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懷化市中心支行 李 勇
現行的預算法律制度主要有新修的《預算法》、《預算法實施條例》及國家預算管理的其他法規制度,如《國家金庫條例》、總預算會計制度等。新修的《預算法》、《預算法實施條例》是對原法律、法規施行以來預算改革的實踐總結,有效解決了預算管理實踐中的難點、痛點、盲點[1]。人民銀行經理國庫是預算執行的重要環節,現行預算法律制度至少在5個方面,對人民銀行國庫會計履行會計職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控權法的預算理念,國庫會計需要建立協調、制衡的體制、機制;二是全口徑的預算制度,國庫會計需要建立全方位的會計核算、會計分析制度;三是透明度的預算要求,國庫會計需要建立適當的信息披露渠道、方式;四是硬約束的預算控制,國庫會計需要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五是公共性的預算安排,國庫會計需要建立符合公共利益的安全技術措施。
新《預算法》的立法宗旨從加強預算分配修改為加強預算約束,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從管理法修改為控權法;新《預算法實施條例》加強了部門間的協調、制約,減少公平和效率的損失,防范腐敗和尋租的發生[2]。現行預算法律制度明確規定財政部門、征收機關、央行國庫和預算單位的職責范圍,進一步完善了預算執行制度,實現了對預算執行各環節、全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人民銀行國庫會計作為連貫預算總會計和征管會計、部門預算會計的橋梁,要進一步發揮部門間協調和制約作用,發揮國庫會計辦理預算收入收納、劃分、留解、退付和庫款支撥的反映、監督職能,加強對財政庫款及專項存款賬戶設立、使用的監督管理,完善國庫現金監測分析及存放、收回的管理,健全財政專戶、財政零余額賬戶、預算單位零余額賬在商業銀行開戶的核準、使用監督,強化對商業銀行代理國庫業務的監督工作。
1.對國庫會計的制度供給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適時啟動《國家金庫條例》、實施細則及國庫會計基本規則的修訂工作。國家金庫條例及實施細則是1985年頒布實施的,30多年來,我國財稅、金融體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會計制度、科技創新也日新月異,需要對人民銀行經理國庫以來的理論、實踐進行總結,需要明確經理國庫新的職責和權限,對國庫會計的理論創新要有突破,對國庫會計的管理體制、基本制度進行修訂完善,上升為具有強制力的法規、制度,更好地發揮國庫會計在預算執行中的協調、制約作用。
2.對國庫會計的制度協調提出了新要求。國庫會計是專業的記錄、反映和監督中央、地方各級預算收入、支出、退庫、更正及資金劃撥、清算等預算資金運動的專業會計。財政制度的變化,如財政體制變化、分成比例改變等都會影響中央、地方預算收支;稅收制度的變化,如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稅收優惠政策改變等也會對中央、地方預算收入、退庫產生影響,需要國庫會計調整參數設置、進行賬務核對驗證,都會涉及政府、財政、稅務、企業和社會公眾。國庫會計需要根據新條例的要求,對新政策、新制度在各相關部門中進行協調,確保新政策、新制度的具體落實。
現行預算法律制度規定,我國各級政府預算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四本預算內容,并具體細化了各級各類預算收入、支出的范圍及內涵。如規定一般性轉移支付,包括按統一公式計算確定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財力補助支付,以及其他一般性轉移支付等三項內容;規定專項轉移支付,必須是上級政府為了實現特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給予下級政府,并由下級政府按照上級政府規定的用途安排使用的預算資金,不能超出規定的范圍、邊界[3]。
1.根據預算法律制度核算范圍,適當增加會計科目。可以將各級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收入、支出、退庫等作為國庫會計的基礎會計科目,輔以“預算計劃”表外科目等,用“會計語言”來描述、反映各級政府收支變化、資金運動、資產負債及國庫活動,不能使用非會計的或非會計價值的辦法來反映。
2.根據預算法律制度核算內容,適時推進會計基礎改革。預算法律制度明確了各級預算的收入和支出實行收付實現制,同時《預算法》還規定“特定事項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實行權責發生制的有關情況,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國庫會計需要根據核算內容的變化,如地方債務規模的增加,從單一的收付實現制向修正的收付實現制改進,如需要增加“地方政府債務收支”、“往來收支”、“結轉收支”等會計科目,對特定事項以權責發生制進行會計核算。
3.根據預算法律制度會計信息披露要求,改進會計報告內容及形式。預算法律制度對預算信息披露內容及形式有新的規定,并明確了四本預算的銜接關系。一是要準確反映各部門及所屬各單位的本級預算撥款收入,及所對應的支出情況;二是要準確反映各部門預算基本支出、項目支出情況;三是要準確反映一般公共預算根據需要和財力,補充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情況;四是要準確反映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向一般公共預算調出資金情況。國庫會計報告要能反映預算計劃執行情況、資產負債情況、全口徑收、支、退、存情況、現金流量情況,實現國庫會計報告內容、形式與標準的會計報告趨同。
預算法律制度要求各級預算遵循預算公開原則,一是對單位預算、決算支出情況,要求按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向社會公開;二是對部門預算、決算情況,要求按其功能分類到項向社會公開、按其經濟性質分類,基本支出到款向社會公開;三是對一般性轉移支付,要求細化到地區向社會公開;四是對專項轉移支付,要求細化到地區和項目向社會公開;五是對政府債務、機關運行經費、政府采購、財政專戶資金等情況,要求按照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4],并規定經批復后20日內由單位向社會公開。
