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蓉,王娜娜,王名銘,趙宏宇
(1.亳州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亳州 236800;2.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900)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礎,黨的十九大明確作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將促進全民健康上升為國家戰略目標,這對擁有十四億人口的中國而言意義重大。護理人才作為醫療系統的主力軍,其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至關重要,健康中國戰略部署意味著新的責任和使命,要求從事醫療服務的護理人員具備更高的職業素養,以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
職業素養是從事某項職業的基本要求,體現了一個人從事某項職業的綜合品質[1]。護生的職業素養主要是指護生為適應醫務工作者職業發展所需具備的思想道德修養、醫學知識、臨床技能等基本職業素養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精神等專業業務素養。本研究旨在通過對高職護生職業素養現狀進行調查,了解其現狀,以便為高職護生職業素養培養提供參考。
采用整群抽樣法,以某高職院校2019級全體護生為調查對象。調查者在發放問卷前詳細介紹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本次調查為不記名形式。征得調查對象同意后詳細講解填表要求和注意事項。當場發放調查問卷并檢查回收,共發放調查問卷405份,雙人核對,剔除因缺漏等原因的無效問卷5份,回收有效問卷400份,有效回收率為98.8%。
根據文獻研究[1-2]設計調查問卷初稿,通過預調查及專家咨詢形成正式的調查問卷。問卷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調查對象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家庭所在地、是否為獨生子女等;第二部分為職業素養調查問卷,用于調查護生的職業素養情況,問卷內容包括職業能力素養、職業道德素養、職業理想信念、職業意識素養4方面,涵蓋16個項目。問卷Cronbach's系數為0.878。
采用Excel軟件錄入數據,雙人核對保證數據質量;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
所有調查對象中,女生333人(83.3%),家庭所在地在農村的337人(84.3%),非獨生子女354人(88.5%),未參加過臨床見習、社會實踐等活動的252人(63.0%),選擇護理專業的原是醫務工作者治病救人很神圣的181人(45.3%)(見表1)。

表1 護生基本情況(n=400)
2.2.1 護生職業能力素養現狀 在護生職業能力素養的調查中,護理對象不配合時會找自身原因的有342人(85.5%);不太喜歡及不喜歡師生探討問題一起學習的有106人(26.6%);實踐課堂上作業完成情況合格及以上的有394人(98.5%);護理過程中遇到挫折,有時能克服和主動克服的有379人(94.7%)(見表2)。

表2 護生職業能力素養現狀(n=400)
2.2.2 護生職業道德素養現狀 調查發現,護生職業道德素養現狀良好,個別護生認為在工作中文明禮貌及遵守職業規范不太重要(見表3)。

表3 護生職業道德素養現狀(n=400)
2.2.3 護生職業理想信念素養現狀 護生職業理想信念素養調查顯示,護生職業生涯規劃情況不容樂觀,僅有粗略規劃及沒有規劃的有270人(67.5%);職業目標執行情況較差,不能堅持執行、偶爾執行及不能執行自己制定的短期職業目標的有232人(58.0%);護生職業認同有待進一步提升,不太喜歡、不喜歡自己專業的有61人(15.3%);護生對職業素養非常了解的有89人(22.3%),比較了解的有281人(70.3%);大多數護生認為在未來工作中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非常重要(見表4)。

表4 護生職業理想信念素養現狀(n=400)
2.2.4 護生職業意識素養現狀 在護生職業意識素養的調查中,在實訓實踐中完全可以提前做好安全措施的有308人(77.0%);在護理過程中,若因自己原因出現差錯時,會主動承擔責任的有360人(90.0%);護生的服務意識較強,在工作中,看到患者有困難會主動服務的有346人(86.5%);對保障患者合法權益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分別有227人(56.8%)和20人(5.0%);護生團隊合作意識較強,在小組合作完成任務時,喜歡合作完成的有341人(85.3%)(見表5)。

表5 護生職業意識素養現狀(n=400)
在護生職業素養自我需求的調查中,護生普遍認為需要提升職業能力素養中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職業意識素養中的安全意識、法律法規意識、責任意識等(見表6)。

