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安,李書恒,孔令熙
(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沈陽 110000)
近年來,受政策與行業大型集團驅動,BIM技術在我國建筑領域的應用不斷增加,主要反映在行業標準、使用成果等方面。但BIM的使用深度不足,與其他信息化手段的整合程度有限。本文介紹BIM技術在電子工業廠房項目建設中的應用,有利于優化設計,提高施工質量。
某電子工業廠房項目生產數字電視傳輸的有關產品。該廠房項目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長121.4 m,寬30.0 m,共4層,首層高6.5 m,其余層高均為5.1 m。生產區的設計面積為6 300 m2,產品檢測區為3 150 m2,倉庫區為3 150 m2,辦公區為1 920 m2,總面積達14 520 m2。
工程建設的基本要求包括:裝配與檢測區必須保持清潔,室內空調溫度需保持在20~26℃,相對濕度需大于75%,達5~7級的潔凈度,空氣中流動顆粒物粒徑皆處于0.3~0.5 μm。零部件進出口需預留緩沖區,構建雙道門,還需配備風淋室,待廠房投入使用后,所有入場人員均須通過風淋室。手工焊接生產區要求安裝抽風罩與局部排風,統一收集焊接煙氣并清潔處理后才能排放。廠房需容納350人。
電子工業廠房有著很明顯的特點:
1)功能集約。該類廠房負責制造的產品都比較精細,對設備與場地規模沒有太大需求,所以,一般支持分層布置。同時,生產過程的各個步驟與功能都有較大聯系,出于經濟方面的考量,會把多個功能集中在一起,包含從原料到成品的整個實現過程。
2)設備密集。電子產品工業相較于普通制造業,自動化與集約化的程度更高,構成柔性生產線。因為生產設備的進一步集成,令其規格與占用空間不斷縮小,所以,廠房內設備距離比較近,由此形成設備密集分布的狀態。
3)防火與疏散級別要求高。每條生產線大約能容納20~30人,再加上廠房內各類設備多,導致疏散時間較長,所以,對防火安全有更高的需求。
4)廠房內環境要求高。由于電子產品以及流水線設備屬于精密儀器,所以,對空間環境有嚴格的標準。例如,LED芯片制造廠房內,外延爐區潔凈度需達到10萬級,N、P型電極也要有千級潔凈度。同時,所有生產區的溫度都需保持在21~25℃,濕度要求則是50%~60%,并且還需注重通風、排水等。
5)管線復雜。電子工業廠房中分布很多公用管線,如排水、暖通、電氣、動力等多個系統。根據電子工業廠房本身的特點,可以發現其設計難度較大,而如果運用BIM技術輔助設計,有利于在減輕設計壓力的同時提高精準度。
在電子工業廠房項目中使用BIM技術,可以對建設的各個階段進行相關分析,以此保障設計方案的合理性。以場地分析為例,該部分的設計既應符合廠區生產與運輸需要,具備抵御洪澇的能力,確保廠區環境穩定,又需控制造價。故在設計初期需要利用BIM技術分析場地,確認平面布局,控制土方量。
借助BIM參與設計分析,基于航測手段構建規劃區域內的地形3D模型,以此確認現場高差,合理設置標高,支持廠區規劃。其中,高程分析針對地形等高線,依據工業廠區的工藝要求設置了多個組別,并通過色彩區分。坡度分析是根據特定類型標準,把場地分為若干部分,直觀地反映場地中坡度的變化狀況[2]。
3.2.1 確認體量模型
在構建廠房體量模型中,需先評估所在區域的風環境。該工程所在地區的主導風向為東南風,風速約3 m/s。廠房位于整個工業廠區的東北角,為了優化建設質量,全面描述廠區環境條件,在數據模型中還需同時構建廠區中其他廠房模型。建模期間,先模擬分析廠房表面承受的風壓,經過對比發現,南側風壓相對偏高。結合電子工業廠房建設需要,需防止進出口有較大風壓,避免風沙直接進入室內,污染生產環境。基于對室內潔凈度的要求,空調采風口不應安裝于風壓偏高的側面,因此,將出入口設于廠房建筑北側,空調設備機房設于西北角。
3.2.2 設置項目BIM族庫
Revit軟件具有極強的自適應特征,能合理設計各部分構件參數,并借助內置插件協助設計。此軟件可通過族編輯器精確定位與建模選擇點位,把所得模型載入族模型,提取目標點和選擇點位互相對應,由此使結構適應新的限制要求。本項目廠房各部分均選擇參數化的建模手段,技術人員按照工藝要求掌握平面設計數據,如長、寬、墻體厚度、走廊分布、柱距等。本工程在建模中格外強調每個分區的參數設定,尤其是潔凈度要求較高的區域。公用設施部分需重視管道材質、尺寸等參數,暖通方面需增加凈化處理設計,確認潔凈設備的型號、過濾風口與機房。在廠房項目總體構建中需確認結構定位,設置協同軸網與標高參數,后設置廠房大致形狀,其余的細化結構、供電線路與水暖等可以同步添加。
