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
(山西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太原 030000)
某商業區建筑工程項目建筑面積共1×105m2,其中,4#辦公樓地上共11層,整體采用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在施工過程中,將預制疊合做法運用到樓板與梁結構中,即預制混凝土板、梁及上部現澆層組成疊合板與疊合梁。項目預制3~10層樓梯、4~11層預制疊合梁與疊合板,單體預制率達到37%,符合實際要求。同時,在預制板及梁內桁架鋼筋時,應確保整體剛度,以提高構件在截面剪切方向抵抗變形的能力。該工程構件預制范圍見表1,構件種類見表2。

表1 構件預制范圍一覽表

表2 構件種類一覽表種
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有利于節約材料資源,降低施工成本。裝配式建筑施工是采用集中化加工的方式進行構件預制,材料耗用量相對較少;施工所產生的建筑垃圾減少,垃圾處理費用降低,混凝土施工中產生的廢水、廢渣有害物質減少,有效避免了對環境的污染。另外,裝配式建筑有利于對材料的循環利用,提高了混凝土、木材等材料的利用率。例如,該工程中所采用的疊合板陽臺能減少木材及鋼材消耗量,材料節約率可達到40%。
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是采取預制外墻板構件的方式展開預留管理,當主體結構封頂之后,可以不間斷地實施外圍封閉,縮短了施工工期。使用傳統的施工技術在主體建筑封頂后需要進行副框收口、窗洞剔鑿等施工,往往要花費兩個多月時間,外墻裝修、抹抗裂砂漿等要花費大約3個月時間,而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則無須耗費這5個月的時間,在預制外墻及飄窗的同時就可以開展建筑外墻保溫裝飾,使整體施工工期大幅縮短。除此之外,裝配式建筑通常采用工廠化模式進行裝配構件制造,具備較強的裝配性能與應用價值,并且使施工效率有效提升。
裝配式建筑施工預制構件需要對鋼筋、砂石、混凝土等材料進行科學把控,通過集約化制作精準的建筑構件,然后進行現場裝配,為組裝安全打下基礎。預制構件制作需要具有較高的精準度,構件截面尺寸的誤差可控制在0.3 cm之內,鋼筋位置偏差不超過0.2 cm,構件安裝誤差水平位置保持在0.3 cm以內,可確保裝配式建筑結構更加安全、穩定,避免出現建筑質量問題。
與傳統現澆建筑方式不同,裝配式建筑施工對各個工序作業都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安排,可以確保做到不窩工、不拖延施工進度。施工設計圖紙一旦制作完成,施工方就要對構建生產廠家進行科學選擇,以保證構件的制作周期、機械設備安裝、預制構件進場順序等符合實際需求,從而發揮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的應用價值。本文引用的工程案例采用裝配整體式混凝土框架結構,具體施工流程包括:豎向現澆結構施工→結構標高、定位線復核→獨立支撐架搭設→梁、板結構吊裝→平臺鋼筋綁扎、管線敷設→疊合層現澆混凝土施工→樓梯安裝→轉向下一層重復工序[1]。
3.2.1 預制構件的運輸與堆放
預制構件的生產場地到實際施工地點具有一定的距離,構件在運輸過程中容易發生損耗,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結構裂縫,給施工埋下安全隱患。此外,由于施工場地具有范圍限制,要結合現場施工安裝、吊裝方案,確定構件的堆放與裝車順序。如果構件沒有按照實際吊裝時間進場或裝車順序出現錯誤,會影響現場施工的連續性,從而拖慢整體施工進度。
3.2.2 構件安裝、吊裝精度高,校正難度高
一般來說,建筑結構軸距決定了預制梁、板具有大體積、大自重的特點,導致構件吊裝安裝過程存在比較大的操作難度。如果在構件安裝過程中出現偏差,需要耗費較多的人力、物力進行調整,而一旦預制構件與現澆結構裝配成整體后發生偏差,則無法再進行調整,所以,在構件安裝之前以及安裝的過程中必須做到精益求精、精準無誤,校驗、核實軸線定位及標高,并在安裝后實施多次復核,增強構件安裝、吊裝的精準度[2]。
3.2.3 施工工序銜接緊密,協調難度較大
裝配式建筑施工需要做好全方位的規劃,從預制構件的加工、裝車、進場順序再到起重設備與吊具的選擇、安裝的周期、管線的敷設、外架防護體系等,保證施工過程高效有序,做到全盤考慮。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整個施工造成影響。在緊張、繁雜、施工過程中,工程施工協調難度增大,建設質量及施工安全難度加大。
工程施工前期,加強與圖紙設計單位及構件預制廠的溝通交流,熟悉設計圖并對構件進行拆分,精準繪制構件圖,劃分吊裝區域,結合構件的實際生產能力及吊裝計劃,科學制訂構件及模具加工計劃,合理安排預制構件的裝車順序、運輸順序及進場順序。對預制構件的型號、尺寸、外觀及質量進行進場前檢查,確保符合實際施工需求。并在構件上標注構件所屬的吊裝區域與吊裝順序編號,將構件堆放到位,以方便吊裝工實際操作,降低誤吊率。
構件的運輸與堆放是裝配式建筑施工準備期間的一大難點。為了保證構件在運輸過程中免受損壞,應根據構件的安裝需求及受力特點,采取相應的運輸對策。通過計算確定預制構件在裝車過程中的堆放層數,選擇適當的專用運輸架,利用鋼絲帶以及緊固器綁緊固定,保證預制構件在運輸過程中保持穩定。預制構件之間設置木枕或者其他有利于減輕構件自身壓力的物品,上下設置橡膠墊。預制構件的運輸措施如圖1所示。