表6 護生職業素養自我需求(n=400)
調查發現,高職護生普遍認為在未來工作中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非常重要,這與吳成玉等[3]的調查結果一致。但是調查發現,護生職業能力素養中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學習能力,職業理想信念中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目標定位和職業認同,職業意識素養中的安全意識、法律法規意識較差,這與吳成玉等[3]、陳煜等[4]、王丹等[5]的調查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護生尚未學習過專業核心課程,認知仍然處于基礎知識積累階段[6]。同時調查發現有63.0%的護生入學以來從未參加過臨床見習、社會實踐等活動,因此對患者的認知局限于在生活中的接觸,認識仍然停留在表層。調查發現,54.8%的護生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為父母希望、社會地位較高且穩定,15.3%的護生不太喜歡甚至不喜歡自己的專業,這導致護生在學習中只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確保該行業所帶來的利益回報,對護生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僅限于表層理論,無法從護理角度去深入思考并在實際工作中進行踐行,最終導致其責任意識出現缺失甚至錯位[7]。
調查發現,92.6%的護生認為比較了解及非常了解職業素養,但高職護生職業素養存在不均衡的情況。(1)在職業能力素養的調查中,大多數護生溝通與交流能力、實踐能力、耐挫能力相對較好,這是高校不斷加強護生人文教育的成果,26.6%的護生不太喜歡甚至不喜歡師生探討問題一起學習,原因可能是高職教育存在學生學習時間短、任務重的問題,教學仍以傳統的教師講授、護生被動聽課的“填鴨式”教學為主,護生學習興趣不足,導致其主動參與意識不強[8]。(2)在職業意識素養的調查中,護生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相對較好,安全意識相對薄弱,這可能與護理專業的特殊性有關,護生在臨床中面對的主要是患者,職業暴露如傳染性疾病、銳器傷、暴力傷害、職業損傷等發生率較高[9],但在校期間護生主要為模擬練習,即使有真人練習也以同學互為模特為主,護生參與臨床見習、社會實踐活動的次數較少,因此護生雖認識到了職業防護的重要性,但相關教育的缺失導致護生安全意識不高[10]。調查結果顯示,61.8%的護生法律法規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這可能與缺乏良好法律相關知識基礎的授課教師有關[11],專業課教師在講解相關知識時更傾向于專業知識的講授,忽略護生法律法規意識的培養。綜上所述,護生職業素養中學習能力、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目標定位和職業認同及法律法規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同時發現護生對自身現階段職業素養情況不了解,自我認識不足。
調查發現,護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良好,可見護生認識到了職業道德素養是應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4];在職業素養自我需求的調查中,大部分護生認為需要提升溝通與交流能力,培養職業精神及安全意識,分析原因可能是當前醫療環境對護生的不良刺激較多[12],對在校護生來說,在通過新聞媒體端了解有關醫務工作者功利主義等不良現象后,其對職業精神重要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因此對職業精神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護生職業生涯規劃較差,僅32.5%的護生有合理規劃,但調查發現僅85.0%和81.8%的護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目標定位和職業認同有需求,在16個素養項目中排名第9,遠低于其他素養需求,可見存在護生對職業規劃認識不足、重視程度較低、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缺乏計劃意識及計劃執行能力差的情況[13]。可能是由于高職護生在校兩年間僅學習過一門創新創業課程及職業規劃課程,課程由基礎教學部教師負責,每學期8學時,4學期共32學時,授課側重點完全由教師自行確定,且一般為合班上課,護生人數眾多,教師無法進行針對性的就業創業指導[14];“00后”護生思想較為活躍,但自律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在面對繁重的學業任務時,其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主動性不強,且容易出現懈怠情緒[15]。
(1)高校要重視職業素養教育,在課程建設中,注重專業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相結合。(2)通過優化課程內容,加強院系合作,在人文課程中融入與專業相匹配的職業素養教育等構建專業知識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新型課程體系,針對課程特色開展創新創業和職業規劃培訓,提升培訓效果,幫助護生明確職業規劃,提升自我管理能力。(3)專業課要明確職業素養培養內容及完善培養目標,切實發揮每門課程的育人功能,提升護生職業素養,實現同心同向育人;同時要構建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幫助護生認識自我,避免出現盲目自傲、自大或自卑。
單純的專業教學無法達到全面提升護生職業素養的目的,繁重的學習任務及枯燥單一的教學方法使護生職業素養提升更加困難,因此要持續開展課程改革,通過引入新型教育法,如PBL、CBL、Sandwich、參與式教學、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專題探討等,讓護生參與到教學環節中,鼓勵護生參與課堂互動,不斷提升自身溝通交流和表達能力,同時激發其學習內在動力,幫助其提升職業素養。教師要積極參與職業素養相關培訓,注重自身職業素養的提升,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調研學情,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職業素養內容,真正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作用。
為護生提供臨床見習、社會實踐及志愿服務活動的機會,拉近護生與實際崗位的距離,提升護生的崗位認知,讓護生通過臨床見習、社會實踐及志愿服務活動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積極作用,使護生將個人理想與大醫精誠、醫者仁心、救死扶傷等理念相結合,堅定其從事一線醫療工作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