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濤,魏格連
(湖南工業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全球氣候變暖和城市規模擴張造成了城市熱島效應等環境問題,為了改善這一現狀,目前很多國家都在不斷優化城市建筑(尤其是圍護結構)的配置。屋面作為建筑的“第5立面”,占城市總表面的20%~25%[1],是接收太陽輻射最多的建筑圍護結構。因此,研究屋面保溫隔熱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過回顧國內外學者對屋面綠化技術的研究,總結屋面綠化結構參數對屋面綠化節能效果的影響,以期為屋面綠化技術在我國的推廣提供依據。
屋面綠化通常由以下部分組成(由上到下):植被層、基質層、濾布、排水層、阻根層和隔熱層[2],如圖1所示。屋面綠化主要利用植被層的遮擋作用、光和作用、蒸騰作用,以及基質層的水分蒸發作用等,減少屋面對太陽輻射的吸收,降低屋面溫度,削弱屋面向室內的傳熱,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3-4],以此降低建筑能耗,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如圖2所示。

圖1 屋面綠化的典型結構(Fig.1 Typical structure of the green roof)

圖2 屋面綠化傳熱過程(Fig.2 Heat transfer process of green roof)
屋面綠化在國內外的應用日趨廣泛,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大力倡導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中打造屋面綠化。目前,德國10%的建筑采用了屋面綠化技術;2005年,美國波特蘭市大約有2英畝的屋面綠化[5];加拿大多倫多市頒布了《屋面綠化章程》規定,要求面積大于2 000 m2的新建建筑,屋面綠化必須占總屋頂面積的20%~60%;韓國政府鼓勵公共部門、民營企業和開發商應用屋面綠化,以實現可持續發展[5];日本東京相關法規要求新建建筑必須使用屋面綠化,以此推動了亞洲國家屋面綠化的進程[6]。
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開始倡導營造屋面綠化來降低建筑能耗、改善城市熱環境的理念,對屋面綠化的推廣主要以一線城市為主[7],各大城市相繼出臺了《北京屋頂綠化規范》《成都市屋頂綠化及垂直綠化技術導則》等相關標準[8]。2012年,上海首次將立體綠化示范項目納入建筑節能項目專項扶持范圍[9]。我國屋面綠化技術起步較晚,在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的同時,要因地制宜建造低成本低、創新高效的屋面綠化。
屋面綠化對節能效益的影響不容忽視,而影響屋面綠化熱工性能的主要參數為植被層和基質層[10]。植被的類型及特性決定了遮蔭水平,影響對基質的熱量傳輸;而基質層的厚度和特性,決定了屋面綠化的熱容,以及向建筑物的熱傳導。
屋面綠化植被的特點是:高度抗旱、無需定期灌溉、維護少及植物根短。植物是屋面綠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利用遮陽、蒸騰和光合作用降低通過屋頂表面的對流和輻射傳熱。植物間的節能效益存在差異,主要是由于植被層形成的附加熱阻不同[11],在同一環境中,不同植被的冠層溫度不同。Jim[12]在香港的研究發現,花生的蒸騰速度比景天快,可以顯著冷卻上方的近地空氣溫度和葉面溫度,但其蒸發冷卻效果是單向的,不能冷卻下方的基質層溫度。由于花生地具有高持水能力,產生了熱沉效應,推動熱量向下,造成了花生地的室內冷負荷高于景天地。MacIvor等人[13]通過研究也得到類似結果,種植景天的降溫效果比草更好。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景天科表現良好、對維護要求低、抗旱性能強,因此在粗放型屋面綠化中,景天科備受關注[14]。
