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大食物觀,這個概念對很多人來說都比較陌生,也因此,其在二十大報告出現之后,引發了熱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穩步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在這一過程中,具體到食物消費上,中國居民也逐步從相對單一的以谷物為主,向多元化的方向轉變,反映為糧食直接消費量從增長至穩定再到下降,肉、魚、蛋、奶、水果等食物消費量快速上升。老百姓從過去“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的趨勢,就是大食物觀的落腳點。
多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均糧食產量達到了483.5公斤,口糧和谷物的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總體上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但從食物安全的角度看,我國部分食物的自給率仍相對較低,這在蛋白類食物上尤為突出。在蛋白類食物不斷擴張升級的背景下,目前,國內的產能已經難以有效保障居民的消費需求。大食物觀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要求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這要求必須強化科技創新支撐能力,“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如今,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借助于設施農業、生物技術等手段,我們拓展了農業生產的空間。從“糧食觀”到“大食物觀”,我們得以從更廣的維度把握糧食安全,保障老百姓的飯碗,由此,也更需要我們樹立并踐行大食物觀,守護好“中國飯碗”。
糧食觀、大食物觀、糧食安全、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