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明兵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210031,南京∥副教授)
色彩是人對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會讓人伴隨與生俱來的生理、心理反應,并產生出某種情結。因而色彩也被視為城市的“第一視覺”,具有先聲奪人的力量。地鐵公共空間中的色彩是營造乘客對地鐵環境感知的有效手段。作為城市的一個縮影,在地鐵公共空間中融入城市色彩,可將城市意象帶入其中,讓乘客對城市文化產生共鳴,從而讓地鐵更好地融入城市。
地鐵空間是一個封閉的、公共的、流動的、有規律的復合式空間[1]。相比城市的地面空間,地鐵空間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如采光、通風、防水、疏散和空間認知困難等。在地下空間中,人們只能通過建筑內部來認知空間,需要根據空間場景和細節來建立站點印象;地鐵空間的界面設計、導向設計、公共設施及公共藝術作品等,都能為地下空間提供重要的認知依據[2]。隨著地鐵的發展普及,世界各國城市都十分重視對地鐵公共空間的環境營造,來彌補地下空間的不足,同時在滿足交通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城市文化的融入和人性化設計,來實現地鐵公共空間中人與環境的協調。
在地鐵公共空間中,色彩環境表現為空間中各種物質材料與光線的顏色關系。色彩不僅具有重要的識別、審美和文化功能,還具有特殊的心理與情緒調節作用。地鐵公共空間中的色彩主要由主體色、功能色和輔助色3個部分組成。其包含了空間界面、導向、設施、燈光和公共藝術等色彩。城市空間與地鐵公共空間色彩感知比較見表1。

表1 城市空間與地鐵公共空間色彩感知比較
城市色彩是近年來被頻繁討論的一個話題。它是從色彩地理學中發展起來的一個概念,其核心是通過從城市地域文化中尋找和挖掘色彩語言,來推動城市文化的傳承創新。在地鐵公共空間中融入城市色彩可以增強乘客對城市文化的感知,將城市意象帶入其中,讓地下空間煥發出城市的活力。在城市色彩與地鐵公共空間的相關研究中,文獻[4]以天津地鐵8號線為例,通過梳理天津的城市色彩,探討了城市色彩在地鐵導視設計中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應用原則和形式的指導方案。文獻[5]則提出在地鐵公共空間色彩設計中應融入地域性色彩文化,使乘客對城市和地域文化產生共鳴。這些研究都肯定了城市色彩在地鐵公共空間中的重要價值。
廣義上,城市色彩是指城市環境中所有裸露物體外部被感知的色彩總和[6]。如土地、植被、建筑物、交通工具、廣場、街道和商店等。其包括了城市的自然環境、歷史人文和人工環境等3個方面的色彩。它們不僅共同構成了人們對城市色彩的整體感知,還包括這種感知輸入人們大腦后的情感體驗,也包括人們聯想到的、體驗到的城市風貌,并共同構成了城市色彩的整體[7]。城市色彩構成及其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城市色彩構成及其關系
自然環境色彩是城市色彩的母本,決定了城市色彩的基本屬性。城市的自然色彩由城市自然環境中最基礎的背景色彩和各種要素色彩共同構成。自然背景色彩因地理緯度、地形條件、氣候特征、日照因素的差異而不同;自然要素色彩則包含了如土壤、巖石、水系、植被、花卉、果實等各種色彩。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自然要素,會造就出不同的城市自然色彩,甚至在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也會呈現出色彩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城市底色。為了實現地鐵環境與自然色彩的協調,國內外一些城市都將“環境取色”的法則運用在地鐵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如香港地鐵為方便乘客辨識,將各個車站設計成不同的顏色主題。這些顏色大多是從車站周邊自然環境的色彩中選取。如鲗魚涌站就采用了港灣溪流顏色(藍綠色)作為車站的主色調;而在香港大學站,則選取車站所處山地環境的植被顏色——翠綠色作為車站主色調。
在城市中,除了城市自然色彩之外的皆可視為人工色彩。這樣的色彩在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如建筑物、交通工具、橋梁、道路、廣場、照明和廣告招牌等色彩。城市人工色彩是城市不斷變化更迭在城市界面上留下的色彩印跡,復雜多變又具有時代氣息。與城市自然色彩的大尺度不同,人工色彩是小尺度的城市色彩,如服飾、汽車、建筑表皮或者商業門面等,幾乎與每個人都會產生關聯。城市界面色彩反映的微觀尺度上的城市色彩感受,與反映宏觀尺度上的城市總體色彩相比,更接近人的尺度,更容易為人感知[8]。因此,當乘客在地鐵空間(地下)與城市空間(地上)界面之間轉換的過程中,微觀尺度的人工色彩所帶來的影響往往更直接,更深刻。所以在地鐵公共空間色彩應用中要注意考慮與車站周邊的城市人工色彩相協調和呼應。
從嚴格意義講,城市的人文色彩也是人工色彩的一部分,是人為而非自然的結果。但由于每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民俗習慣、宗教傳統和居民色彩偏好等各不相同,這就形成了各城市人文色彩的差異。這種差異是歷史的、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城市人文色彩是一個城市歷史文脈與城市氣質的外在顯露,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如北京故宮建筑物中的紅墻綠瓦、朱門金釘,就是北京代表性的城市人文色彩之一。美國學者劉易斯·芒福德在談到中世紀城市的樣板時曾說:“紅色的錫耶納,黑與白的熱亞那,灰色的巴黎,五彩繽紛的佛羅倫薩……”[9]。這些正是城市獨特歷史文化留下的色彩記憶。在地鐵公共空間中,城市人文色彩是最能彰顯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蘊的色彩,也是最能給乘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色彩,因此需要重點關注并加以研究。
在城市色彩構成的基礎上,城市色彩提取的主要流程(見圖2)為:① 選取城市色彩樣本;② 色彩量化分析;③ 色彩感性評估;④ 確定配色方案。最直接、簡單的色彩提取方法是使用Photoshop軟件對城市色彩樣本圖像進行晶格化處理,用吸管工具吸取晶格化色塊,從而獲得相應的顏色數值,經分析評估后形成配色方案。但由于圖像晶格化會導致原樣本顏色信息的丟失,色彩吸取時也會因人而異,因此這一色彩提取方法在實踐中存在較多的局限。

