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蕊
(鹽山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鹽山 061300)
近兩年,由于夏秋季節雨水充沛,使得鹽山縣部分地勢低洼或排水不暢地塊冬小麥無法正常播種,形成春荒地。為解決撂荒造成的土地浪費問題,人們采取了多種多樣的補種措施,其中以鹽山縣木源食品有限公司的春蕎麥訂單式種植方式最受群眾歡迎,既對農戶提供了技術支撐,又解除了公司在銷售上的后顧之憂。
蕎麥又稱甜蕎,北方地區多栽培這種類型。蕎麥生育期短,適應性強,營養價值高,歷來被人們作為填閑、救災、充荒的一種優良作物。其主要栽培技術要點有:
蕎麥為淺根性作物,根系不發達,頂土能力弱,因此,播種前應精細整地,蓄水保墑,為保苗齊苗全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此外,蕎麥喜通氣良好、結構松軟、墑情好、肥力高的土壤條件。春播蕎麥應在早春頂凌耕地,有利于蓄水和土壤熟化。
2.1 播種時間。蕎麥一般作為復種作物,3月中旬~4月底搶時播種,生育期90 d左右。蕎麥種子發芽適溫為18℃~22℃,10 cm地溫穩定在10℃~15℃時是春蕎麥的適宜播種期。
2.2 播種量。根據土壤與品種特性、種子發芽率、播種方式、群體密度等情況確定播種量。一般播種量為2.5~4 kg/畝,多采用條播,行距40 cm左右。
2.3 播種。蕎麥是帶子葉出土的,為保證全苗,播種不宜過深,以3~4 cm為宜,在此范圍內,以墑好淺種、墑差深種為宜。播種后進行輕鎮壓,尤其是土壤濕度大時,否則易造成出苗困難或者出苗弱。鎮壓可破碎坷垃,壓實土壤,減少空隙,使土壤耕作層上虛下實,利于發芽出苗。播后遇降雨地表板結時,宜輕耙破土,以不損傷幼苗為度。
3.1 中耕及間定苗。蕎麥出苗前后遇不良氣候,容易發生缺苗現象,應及時破除板結或補苗,第1片真葉出現后進行中耕。春蕎一般中耕2~3次,鏟除田間雜草,同時進行疏苗、間苗,去掉弱苗、多余苗。開花前、苗高30~35 cm時完成中耕,之后不宜中耕,以免損傷植株。
3.2 輔助授粉。甜蕎是異花授粉作物,為了提高結實率可進行輔助授粉。一般在蕎麥盛花期,若正值無風天氣,可每隔2~3 d用布條沿甜蕎頂部輕輕拉過,搖動植株使之相互接觸授粉。
3.3 病蟲害防治
3.3.1 蕎麥病害。主要病害有立枯病、輪紋病、褐斑病、霜霉病、病毒病和白霉病等。由于蕎麥不是鹽山縣常年栽培作物,因此偶爾小面積種植病害發生較輕,栽培上以預防為主。除了以百菌清等拌種預防外,主要采取深耕輪作、適時播種、精耕細作等措施,以促進幼苗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能力。
3.3.2 蕎麥蟲害。主要害蟲有蕎麥鉤翅蛾、蠐螬、粘蟲等,可采用燈光誘殺或人工捕殺,也可以用化學方法進行防治,如防治蕎麥鉤翅蛾用20%甲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2 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2 500倍液噴霧;防治蠐螬用25%喹硫磷乳油1 000倍液、5%順式氯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噴霧;粘蟲用5%順式氰戊菊酯乳油2 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噴霧防治。
蕎麥開花期較長,從開花到種子成熟需30~50 d,同一株植株上的籽粒成熟極不一致,先開花結實的先成熟,后開花結實的后成熟。基部種子早已成熟,上部仍在繼續開花。蕎麥適收期是按籽粒成熟百分率來確定的,收獲過早,大部分種子未成熟則產量不高。收獲過晚,先成熟的種子會自然脫落影響產量。一般全株70%籽粒成熟(種皮呈現褐色或灰褐色)時是最適宜的收獲期。一般畝產量200~300kg,由鹽山縣木源食品有限公司實行訂單收購,保底價格4元/kg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