圖1 預制構件運輸圖(單位:mm)
本項目工程預制構件堆放地點位于建筑物的西側,靠近施工塔吊。由于施工現場范圍有限,無法滿足大批量大型構件進場堆放,需要合理安排構件進場順序及堆放次序。構件堆放不能隨意疊壓,需要按照構件編號依次排開,以方便現場吊裝施工。構件重疊堆放時每層組件之間的墊塊保持上下對齊,根據組件、墊塊的承載力確定構建的堆放層數。
預制構件吊裝前必須整理吊具,按照構件的形式、數量、大小安裝好吊具。確定構件數量,工期越長,塔吊數量則越少,工期越短,塔吊數量則越多。本工程吊裝扁擔采用HM300 mm×200 mm×8 mm×12 mm型鋼,直徑4 m,吊耳采用1.6 cm厚鋼板,型鋼吊耳位置腹板處加焊27 cm×9.6 cm×0.8 cm加勁鋼板。在選用吊裝扁擔過程中,扁擔底部設置3組吊耳,確保預制構件在吊裝的過程中鋼絲繩處于豎直狀態,以減少構件因為受到水平分力而出現旋轉的情況。
受力驗算中,吊耳設計計算為室溫情況下,吊耳采用的Q235B鋼板最大拉應力σ=113 MPa,吊耳截面面積S1為5 cm×1.6 cm=8 cm2,所以,吊耳的拉力N=σS1=113×8=904 MPa。通過計算可以看出,采用1.6 cm厚鋼板制作的吊耳滿足該工程吊裝重量要求。
對于軸線位置與標高可以采用水準儀、鋼尺、激光垂準儀進行精準測量,多點復核,軸線允許偏差具體可見表3。測量控制按照由高到低級別進行布控,允許偏差控制在0.3 cm以內。同時,在建筑物的周邊設置標高控制點,每層標高允許誤差不超過0.3 cm,做好軸線位置測量及標高控制,確保吊裝完成面的平整度能夠滿足實際施工需求。

表3 測量允許偏差及檢查方法一覽表
以疊合板安裝為例,疊合板的預制板端與支座擱置長度應大于1.5 cm,板端支座處預制板內的縱向受力鋼筋應當從板端伸出,同時,錨入支座梁中。在支座中心錨固直徑要大于5 cm應宜伸過支座中心線。預制疊合板接縫處貼上0.2 cm的厚泡沫膠條,再延板縫方向鋪設直徑為10 mm的一級鋼筋,間隔150 mm(10 mm直徑的一級鋼筋間隔150 mm放置)。
置拼縫鋼筋,鋼筋兩端分別綁扎在1根8 mm的三級鋼上,并用專用嵌縫砂漿嵌縫。模板支撐和拆模過程應當嚴格控制,避免疊合板裝配之后出現裂縫問題。
該建筑中,第1~3層采用落地式外雙排腳手架,3~11層采用雙排懸挑腳手架。架體垂直高度20 m。懸挑層在8樓、4樓板面,懸挑外架采用工字鋼一端固定在主體結構上。利用經過熱處理加工的高強螺栓連接挑梁與建筑物,斜拉式圓鋼拉桿固定在上部主體結構上。懸挑梁與懸挑腳手架相連接,設計結構的承載力能夠適應懸挑腳手架的重力與拉力。懸挑梁安裝的效果圖如圖2所示。

圖2 懸挑架安裝效果圖
疊合樓板的支撐體系采用扣件式鋼管排架支撐,采取單向板結構設計。單向受力可以避免薄板開裂。具體采用扣件式鋼管φ4.8 mm×2.8 mm可調頂撐,橫肋木方為40 mm×90 mm木方,木方間距0.45 m,立桿間距90 cm×90 cm,水平桿步距不超過1.8 m。通過搭設實踐,論證,該方案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總而言之,裝配式建筑經過長期發展,在施工技術方面明顯進步,對于施工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要積極采取措施,解決施工過程中存在的構件的運輸、堆放,構件吊裝、軸線位置與標高控制以及外架防護支撐等問題,為裝配式建筑發展增加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