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才駿 梅 紫 余黃強 呂 輝 馬新國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育人的基本工作,需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文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的積極影響及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主要途徑,旨在促進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以更好地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創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斷擴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也日益引起高校自身、國家以及社會的關注與重視。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當前大學生缺乏相關目標導向和精神引領,對創新創業認識不全面,其創業思維、素質、意識還處于薄弱地帶。要想創業教育實現高水平發展以達到預想的效果,就要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全面貫穿大學生發展的全過程,激發其創新精神,深化其創業能力,培養能夠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受西方文化的不斷沖擊,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許多大學生出現了理想信念缺失、自利行為嚴重、社會責任感不強等問題。很多大學生談到創業第一想法是為了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條件,很少上升到社會國家層面,因此在創新創業時項目的選擇也受到了局限,從而創新創業教育很難實現其最初目的。大學生在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其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他們明辨是非,修正外界干擾帶來的錯誤思想和觀念,保持正確的理想信念與創業素養。
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引領學生去實踐,因為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鍛煉創新創業水平,而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實踐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在兩者的相互結合中,不僅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得到提升,也讓大學生所學知識可與市場需求產生更佳的匹配,讓更多創業者的個人理念、特長、資源能夠實現更高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學生在步入社會前了解到就業形勢等社會相關問題,使他們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提高,能夠更好地運用自身知識投身于創新創業中,讓他們能夠在未來的創新創業道路上,即使遇到困難和打擊也能正確地去面對,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
培養優秀的人才離不開良好的環境。因此,創新創業教育不僅需要理論教學,還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各種相關優良品質,宣傳創新創業思想,打造一個優良的創新創業氛圍,使得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不斷激發自己的潛力,走向適合自己的道路。
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單一,缺乏多樣性,同時理論與實踐相脫離。一方面,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多由兼職教師組成,自身對創新創業缺乏了解,只是單純按照課本進行講解,沒有達到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階段性創新創業課程不夠實用,以理論教學為主,對于實際的運用很少或沒有,導致理論與實踐分離現象嚴重。
當下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依舊只停留在鼓勵學生創業、培養學生創業能力上,在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上出現了認識偏差。事實上,很多大學生抱著觀望的態度對待就業,選擇創業時往往會有著各種各樣的困惑、迷茫。而熱衷創業的大學生里,大部分主要是為了解決自身就業問題,解決自身經濟問題,很少有學生是為了實現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去創業,而這也恰恰是為什么大學生創業的項目大多為低技術含量項目的原因。創新創業教育歸根結底是要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全面發展、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而不是單純地培養學生去當“老板”。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雖然我國政府開始鼓勵、支持大學生創業,但是現行的創業制度并未能給予充分的保障,導致創業者在創業保障體系中處在尷尬地位,極大限制了創新創業的有效發展。一方面,“政府熱、社會冷”“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依然存在,創業平臺的缺少使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無處施展。同時,大學生創業時融資難度大,資金缺乏持續性。另一方面,近幾年大學生創業被騙案例屢屢發生,被騙后的維權難成了大學生創業難的困難之一。大學生社會資源、閱歷、膽略比較欠缺,管理經驗少,對于自己的合法權益在創業過程中很難或者無法正確地去進行保護,故而過早被市場扼殺。
一方面,注重各類課程資源的點面結合和專業學科之間的協調合作,采取多維立體的教育模式與方法,通過仿真教學知識設計、項目式學習、綜合實踐學習等形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輔助教學模式,整體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打造專業化師資隊伍,促進教師雙創教育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切實推進創新創業課程思政建設,將愛國敬業、艱苦奮斗、創新發展、服務社會等精神融入課程教學中,以完善大學生創新知識結構。同時,充分利用創業網絡教育平臺,有效靈活提供創業相關資訊與信息數據,激發學生創業探索欲望,為迎接創業道路上的荊棘做好準備。
基于社會的發展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與創業實踐能力,發揮價值指向主體功能,使其成為新時代的推動者和創造者。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與思政教育有效銜接,與創業實踐緊密結合,如在學校里開展各級別創新創業大賽,實現知識傳播與素質能力培養的統一。同時,學校可邀請知名師資開展專題培訓活動,傳授先進的創業理念;邀請杰出企業家、公益創業者,組織創新創業座談會,分享創業心路歷程,引導大學生認清當前新業態形勢。另外,從社會熱點、學生生活等入手,開展相關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線上線下一體化,呼吁大學生投身實踐;成立“蒲公英”創新創業輔導組織,為學生解答創業目標、創業風險、擇業創業技巧等疑難,并定期疏導創業大學生心理上的糾結焦慮等問題,讓大學生更好地擺脫“穩定”的束縛,參與創新創業實踐中。
一方面,整合好制度優勢,構建大學、企業、政府之間的生態網模式,在法律保障、資金扶持、稅務減免、市場營銷、專家指導、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創業學生政策幫扶和線下指導,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形式提供支撐,營造良好便利的創新創業環境。另一方面,鼓勵高校創業園充分發揮學生創業實踐和項目成果有效轉化的作用,積極發展眾創空間和雙創實踐基地等創業載體,重視校內外教育資源結合,深化政校產企合作,讓支持靈活創業的各類機制與創業者之間有著更良好的互動,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及創新創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