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西溝村曾飽受水土流失之苦,通過打淤地壩、興修梯田、林草結合、溝坡兼治的小流域治理,把荒溝變成了米糧川。秋日的黃土高原,山谷間果園、林地、梯田、淤地壩錯落有致。在飛機上俯瞰,從黃土高原到毛烏素沙漠邊緣,仿佛覆蓋了一層“綠被”。有了良好生態,小米、山地蘋果、畜牧養殖等產業成了村民的“糧囤子”“錢袋子”。
前幾年,榆林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其間參加義務植樹人數達636.9萬人次,累計植樹3134萬株,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6%。在延安的黃河岸邊,“懸崖植樹隊”采用“石坑客土大苗”方法,將一株株樹種在了峭壁上。此外,在榆林大地還涌現出很多治沙植綠的代表。在補浪河鄉女子民兵治沙連基地,連長席彩娥一家三代出了7位治沙女民兵,誓把治沙精神傳下去。一代代植樹人,一支支植樹隊,打壩修田、整溝治地、修復植被,用行動把綠色種子播在黃土高坡上,成就了綠色夢想,詮釋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近年來,一系列新舉措、新手段為陜西黃土高原生態修復事業不斷增添助益。“智慧水保”平臺為水土流失監測預報、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等提供技術支撐,中型以上淤地壩有了“身份證”,在黃河流域通過遙感技術實現違法違規生產建設全覆蓋、常態化監管……實踐證明,找對路子、精準聚焦、精細治理,就能探索出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1.久久為功、接續奮斗。經過持續努力,在薄弱環節著手、向最佳效果努力,大力推進生態修復與生態治理,陜北黃土高原如今遍布好風景,生態美也為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2.厚植綠色家底,實現生態美。好生態是“金飯碗”,綠色發展立足生態資源、深挖綠色富礦,發展動能會越來越足,高質量發展道路會越走越寬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黃土高原更加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接續奮斗、生態治理、綠色發展、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