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銳 趙俊杰
受俄烏沖突帶來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穩定、主要國家采取貨幣緊縮政策、全球疫情導致的產業鏈供應鏈中斷或重組,以及高物價、高利率、高匯率“三高危機”等多重影響,嚴重依賴出口的韓國貿易收支連續8個月出現逆差。這是25年來逆差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韓國經濟亮起了紅燈。然而在韓國經濟舉步維艱之時,它的盟友美國卻在趁火打劫。對于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芯片與科學法》等扶本國戰略產業、沖擊韓國制造業的做法,韓國已經數度表達意見。韓國外交部第二次官(副部長)李度勛11日赴美,就《通脹削減法》等相關事宜與美方進行協商。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為2.2%。另據韓聯社報道,近期OECD將韓國2023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1.8%,與韓國開發研究院(KDI)的《2022年下半年經濟展望》中預測的數值一致。韓國關稅廳11月2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韓國在11月前20天的出口額同比減少16.7%、進口減少5.5%,貿易逆差達44.2億美元。自1997年5月以來,韓國時隔25年首次連續8個月貿易逆差;就出口對象而言,11月前20天,韓國對中國和歐盟出口額同比分別下降28.3%與1.5%,對美國出口額則同比增長11%。其中,與2021年11月份同期相比,韓國對華半導體和無線電通信設備出口額同比分別下降了29.4%與20.6%。韓國最大的兩家半導體企業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的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單季凈利潤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
作為當前和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半導體也是韓國的支柱產業。它作為韓國一度引以為傲的優勢產業卻在近年來發展日顯頹勢,這從側面凸顯韓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憂外患”。據統計,2021年韓國半導體出口額達1287億美元,約占出口總額的39.7%,其中對華出口占比達,59.7%;當前,韓國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市場供需問題,而是供應鏈受到外部不當政治干擾甚至破壞的問題。
美國為了振興本國半導體產業、重新奪回世界市場份額,對華構筑“小院高墻”、強推“脫鉤”“斷鏈”政策,韓國則被華盛頓視為構筑“反華科技聯盟”的一方。美國商務部10月7日公布了對華芯片設備出口禁令,雖然其承諾給予韓國企業一年的豁免權,但依然無法彌補對韓國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因此造成的巨大損失。8月,美國政府通過總額高達527億美元補貼半導體產業的《芯片與科學法》,包括韓國在內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企業紛紛赴美設廠,此舉引發韓國國內對“制造業空心化”的擔憂。11月,豐田、索尼、軟銀、鎧俠等8家日企成立“Rapidus”,將獲得日本政府高達700億日元的支持。韓國半導體產業正越來越多地面臨來自美日等國家的挑戰。
面對國內外日益嚴峻的經濟發展環境,韓國總統尹錫悅11月底主持召開第一次出口戰略會議,提出在當前全球復合型危機的狀況下,要推行前瞻性的扶持政策,把韓國打造成為全球第五大出口國。經濟刺激政策通常被視為提振韓國經濟的主要方式,但韓國經濟能否實現真正的復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對外戰略的選擇。如果韓國一味追隨美國,加入“芯片四方聯盟”,強化美韓合作推行對華“脫鉤”“斷鏈”,不僅將會沖擊中韓關系發展的根基,最終也會傷害韓國經濟的發展。
中韓是搬不走的近鄰和分不開的伙伴,兩國在多個領域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和良好的合作基礎,推動中韓關系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符合雙方利益訴求和長遠需要。中方一再強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將對世界經濟復蘇帶來嚴重負面影響。中韓作為東亞地區的主要經濟體,兩國應當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加快中韓自貿協定(FTA)第二階段談判,深化RCEP框架下各領域合作,共同建設高水平的亞太自由貿易區,造福兩國及兩國人民,惠及亞太地區乃至全球。韓國應基于自身利益發展中韓關系,切實履行中韓領導人會晤達成的重要共識,加強加深兩國在經貿等各領域合作,建設性推動中韓關系發展邁上相互尊重和互利成熟的新階段,而不是充當他國的馬前卒,為他國火中取栗。▲(作者分別是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吉林大學國家發展與安全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政治系在讀博士生)
環球時報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