1.會計報告與會計科目相銜接。國庫會計科目是源,會計報告是流,會計科目是綱,會計報告是目,會計報告更多的是用會計科目“說話”,會計科目更多的是用預算科目“說話”。從會計核算與會計報告的角度,會計報告來源于會計核算,如果會計報告是類,會計核算可能是項,且數據要相一致。會計報告是對會計核算的歸并、匯總,并提出有用的信息。
2.會計報告要有經濟分類。預算法律制度規定了經濟分類的內容,國庫會計需要對經濟用途進行核算,并根據會計報告的需要,增加會計核算的要素,如收、支、退對經濟、行業影響的要素,并由會計報告進行匯總報告。
3.會計報告的要素要有度。從會計分析的角度,國庫會計對預算執行的報告需具有宏觀性、前瞻性,要與稅務、財政的分析有區別,側重點在宏觀方面,突出現金流向、流量的特點,報告要素不需要過細,但要更及時、全面、完整。
4.會計信息報告要有發布機制。預算法律制度規定了預算收支公開的時間、方式、具體內容,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國庫會計信息的公開也應該成為常態,并在預算執行信息公開中有一席之地,需要確立公開的時間、公開的內容、公開的方式。同時,要研究與財政公開、預算部門公開的相互銜接。
預算法律制度對如何控權、違法處理做了規定[5]。一是明確規定了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對債務、轉移支付等的管理職責,如不得突破一般債務限額或者專項債務限額舉借債務,轉移支付預算、撥款由財政部門辦理,其他部門不得下達預算和支付;二是明確規定了各級政府財政部門的監督職責,如加強對預算資金撥付的管理,不得辦理無預算、無用款計劃;超預算或者超計劃的資金撥付,不得擅自改變支出用途;三是明確了各級國庫會計的監督管理職責,如不得擅自凍結、動用國庫庫款或者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國庫庫款。
1.豐富國庫會計監督手段。預算法律制度規定各級國庫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加強對國庫業務的管理,及時準確辦理預算收入的收納、劃分、留解、退付和預算支出的撥付、國庫集中支付資金的清算,加強對國庫經收處收納預算資金的監督管理,強化對商業銀行代理國庫業務和國庫集中收付業務的監督管理。國庫會計要強化非現場柜面監督,大力推進電子化、智能化、模塊化審核監督,將事前、事中、事后監督有機統一,降低監督成本,提升監督效率。
2.擴展國庫會計監督范圍。預算法律制度規定,預算執行的各部門不得延解、占壓應當繳入國庫的預算收入和國庫庫款。各級國庫、代理銀行要依據財政部門簽發的撥款憑證或者支付清算指令,于當日辦理資金撥付,并及時將款項轉入收款單位的賬戶或者清算資金,不得占壓財政部門撥付的預算資金。國庫會計要實現對預算資金的征收、繳庫、劃轉、清算、支撥、退庫全流程、多方位的監督;要對商業銀行代理國庫業務全面監督,要運用大數據、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對代理業務的檢查監督;同時要對非銀行支付清算機構代理國庫業務進行指導、檢查監督。
3.提高國庫會計監督效能。按照預算法律制度規定,國庫會計要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對預算收入入庫、報解、支付等監督精準有效,當前為支持地方落實“六保”任務,中央對地方新增財政資金要求直達基層,國庫會計要對實現財政資金直達進行實時、有效的監督;在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的大背景下,國庫會計對退庫業務,要確保退庫的合法合規,又要保證退庫資金安全、高效運行,要樹立責任意識,改變違規不擔責的思想,要敬畏法律、法規。
各級各類預算都要遵循預算法律制度“講求績效”、“安全運行”的原則[6]。一是建立和完善項目支出預算評審制度,各預算部門要按照本級政府財政部門的規定認真開展預算評審,提高財政資金運行效率和社會效率;二是對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實行限額管理,由省級政府發行的債務余額,不得突破國務院批準的限額,防控地方政府顯性的、隱性的債務風險;三是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各級財政部門要組織評估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狀況,對債務高風險地區提出預警,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債務風險,確保財政穩健安全運行。
1.優化國庫會計核算系統。國庫會計核算系統需要安全、高效、簡便,不能簡單問題復雜化,而是復雜的事情簡便化。對現行的國庫會計數據集中系統優化,真正實現資金集中收支,賬戶分散管理,可以取消內部往來,實現全國國庫“一本賬”,如轉移支付就是不同賬戶之間的記賬,資金從外部進出國庫系統,才通過支付系統結算。
2.優化國庫資金清算系統。國庫資金是帶信息的資金,信息不同,資金的性質不同,分配的方式、結果及用途都會不同。目前國庫資金的清算、信息傳遞和資金劃轉是分開的,資金信息由財稅庫銀橫向聯網系統承擔,資金劃轉由現代化支付系統和國庫內部往來實現。相關部門應研究實行國庫資金的傳送融合了信息,傳送的資金是含有信息的,不再需要兩個系統分開傳送,資金運行更加安全高效。也可以借鑒國外國庫現金管理的方式,對超過國庫限額的資金自動留存商業銀行,如可以對國庫經收處的資金先行“圈存”,經國庫收、支、退處理后,滿足國庫限額的,對國庫經收處資金存放,否則,上繳國庫彌補限額。
3.優化國庫會計共享系統。新條例明確了新的業務,如國庫現金管理、國庫集中收付、財政專戶管理、地方債管理等,國庫會計需要對傳統業務、新出現的業務進行信息化管理,實現財政、稅務、銀行、國庫信息共享,防止信息管理的碎片化、不兼容性。國庫會計所有信息化的數據源頭都是會計核算數據集中系統,所有信息化的需求,都要從會計核算數據集中系統開始,增加會計核算數據集中系統的錄入要素,共享信息系統就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歸納、匯總、提出,實現國庫會計資金、系統的安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