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玲
縱觀我國的教育歷程,歷經了計劃培養、應試教育這兩個階段,如今正處于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過渡階段。隨著教育方面的深入改革,素質教育下的教育目標產生了重大變化,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開辦教育的重點目標,同時也是根本性目標。當前,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國提出了“雙減”政策,并指明了今后教育教學工作的整體走向趨勢,即讓學生可以擁有自主發展的空間,保證素質教育有實施的空間。基于此,教師應將在把握教育趨勢的前提下,實施班級管理工作。
“雙減”的政策措施重點提及了作業問題,要求為學習者減輕課后作業負擔,避免為學生安排繁雜的校外培訓班,確保素質教育能深入落實。在此背景下的小學生有了充足的課余時間,從而保證了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為素質教育的實施預留了時間,同時這也使得學校不再是學生學習、接受教育的唯一場所。除了學校以外,社會以及家庭也同樣需要為學生的學習負責,兩者必須在堅持合理化的原則基礎上,確保學生課后時間得到科學有效的利用,促使學生在這一段時間內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因此,作為負責小學班級教育工作的教師,應該在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積極地進行轉變,確保工作延伸做到位,為學生營造健康、放松、有趣的成長環境,確保小學生能在良好的環境中順利發展。
一、發展課外小組,指導自主發展
基于對“雙減”政策的了解和把握,教師可以從班級管理辦法方面入手進行重構,制定切實可行的策略和活動。為此,可以組織課外小組,深入調查學生的喜好以及興趣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課外小組中得到充分發展,確保滿足其個性化發展需求。對小學生而言,其正處于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增加自由時間的方式,可以使其自身個性化發展具備充足的空間。借助課外小組的形式,能使班級管理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延伸。在減少甚至不為學生安排課下作業的境況下開展素質教育,能保障學生的成長更健康。在課外小組的管理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在文化課知識方面的發展,還要從素質教育的角度思考問題,全面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增加課外小組的多樣性,充分激發學生對課外小組的好奇心以及參與感。例如,可以設置籃球課外小組、英語口語交流小組、美術小組等,讓學生依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選擇小組,使學生在完成日常課業任務的同時也能在小組中獲得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二、構建生本班級,組織成長班會
通過對“雙減”政策的解讀可以得知,學生要在義務教育階段實現綜合性的發展。為此,在班級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要加強對生本班級的構建,樹立正確、科學的核心理念,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充分解決學生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效提高班級管理成效。對教師而言,其可以在班級管理方面采取多種活動形式,如開展成長班會,在班會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分享出來,在同學以及教師的幫助下共同解決,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班級不僅是學習的地方,同時也是一處心靈的港灣。在班會中,應該堅持德育導向的原則,同時教師應該通過和學生的交談,明確其心中的想法與感受,盡可能降低標準化要求的應用,不要給學生過多的枷鎖,使其能夠暢所欲言。這種班級管理氛圍,既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在自主發展的過程中保持積極向上的觀念。例如,以“手機”為討論主題,將班級中的學生分成兩撥,使其從益處以及弊處兩個角度進行闡述和論辯。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鍛煉口才和思維表達能力,還也能深入了解手機的作用及不利影響,從而更合理地利用手機,以減少其不良影響的產生。
三、做好教育指導,建立多元管理
基于“雙減”政策的支持,學生課外時間增多的同時,也使其與社會以及家庭的接觸面更大。相比于傳統教育境況,現如今學生在課外時間方面更為充裕,這為學生提升“多元化”意識奠定了重要基礎。學生不僅會受到學校教育的熏陶,在社會環境以及家庭環境中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對這一情況,在班級管理工作開展方面,首先必須選擇恰當的方法積極地進行教育指導,在家庭與社會教育的協同作用下,促使班級管理得到延伸。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為學生提供優良的發展環境。作為教師,必須重視家庭教育帶給孩子的影響,以“雙減”政策作為溝通的紐帶,與家長展開深入的交流探討,使家長對現如今的發展形勢有一個大致的把握,并制定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充分實現家庭教育與班級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作為家長,應該在合理的范圍內給予孩子自由,并且要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嘗試理解、支持他們朝著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斷發展。其次,教師要積極探尋有價值的社會資源,在班級工作開展過程中組織學生參與多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班級管理內容得以豐富和創新。比如通過環境調查、社會公益、社區活動等,鍛煉學生社會生存能力。最后,在班級管理中要針對家庭和社會教育的開展制定評價標準,推動學生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素質,用環境來保證班級管理的效果。
四、強調素質教育,開展互幫互助
基于“雙減”政策的指導,教師應堅持素質教育培養目標。但是每個學生的個性、愛好,發展水平等都存在較多的不同。從表面上來看,一些學生可能并沒有展現出優異的能力,并且在溝通交流方面也略有欠缺,因而這類學生可能會在自主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孤僻等情況。對這一問題,教師在班級管理方面應該加強素質教育,讓學生互幫互助,將部分管理權交到學生手中,使其形成學生管理的有效方法。對互幫互助類型的班級管理,主要會借助師生管理模式進行具體落實。教師要站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與之展開心理上的交流,充當“知心朋友”的角色,重點關注學生心理以及生理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例如,展開心理健康活動,教師在其中要承擔心理咨詢師的責任,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基礎上,妥善解決學生心中存在的疑問以及難題。同時為了確保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對班級管理的不滿或者意見,從而對管理工作加以完善。