部分地區沒有景天科植物,可以選擇合適的本地植被,選擇適應當地氣候條件、且易被獲取的本地植被,以便更好地發揮屋面綠化的優勢[15-17]。Schweitzer等人[18]在研究地中海氣候下本地植物對室內氣溫的影響中發現,露草屬的降溫效果顯著,且所需灌溉少,最適合地中海氣候。
綜上所述,景天科植物的節能表現良好,但對于適應了當地氣候的植物來說,其節能力也不容忽視,且本地植物能增加生物多樣性,具有更大的經濟和環境效益。未來的研究重點為:量化當地植物所帶來的實際經濟效益,研究植物耗散途徑的作用,制定適合本地的屋面綠化指南。
植物葉面積指數(LAI)表征植物覆蓋建筑表面積的大小,通常取值范圍為0.5~5.0。LAI能夠反映植物蒸散和太陽能到達土壤表面的程度[19]。近年來各國學者關于LAI與屋面綠化能耗關系的研究見表1[20-22]。由表可知:LAI越大越有利于屋面綠化在夏季的熱工性能;LAI越小冬季供熱能耗越小。

表1 LAI與屋面綠化能耗關系的研究結果(Tab.1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I and roof greening energy consumption)
Yaghoobian等人[23]指出,植被覆蓋率影響植物的遮陽效應和蒸發效應,植被覆蓋率越高,基質層表面溫度越低。Alcazar等人[24]使用ENVI-met V4(城市氣候模擬軟件)模擬屋面綠化的微氣候調節能力,研究發現,葉片密度(LAD)高,冠層內的蒸散增加,提升了屋面綠化的冷卻效果。有研究指出,在炎熱氣候或溫暖氣候條件下,植物葉面積大小對減少建筑冷負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9]。Umberto[14]研究發現,屋面綠化對城市微氣候的冷卻作用隨著LAI的增加而增強,且屋面綠化的LAI越高,建筑的冷負荷越少,節能效果更佳。植被覆蓋率的作用易受屋面隔熱影響。Yaghoobian等人[23]模擬在隔熱效果不同的建筑上安裝屋面綠化,結果表明,建于1980年前的建筑隔熱差,對能源的需求更易受植被覆蓋率的影響。
表1中不同研究者得到的結果有所不同,這是由于氣候狀況、屋面綠化構造及所安裝的原始屋面隔熱存在不同。總體而言,在夏季應關注植物的生長,提高植物覆蓋率;在冬季尤其是晴天,應及時修剪植物葉片,避免植物葉面積指數過大。以上研究均在LAI恒定的情況下開展的短期實驗模擬。
Zhou等人[25]改進了1種適用于年度模擬、LAI可變的屋面綠化數學模型,經實測證明,改進后的模型更加準確,可以應用于不同氣候區域。考慮植物生長、環境因素對LAI的作用,開發適用于各種氣候的變LAI模型,能更好地確定植物特性對節能效益的長期影響。
按基質層厚度,屋面綠化可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這2種[26]。前者主要是為了美觀和生態效益而開發,不是為了公共用途,此類屋面綠化建立在較薄的土壤上(厚度小于15 cm),平屋頂的建筑物均可設置,且設計要求維護少(每年1~2次)。后者通常是為娛樂而設,其土壤厚度為20~200 cm,需要特殊的屋面結構支撐,因此必須將其作為建筑初始設計的一部分[27]。安裝粗放型屋面綠化對屋面的要求更低,因此更受人們歡迎。
基質層提供的隔熱作用取決于其厚度和含水量。近年來關于基質層厚度對屋面綠化節能效益影響的研究參見表2[20-21,28-31],由表可看出2種截然不同的結論。部分研究表明,基質層厚的節能效果優于基質層薄的,另一部分研究發現基質層越厚,屋面的隔熱能力越強,增加了建筑能耗。這主要是由于在夏季,室外天氣炎熱,如基質層厚,能降低太陽光的照射強度,減少制冷能耗;室外天氣涼爽時,房間內不易散熱,增加了制冷能耗。同理在冬季,室外氣溫低時,如基質層厚,能避免室內熱量流失,減少供熱能耗;室外氣溫高時,室外熱流不易流入室內,增加了供熱能耗。為解決夏季屋面綠化的反向傳熱問題,可增加通風設施,加速散熱;為克服冬季吸熱少的問題,可加設太陽能吸熱裝置,彌補屋面綠化的缺陷。

表2 基質層厚度對屋面綠化節能效益影響的研究結果(Tab.2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ubstrate thickness on energy saving efficiency of roof greening)