圖2 城市色彩的主要提取流程
日本色彩設計研究所(NCD)以色彩心理學為基礎,提出了“色彩形象坐標”的分析方法。它通過語言、單色和配色等三大形象坐標將色彩與形象進行了整合、互通,使配色、語言、人和環境成為有機體,讓我們像使用語言一樣使用色彩[10]。這一方法通過對色相與色調體系的把握,結合語言形象坐標,即冷(cool)、暖(warm)、軟(soft)、硬(hard)等坐標系中的形象詞進行有針對性的配色實踐,從而生成色彩形象坐標。這能夠有助于直觀地把握色彩的整體印象特征,為人們分析城市色彩提供了一種有效手段。如以西安為例,通過上述的流程及方法,可構建出西安的城市色彩形象坐標,如圖3所示。分析歸納出西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色彩及其形象特征,見表2。城市色彩是城市文化、文脈的一種表象,往往有著較大的主觀性、歷史積淀性及多樣性。要確認城市色彩特征,需收集與整理大量的城市資料,還需要有本領域專家的評估參與,其中的人文觀察與評估尤不可或缺。

表2 西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色彩及形象特征分析

圖3 西安城市色彩形象坐標(三色標志部分)
成都地鐵7號線金沙博物館站(以下簡為“地鐵金沙博物館站”)毗鄰金沙文化遺址。金沙文化遺址是古蜀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成都作為一座城市最初的文化源頭。這里出土的文物眾多,包括了金器、玉器、銅器、石器和象牙器等。最為著名的是2001年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這一圖案后來也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地鐵金沙博物館站在色彩應用中充分結合了金沙文化元素的標志性色彩。該車站主要從“太陽神鳥”金飾和玉器中提取出主體色,從其他文化元素中提取出輔助色,組成了車站的配色方案,見圖4。如在車站頂部的三聯拱造型、“太陽神鳥”標識造型,站廳主界面中大量運用的金黃色主體色共同營造出金碧輝煌的空間氛圍。在玉琮造型的立柱中運用仿玉石材料和翠綠色,與立柱頂部空間的綠色藝術花紋形成呼應。