在該工程中,設備供應廠給出SMT生產線上所有設備模型圖,通過分析其提供的軟件與Revit,發現二者具有兼容性,支持將設備模型保存為Revit能打開的格式。在族庫導入環節中,可先將模型轉化成“.sat”格式,通過Revit完成導入。按此種常規操作,無法使模型完全顯現,因而改用Inventor軟件轉換,此環節操作目標為零部件,然后以“.adsk”格式導出,零部件最后選擇23.40.70.17.11裝置。構建工藝族中,各部門名稱是設備名字與規格的組合方式,如插件機350、下板機-300等。
2.2.3 廠房主體結構模型
按照設定軸網確認墻體位置,并增加樓層線,作為確認建筑層高、梁、樓板與墻體的參照標準。完成基本定位后,將模型轉交給結構專業,此部分主要包含樓板及梁柱等,下一個專業范疇為建筑,完成模型道路后,按梁柱點位加以避讓,進一步優化立面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建筑結構模型
2.2.4 工藝與機電模型
在建筑結構模型的基礎上增加工藝設備的部分,利用3D模型視圖呈現,并模擬廠房完工后投入使用的情形,3D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工藝布置3D模型
機電模型部分要根據土建模型與技術要求設計。該工程中裝配與檢測區要求達到萬級潔凈,暖通部分在公用設施中最關鍵,其他管線均需避讓。BIM建模時,要明確空氣凈化與除塵等暖通系統功能,涉及多項施工對接,如潔凈系統需與當地凈化企業對接。在各專業同步設計中,要有效展現BIM技術立體可視化性能,保障各條管線準確避讓。
該工程中需開展碰撞測試的項目包括公用部分所有管線間、梁柱、主體結構、公用空間和廠房建筑。其中,公用線路中,空調風管、動力管道與消防管道等易出現位置沖突,對于檢查出的各個碰撞點,需借助改變標高與位移的方式處理。
1)模型匯總,集中所有專業模型并完成模型歸類,對于待碰撞檢測的具體構件也進行分類,便于后期鎖定目標。
2)本工程利用Revit軟件的檢測功能分析模型。
3)錄入檢測規則,即選中檢測目標,其余無價值的位置模型無須生成碰撞報告,以避免產生錯誤內容,加重軟件工作量[3]。在該工程中,檢測對象包含主體模型與公用線路、建筑構件等。
4)啟動設備開始檢測,軟件可直接形成碰撞報告。工程負責人根據報告內容將問題告知相應專業并進行設計優化調整。如在該項目在碰撞檢查中,2層樓梯間部分發生門梁碰撞,故需把梁體標高適當提高。
3.4.1 風系統
在本工程中的擬建生產車間,其排風系統和工藝熱排出現碰撞,借助BIM對相應系統加以調整,如圖3所示。初始設計新風系統、有機排風、工藝熱排的標高均為7.2 m,未優化時,整體系統分布較混亂,且有多處碰撞,預留的夾層空間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調整后將標高提升至8.2 m,工藝熱排及有機排風的系統設備均提高至7.5 m,適當翻彎安裝。電子工業廠房中潔凈區的新風量計算公式為:

圖3 新風系統優化排布

式中,G0為最小新風量,m3/h;G1為達到空氣平衡需要的新風量,包括全面與局部排風、維持正壓,m3/h;G2為達到人員衛生標準時所需新風量,m3/h;G3代表達到總風量設定比例的新風量,m3/h。
3.4.2 消防水系統
項目將原本放置于南北側的主管調換方位,既能消除主管和廠房梁體其他管線間的沖突,又能提高夾層空間的使用率,并達到項目方的建設標準,便于后期現場安裝。
1)風管部分。工業廠房內的新風與排煙管道為58 000 m2,利用BIM程序進行優化設計,根據所得管道模型,以標準管段規格分為若干段,依次編號,生成預制加工圖紙,交于合作加工廠后制造,成品構件皆配備保存相關安裝信息的二維碼,便于現場安裝。
2)鋼結構部分采取風管加工的流程預制。
在大型工業廠房的建設中,應充分利用BIM技術的各項優勢性能。從最初的廠房建筑設計到碰撞檢測、管線優化等皆需結合項目工藝標準,逐漸加大BIM的應用深度,為現場精準施工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