五、借助社交平臺管理
如今,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十分迅猛,信息網絡的應用范圍也會得到進一步擴大。利用社交平臺實現班級事務的管理,已經成為班主任執行管理任務的常用方式。這種方式的應用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它不僅節約了時間、人力和物力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還是非常及時有效的,也非常方便和便捷。以往家長與教師的溝通往往是通過家長會的形式得以實現,但是社交平臺的出現,使這種溝通變得更加有效與快捷。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微信群、釘釘等方式與家長進行及時有效的聯系和溝通,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生活動態。
六、處好關系,做幸福的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瑣碎復雜,每天事務性的工作很多,要不停地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要監督班級的紀律,要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要和家長談心交流……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在處理一些學生與家長的棘手問題時,可以適當地“冷處理”,適當地換位思考,適當地冷靜分析與緩和處理,這樣也許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不能過于急躁,避免氣頭上的批評破壞師生關系,避免破壞與家長良好關系的建立。
七、進行多元評價,關注個別化需求
“雙減”政策的實施其實也是為了轉變“唯分數論”的思想,弱化以“分數”為主的評價標準。因此,作為班主任,應該把對學生的“多元評價”納入班級管理工作中,從“多元評價”的內容、維度、標準出發,為學生制定科學的評價方案,讓學生“看見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此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化需求,對班里問題學生的管理做到“心中有愛,以人為本”,為學生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對特殊學生“收買人心”,多關注。同時,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建設一個得力的班干部隊伍,讓學生一起去動手、去參與,正面引導學生,從而增強班級凝聚力。在愛學生的同時,也要告誡他們嚴格遵守校規校紀、班規班約,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愛和尊重都是相互的。
八、給予學生正確引導,樹立身邊的榜樣
建立“書法集中營”陣地,旨在引導學生認認真真地寫字,寫好漢字。學校每年可以舉辦一個書寫評選活動,把每個學生的優秀作品掛在自己學號的顯著位置上,以供其他學生觀看和學習。創建“快樂讀書林”園地。為鼓勵學生讀好書、好閱讀、多看書,教師應讓學生每閱讀一本書,就用書簽記下好書號、著者、字數、頁碼、具體內容等。這樣,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閱讀,隨時隨地記下,閱讀后用書簽來換取表揚信,并及時貼到獎勵本上。正是經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有章可循,慢慢形成了閱讀的好習慣。
九、抓好班級的日常工作
班主任是各學科教師之間溝通的重要紐帶,是全校教學與管理工作的主力軍,在國家“雙減”政策下的實施下,其所肩負的責任也越來越重要。在教學作業的布局上執行二級統籌政策,由年級主任做統籌,由班主任進行二次統籌,規定了各個課程所用的時限,決定晚上的教學作業量,并且根據每個學生的年級特點等,在作業布置時要適應學生的發展水平,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其次,做好和同盟軍之間的交流,實現家校共育目標。教師應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去考慮家教的實際需要,努力打造學校與家庭之間平等交流、攜手共贏的合作模式,使學校教育思想與家庭之間形成共鳴。同時,有效地運用自媒體平臺,進行家庭教育知識的推送,補足家長在家庭教育上的短板,使家長更科學、高效地管教子女,讓其學業上有抓手,在日常生活中有幫手。這有利于拉近家庭關系,加深家長與學生的感情。
十、完善課后服務形式,提供豐富多彩套餐
身為負責班級管理工作的人員,班主任必須對課后延時行為形成一種正確的認知,不要讓其成為學生厭惡學習的行為。為此,可以在課后延時階段增設豐富多彩的活動,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其延時服務通常需要擁有如下屬性:一是可選擇,有彈性。學生延時在校的時間需要由其父母決定,不能強求統一。二是課程化,有成長。延時活動需要圍繞“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展開。三是個性化,促發展。班主任以及學校應按照各個年級、班級不同學生的學情以及發展的需要,開展“菜單式”可選活動。
十一、家校協同育人
(一)做好雙向交流,密切家校聯系
“雙減”政策下,家長應該相信學校與教師,把專業的教學事務留給專業的人,并積極地與教師交流,掌握孩子的學習與身體發展情況,落實教師提出的針對性意見和建議并向教師反饋,尋求教師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
(二)科學合理監管,回歸家庭本色
孩子在家中的時候,父母應科學合理地監管,促使子女按時就寢,保證充分睡眠;合理安排家務勞動;打好身體健康的基石;開展親子教育活動。家長要知道,“雙減”是為了減少子女沉重的學習壓力,但不能減少作為父母的職責。在子女發展的過程中,家長應盡可能多地陪伴孩子。
(三)轉變育人觀念,提升教育品質
父母也應該改變育兒觀念,進一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為子女的成長營建美好的環境;掌握小學生的身體及心理發展變化規律,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理性規劃他們的未來發展走向;融洽家庭教育氣氛,細心了解小學生的思想情感變化,聆聽他們的心里話,成為子女的朋友,為子女排憂解難。除了學習之外,家長應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好習慣、好品格的培養。
(四)倡導家長互助,拓寬家庭交流的橋梁
落實“雙減”政策,不僅需要家校溝通,還需要家長互助,通過家長沙龍、家長互助導師、家委會活動等形式,傳遞育兒經驗和先進理念。家委會則應該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切實搭建校園、家庭教育間交流的橋梁,聯系好教師、父母間溝通的紐帶,幫助家長充分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讓教師及時掌握家長的所思所想。只有統一思想認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不打折扣地貫徹好“雙減”政策。
十二、結語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對小學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要密切聯系自身實際情況,結合“雙減”的精神,在班級管理中關注學生的需求,做好家校的協同工作,使班級管理工作朝著更科學、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向邁進。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