交流轉化為外顯的概念,并能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分組教學實踐包括五個環節:一是課前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根據分組自主設計美術教案并模擬實施美術教學活動,這一環節強調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個體對內隱的學科教學知識的初步運用;二是課中分組,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與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這一環節旨在幫助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外化及更正學科教學知識;三是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在課堂上進一步分享自己教案設計的過程及修改原因,進一步解讀、傳遞和分享已掌握的學科教學知識;四是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進行分組模擬試教,通過實踐行動展示自己對學科教學知識的理解、把握和運用;五是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課后就有疑問的地方與教師、同學進一步溝通交流。
2.師生共同點評與自評
小組模擬試教后,其他小組可以就內容選擇、對幼兒美術發展水平的關注、對幼兒美術能力的引導、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情境的創設等方面的適宜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點評,試教小組及時回應,大家充分交流討論。之后,試教小組就本組開展的美術教學活動進行自評?;ピu和自評完成后,教師進一步梳理,進行總評,幫助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進一步實現內隱的學科教學知識向外顯的學科教學知識轉變。
系統場是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忽視的場域,其重要性表現為將學生所習得的學科教學知識“組合化”,將顯性的學科教學知識重新加以整理,形成計劃、手冊或報告,以獲得更系統的顯性知識。在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師生共同編制教案反思手冊和制作思維導圖的方式實現顯性知識的系統化。
1.編制反思手冊
在師生共同點評后,教師要讓各小組反思與調整教學方案,進一步研討、思考教學方案應用于幼兒園實際教學情境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對策略,思考之后的教學策略、教學內容選擇及幼兒美術能力引導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和解決對策。在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中,筆者引導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編制了《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案例實踐與反思手冊》,匯編美術教育策略40條,供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和幼兒園教師學習與評改。
2.制作可視化思維導圖
可視化思維導圖對學生的幫助如下:梳理學科教學知識,將之前課堂學習的、課后觀摩的、交流討論的知識進一步系統化,梳理出繪畫、手工和欣賞模塊中幼兒美術能力發展水平和突出表現,可對應附上案例和幼兒作品;梳理常見繪畫活動形式的常用教學策略或者是教學情境;梳理繪畫、手工和欣賞模塊常見的教學內容及其前后邏輯關系;梳理繪畫、手工和欣賞課容易出現的問題和解決對策。清晰的思維導圖有利于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更全面地把握美術教學活動,更好地應對不同美術能力的幼兒的發展需要,選擇更有趣、更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提升教學的質量。
實踐場旨在將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通過不斷地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將所獲得的系統化的外顯知識轉化為更高層次的、內在的隱性知識。這一過程依賴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要在實踐教學和幼兒園教師的指導下將系統化的學科教學知識進一步在真實教學情境中具體化,從而吸收、消化,將其印刻和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以實現知識結構的質變。
1.在實踐中運用
在幼兒園實習有利于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進一步內化和深化學科教學知識。在實習階段,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會被分配到某一個班級,有對應的幼兒教師對其進行指導。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會將自己試教、改進和研討的教案運用到幼兒園教學實踐中,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與幼兒充分互動,檢驗自己所用的美術學科教學知識的適應性。
2.在反思中進步
反思是教師的專業能力,是促使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幼兒園實踐教學后,教師要引導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自主反思教學過程中師幼互動、內容選擇、方法使用和幼兒能力預設的適應性,主動聽取幼兒教師的建議,進一步調整與內化學科教學知識。在反思的過程中,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可以內化在實踐中學習到的美術學科教學知識,實現隱性知識的升華。
知識的獲得和轉化都離不開場域的支持。教師和學校要為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場域。除了上述場域,教師可以為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提供每周半日觀摩見習和課后自主學習公開課視頻的機會,還可以對美術工作坊進行改進,結合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美術學科知識盲區增加相應的材料和教學模塊,以豐富創發場,為他們提供更多通過現場觀察或交流獲得隱性知識的機會。
除了充分利用課堂、幼兒園等線下教學平臺,教師還要積極利用、挖掘線上學習資源,開發新的線上教學平臺。線上教學平臺要為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充分討論的機會,讓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可以分享學習心得、通過遠程連線向幼兒園教師提問等。學習資源要保證趣味性、生動性、實用性、交互性與整合性,以激發學習者獲取、理解、表現、歸納、應用和內化知識的主動性。[14]
不斷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價值追求。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與當下的情境相互作用,才能獲得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并實現兩者之間的創造性轉化。學校教法類課程改革需要進一步尋求幼兒園的協助,如要求優秀幼兒園美術教師提煉成功的美術教學策略,進一步完善和補充“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案例實踐與反思手冊”。
SECI理論模型要求教師進一步改進評價方式,實施全過程評價,并采取多主體共同評價的方式。對于全過程評價,考核分值要進一步細化,平時除了對對話場中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的種種表現進行賦分,還要對課堂知識學習、公開課觀摩、遠程觀察、美術工作坊實踐等創發場,手冊和思維導圖設計的系統場和下園鍛煉的實踐場進行適當賦分,以全面評價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的學習表現。對于評價主體,要充分借助同伴和幼兒園教師的力量,通過自評、互評、幼兒園教師點評和教師評價等多方式評價激勵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