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芳(福建:云霄縣元光小學)
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工作都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教育行業為了提升教學質量,也緊跟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潮流,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引入現代信息技術。隨著當下信息技術不斷完善和發展,其應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古詩教學中,不僅有效改善了古詩的教學質量,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布魯姆曾說“學習最大的動機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由此可知,對于學習來說,人們普遍認為興趣是重要因素,所以近幾年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逐漸擺脫傳統的教育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而古詩雖然優美,但相對而言,詩中所描寫的環境與現代環境相差較大,部分內容過于晦澀難懂,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對古詩學習的興趣。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而且對新鮮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信息化技術可以將古詩所涉及的內容以圖片、聲音或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恰好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古詩教學中能大大激發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還處于不斷開發中,他們對外界事物的了解還處于感性階段,換言之,小學生對直觀、具體的事物認識較深,而對需要深度思考的事物就存在較高的認知難度。古詩內容相對來說較為抽象,因此教學的難度也較高。在古詩教學的過程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古詩中的內容,進而幫助學生突破古詩學習中的難點,讓學生更容易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大大提升了古詩教學的靈活性。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古詩教學的效率。
信息技術應用的最大優勢是提升了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效率。在進行古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來提升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在對《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引導學生對詩中的內容進行賞析,讓學生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關系,以及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然后借助信息技術搜索《贈汪倫》,讓學生結合兩首古詩的差異,提升和鍛煉學生的賞析能力。這樣,在拓寬學生知識范圍的同時也有助于進一步降低教學難度。
學生的腦力就像海洋,可以快速地吸收周圍環境的一切知識。一首古詩小學生讀幾遍就可以背誦了,但當下大多數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只停留在背誦方面,而對于詩中的內容以及所要傳達的感情知之甚少。雖然部分學生能借助輔助工具讀出古詩的節奏,但很難真正表現出其中所特有的韻律美。與此同時,我國古典詩大多為七言詩和五言詩,而由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不深,因此在背誦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前后句背串,或者將不同作者的詩句背串,嚴重影響了教學的質量。此外,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國語文教學大多以死記硬背為主,在長時間的背誦中,學生也逐漸失去了對古詩學習的興趣。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古詩教學的過程中,過于注重詩中的得分點,簡單來說就是根據考試要求來進行教學,這就導致古詩教學的重點與原本設計內容相偏離。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評價學生古詩學習好壞的標準主要是以對字、詞的理解以及背誦和默寫能力為主,而忽略了詩中意境的傳達,進而造成古詩教學浮于表面。
預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有效降低學習知識的難度,而且通過預習,學生自己也可以了解到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這樣在上課時就不會由于一時的走神而遺漏關鍵信息,影響學習質量。與此同時,預習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當學生預習的思路與教師講解的思路一致時,就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預習在古詩教學中也十分重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習資料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查找與古詩相關的預習視頻,讓學生觀看預習視頻,這樣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古詩學習的內容,還可以輕松掌握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而且,當下的古詩教學視頻通俗易懂,通過觀看能有效改善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效果。
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詠鵝》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網站以及教學App搜索相應的與預習內容相關的視頻,選擇能夠將講述的內容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的視頻短片,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大致的了解,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當下,大多數教學視頻時間較短,這樣不僅能有效降低學生學習的壓力,還能收到提升教學質量的效果。在教學視頻中,會將故事發生的背景以及詩的含義展示出來,還會多次對詩的內容進行朗讀,學生可以通過視聽結合做好預習古詩的準備,為后續古詩的深層學習提供保障。
許多教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都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課堂導入環節,前三分鐘的開場時間尤為重要,所以教師也費盡心思選擇出彩的導入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當下,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信息技術的普及給教師教學帶來優勢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教師要充分理解信息技術的作用,進而為學生學好古詩提供有力的助推器。
由于小學生注意力時間相對較短,所以教師要緊緊抓住課堂教學的前5~15 分鐘,將重點內容集中在這段時間集中呈現。例如,在對學生進行《靜夜思》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投影儀在屏幕上展示出有關月亮的謎語或有關月亮的圖片等,以此為導入契機,結合月亮圓缺的變化,將人的悲歡離合與月亮的陰晴圓缺聯系起來,進而展現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內涵。這樣,能讓學生在了解古詩寫作背景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引發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
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與教學相關的手段越來越多,并且也逐漸衍生出微課、教學視頻等教學方式。相較于傳統教學,信息技術的應用也使教師選擇教學內容越來越寬泛,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網絡中的素材,選擇自身以及學生需要的教學材料,在降低教學難度的同時,還有助于促進學生對詩中語言的理解。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古詩《江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現代技術將詩中所描述的景象制作成相應的短視頻,以此讓學生了解詩的寫作背景。對詩中“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句,有部分學生對“蓮葉何田田”所描述的場景不理解,教師就需要結合蓮花生長的環境進行講解:“河里的蓮葉都浮出水面,蓮葉之間重重疊疊”。而對于“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句,雖然從表面上看詩句寫的是河里的魚在嬉戲,且寫作過于煩瑣,但真正表達的意思是采蓮人之間歡樂的氣氛。為此,教師就需要利用視頻描述的方式,確保學生能夠對詩中的抽象內容得以正確理解,進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整篇古詩的韻味。
引導學生正確地朗讀古詩,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中作者所表達的感情,而且還有助于提升學生賞析古詩的能力。但正確朗讀古詩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大多數學生由于對詩句的內容不夠理解,無法對古詩進行斷字斷句,只能學著教師朗讀的方式對詩句進行朗讀。為了讓學生能夠對詩中含義有充分的理解,并且能夠自行對古詩進行斷詞斷句,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古詩朗讀之前,也要積極利用現代技術制作優秀的古詩朗讀課件,帶領學生理解古詩朗讀的正確方式,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古詩所展現的內容,進而協助學生正確地理解詩中的內涵。
例如,在對《贈汪倫》一詩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先聆聽教師制作的朗讀版本,然后結合教師的行文斷句,來判斷詩中所表達的感情。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以提升其學習的主體意識,在學生分析完之后,再由教師帶領學生對詩句進行展開分析,并對內容進行具體闡述,讓學生對這首詩的內容有正確的理解,最后再由學生結合自身的理解,朗讀整篇古詩,進而達到最佳的教學目的。
當下,許多人對古詩教學的目的存在疑問,部分人認為學習古詩的作用就是為了應付考試,這種想法是明顯錯誤的。古詩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是中華民族流傳千百年的文化瑰寶,詩中的每個字都是作者經反復推敲仔細琢磨而出,可謂字字珠璣。古詩學習,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從目前教學實際來看,學生對古詩含義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就應積極利用信息化技術,以動漫、音樂以及圖片等形式,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古詩中文字的含義,突破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古詩《春曉》教學的過程中,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春天森林中的聲音和美景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視覺和聽覺的刺激讓學生對詩意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進而實現與作者情感共鳴,讓學生了解詩中主旨的同時,也能夠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日趨發達的今天,教學中將傳統的古詩與先進的信息技術相融合,是非常必要的。但教師應注意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可喧賓奪主,在古詩課堂教學中,應切實起到輔助作用,切不可為用而用。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合適的方式,在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用的同時,還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