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新時代新航程,和平方舟醫院船用守衛和平的實際行動,讓更多國家的人民感受到中國的大國擔當。2010年至今,和平方舟醫院船先后10次履行人道主義醫療任務,到訪43個國家,服務各國民眾24萬余人次……一串沉甸甸數字的背后,犁出了一道濟世天下的溫暖航跡。
浙江舟山某軍港碼頭。斜風細雨中,一艘乳白色大船緩緩靠港……這是近日,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赴印度尼西亞執行“和諧使命—2022”任務歸來的場景。新時代新航程,和平方舟醫院船海上醫院用守衛和平的實際行動,讓更多國家的人民感受到中國的大國擔當。
任務指揮員焦占鋒少將介紹,和平方舟醫院船在為印尼民眾提供醫療服務期間,共接診患者13488人次,實施手術37例,還迎來了第7名“和平寶寶”的誕生,在當地掀起了強勁的“方舟”熱潮。
記者了解到,2010年至今,這艘大白船先后10次履行人道主義醫療任務,到訪43個國家,服務各國民眾24萬余人次……一串沉甸甸的數字,犁出了一道濟世天下的溫暖航跡。
人們親切地稱這艘大白船為“生命之舟”“和平之舟”“友誼之舟”“文化之舟”。此次任務,它又有了新的“昵稱”。
作為世界先進的排水量萬噸級醫院船,此次赴印尼執行任務期間,這艘搭載著磁控膠囊胃鏡、靜脈全麻機器人、新型便攜式內窺鏡等醫療“黑科技”的和平方舟,在當地又有了一個新名號——“科技之舟”。
“戴上這個‘護腕’,做腸鏡就一點不痛!”11月15日下午,在醫院船做完腸鏡檢查的印尼華人林先生對全新的醫療體驗贊嘆不已。預約時由于身體原因,他選擇了非麻醉的常規腸鏡,但他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沒想到醫生在他手腕戴上“中醫腕踝鎮痛智能手環”后,他幾乎是在小憩中便完成了腸鏡檢查,全程都沒有痛感和不適。
這款手環的原理,在于通過輸出一定頻率的電脈沖刺激人體腕踝部穴位,從而達到鎮痛的效果。自主研發該設備的海軍軍醫大學康復醫學科主任方凡夫教授,已是第2次執行“和諧使命”任務。據他介紹,這款設備是傳統中醫鎮痛療法的智能化升級,它通過移動終端記錄治療參數,提取心率、呼吸頻率等數據后存儲于云端并進行分析,且穿戴式設計十分適合艦艇場景使用。
“不用麻醉、無須插管,只需吞下一顆小膠囊就能輕松做胃鏡。它速度快、定位準,可被人體自動排出,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無痛檢查。”海上醫院消化內科醫生錢陽陽自豪地說,他們已為42位海外患者做了磁控膠囊胃鏡檢查。
作為首次登上和平方舟醫院船的裝備,磁控膠囊胃鏡的“來頭”不小。這枚只有指頭大小的膠囊,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可精準操控膠囊胃鏡機器人。設備研發者、海軍軍醫大學李兆申院士和廖專教授介紹,與傳統胃鏡相比,磁控膠囊胃鏡對胃病診斷的準確率高達93%以上,2018年曾作為國產先進醫療設備在博鰲亞洲論壇展出。
隔離式無線聽診器、便攜式無線智能腔鏡、可自動檢測病人麻醉程度的靜脈全麻機器人……一大批醫療“黑科技”登上了“大白船”,將中國先進的醫療技術、設備和理念帶出國門、推向世界,為海外民眾送上了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科技的力量,帶來了就醫的新體驗。”醫院船外科組組長侯立軍教授介紹,此次任務的10個手術學科配備了8種最先進的內鏡,使得和平方舟醫院船開展手術達到前所未有的“鏡界”,也讓船上普通外科全面升級為“艦船外科2.0系統”。
海軍軍醫大學一貫秉持“博雅、仁愛、篤行”精神。作為歷次履行“和諧使命”任務的主體力量,“仁愛”二字已深深烙在這所大學官兵們的心里。
印尼時間11月13日11時58分,在海軍軍醫大學第一、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管睿和劉曉軍兩位專家共同努力下,和平方舟醫院船迎來入列后第7個新生命。嬰兒的小名叫“方舟”,父母希望孩子長大后能像和平方舟一樣傳遞幸福和仁愛。印尼安塔拉通訊社等印尼主流媒體,紛紛以“一個新生命降臨在中國和平方舟”為題進行了報道。
和平方舟不僅護佑著生命,更向世界傳遞著中華文化的大醫情懷和仁愛精神。
印尼女患者因德雷斯瓦爾因急性肝衰竭、大量腹水和敗血癥長期昏迷,引發了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和癱瘓。和平方舟醫院船上的專家連線科威特、哈薩克斯坦、尼泊爾等國的醫療專家為她展開了一場線上聯合會診,給出了科學可行的治療方案,患者父親馬爾姆激動得連連“隔空”鞠躬。
“此次‘和諧使命—2022’任務中,海上醫院日均接診患者近2000人次。”海上醫院院長周全告訴記者,他們已為多位當地患者免費完成了白內障植入人工晶體、耳內窺鏡等微創手術,醫病更暖心。
醫療服務進行得如火如荼,和平方舟醫院船與印尼海軍醫院的線上學術交流也拉開大幕。圍繞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趨勢下的有效防控,中方重癥醫學專家單怡教授與印尼海軍醫生羅姆·塔賈·努羅比上校,進行了一場坦誠而友好的學術交流。
任務返航當天,印尼海軍“三寶壟”號醫院船專門邀請和平方舟醫院船,在歡送儀式后,進行了聯合通信、燈光旗語、編隊航行等課目的演練。印尼國民軍艦隊司令赫魯·庫斯曼托中將表示:“希望這個偉大任務為所有人民帶來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