土壤的熱性能,如導熱性、熱容及擴散率,均會隨土壤濕度而變化,影響屋面綠化的節能效果。當基質從干燥轉變為飽和狀態時,熱導率和比熱容均有顯著增加[32]。Pianella等人[33]采用穩態技術,發現基質熱導率隨水分的增加而增大。屋面綠化的主要散熱方式是蒸發和凈長波輻射,而蒸發的強度取決于土壤水分含量[34]。Jim等人[35]通過每日定期灌溉綠色屋頂,觀察到土壤水分可以儲存能量、抑制晝夜溫度波動并維持屋面蒸發。Lazzarin等人[36]發現,基質層在含水率高的情況下,可以大幅減少傳入室內的熱量,甚至使得熱量由室內傳向室外。楊真靜等人[37]也得出相同的結論,屋面熱流密度與土壤濕度呈負相關,而隔熱能力與土壤濕度呈正相關。
研究表明,基質層含水量越大,屋面綠化的隔熱效果越好,但耗費的水資源越多,成本也越高。因此,應根據植物特性及當地條件,維持適中的基質層含水量。基質層含水量是影響植物生長狀態的重要指標,但目前,未充分研究基質層含水量與植物生長狀況的相互作用,導致研究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誤差。
本文概括了近5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屋面綠化節能技術的研究成果,發現作為附加隔熱,屋面綠化減少了通過屋頂結構的熱流,降低了制冷供熱能耗。其中,植物種類、葉面積指數、基質層厚度、含濕量等參數對屋面綠化的節能性有顯著影響。夏季耐旱、葉面積指數高,以及冬季植被覆蓋率低的植被,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建筑能耗。基質層厚度的增加,能減少冬季熱負荷,但其對于夏季冷負荷的影響,結論存在差異。基質層含濕量越高,屋面的蒸發冷卻效應越好,有利于屋面的保溫隔熱。
屋面綠化是減少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但仍存在許多限制其使用的因素,對屋面綠化在節能的技術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1)目前,關于屋面綠化節能效果的研究文章僅關注幾個典型的氣候區域。在美國、澳大利亞、歐洲和少數亞洲國家,粗放型屋面綠化是1項成熟的技術。但在發展中國家,對屋面綠化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其他國家/地區只能選擇進口屋面綠化部件,但由于存在適應性等問題,導致最終失敗。考慮到每個國家均有不同的氣候條件和城市化形式,開展本地研究至關重要,包括準備生長基質并篩選本地植物,以便在各個地區成功地實施適合本地區的屋面綠化。
(2)復合型屋面綠化能夠改善傳統屋面綠化不足的問題,將被動冷卻系統或主動冷卻系統與屋面綠化相結合,并驗證其節能效果和適用性。Bollman等人[38]在屋面綠化設計中加入遮蔭設施,以增大屋面反照率,降低了日間的峰值溫度,同時保留了植物群的功能,有效地結合了涼爽屋面和屋面綠化的優點。另有研究人員集成輻射冷卻系統與屋面綠化,并在中東和亞洲地區實施該技術,證實了在炎熱氣候下,該技術可以顯著地提高室內外的熱舒適度,極大地增強了屋面綠化的冷卻性能。此外,有研究人員開發了1種帶有智能通風控制系統的綠色屋頂,改善了屋面綠化在夜間不易散熱的問題[39]。
(3)目前的研究忽略了屋面綠化設計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比如,基質層導熱率、比熱容等,隨基質層含水量的變化而變化。在之后的屋面綠化模型中,要控制多個參數,以得出更準確的研究結論。
(4)對于屋面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室內外局部區域,分析屋面綠化對熱環境和能耗的影響。但在區域尺度上,屋面綠化的研究結果不夠全面,仍停留在定性分析層面,缺乏普適性。應掌握屋面綠化對區域熱環境的影響規律,指導屋面綠化在城市區域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