c)玉、陶、青銅等輔助色
站廳層兩側《天地禮頌》《智慧之光》的公共藝術墻,采用了金黃色與綠色漸變為背景,與畫面中的造型元素和形象,如祭祀、耕種、燒陶、制玉、金飾、鑄造等的青銅色、陶土色相搭配,與畫面中心的“太陽神鳥”“青銅面具”共同將作品氛圍烘托至最高潮;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古蜀人的生活場景與創造智慧。金沙文化元素標志性色彩在地鐵站設計的整體應用與毗鄰的金沙博物館相呼應,使之成為成都地鐵7號線中最鮮明的城市色彩與文化展示空間。
截至2021年,武漢開通11條地鐵營運線路。在線路識別色上,武漢地鐵為包括已規劃建設的共14條線路分別進行了色彩劃分,每種色彩代表一條線路,方便市民識別。武漢地鐵1~12號線分別為地鐵藍、梅花紅、歸元金、芳草綠、首義紅、鸚鵡綠、鳳凰橙、編鐘青、東湖藍、古琴褐、云鶴黃和揚子藍等顏色,武漢地鐵16號線為芙蓉紅,陽邏線為云苔紫。從這些線路識別色的名稱中就已經凸顯出武漢的地域文化特色。
武漢線路識別色選取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考慮。
1)沿線自然景觀色彩。如“鸚鵡綠”與大自然顏色十分接近,正是取自武漢地鐵6號線沿途多個風景優美、綠意蔥蘢的自然景觀色彩;“東湖藍”則因武漢地鐵9號線將穿越風景秀麗的東湖風景區,其色彩的選取反映出這里湖泊眾多的地域特色。
2)重要歷史資源色彩。如武漢地鐵3號線途經著名景點歸元寺,歸元寺廟宇建筑以黃色為特征色之一,因此就采用了“歸元金”作為3號線識別色;武漢地鐵8號線“編鐘青”則是從途經的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中獲得的色彩啟示。
3)城市文化意象色彩。如“首義紅”即體現出武漢作為首義之城的紅色意象,“鳳凰橙”則是因楚文化中的火鳳凰圖騰帶來的色彩意象??傊瑥某鞘猩手刑暨x出線路識別色,既方便了對地鐵線路的識別和記憶,又幫助乘客快速建立起對武漢的整體城市印象,提升了武漢地鐵的文化內涵與精神表達。
西安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全長為26.71 km,沿線共設有21座車站,全為地下車站。線路呈南北走向,貫穿了西安市區南北中軸線的核心區域,如明城墻、安遠門、北大街、鐘樓、高鐵北站、行政中心和國際會展中心等,是西安城市歷史風貌與現代風貌的代表區域。西安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西安的城市色彩受到地理環境與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影響,呈現出“厚重、沉穩、莊重、典雅”的整體基調,見圖5。

a)線路識別色為中國紅
西安地鐵2號線在色彩設計上重點突出了“漢風唐韻”的古都特色,對城市色彩的設計應用有三個方面。
1)線路識別色彩。通過提取西安歷史上漢唐建筑中的檐柱、大門色彩——赭紅色,在推敲分析的基礎上最終確定為中國紅,與西安地鐵標志色彩相呼應,將站內所有公共設施都統一為線路識別色,形成整體色彩的完整性。
2)標識系統色彩。從唐代山水畫、敦煌壁畫和唐三彩中提取出色彩作為標識背景色,并以“花青藍”來命名;從西安民間藝術中提取出橙黃色作為“出站”標識符號色,與白色的“入站”標識符號色相區別,體現出人性化的細節設計。尤其是寧靜穩重、含蓄典雅的“花青藍”與西安城市氣質十分吻合,凸顯出與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人文底蘊。
3)車站主體色彩。從西安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遺跡、重要建筑物中提取顏色,如鐘樓、明城墻、兵馬俑和壺口瀑布等,最終確定為灰色、白色、朱紅色、灰藍色等主體色,應用到相應的車站色彩之中,同時考慮到大面積的灰色系主界面容易造成視覺上的沉悶壓抑,在保持整體色彩協調的基礎上,對車站局部進行色彩點綴。尤其是利用色彩鮮明的地鐵公共藝術墻與車站主體色形成對比,給人帶來強烈的色彩感受,為地鐵空間增添了時代氣息。
色彩是一座城市的外衣。對城市色彩的尊重反映出一個城市發展的更高追求。在城市中,任何色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無論是地鐵公共空間中的色彩還是城市中的其他色彩,它們都彼此交融且相互影響,都是構成城市色彩整體的、有機的組成部分。而只有和諧、平衡、多樣有序的色彩,才是營造城市色彩整體美感的關鍵所在。
目前,我國已經有近50個城市開通了地鐵,地鐵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對城市與地鐵關系的思考就是對人自身的思考。城市色彩作為一個新的課題進入地鐵設計的視野,是城市與地鐵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也蘊含著對人性的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