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娟
(廣東科技學院,廣東 東莞 523000)
從遠古至今,服飾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在人類文化和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最初,人們利用服飾來抵御嚴寒和區分社會階級。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經濟的發展,服飾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不同的服飾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通過服飾,人們可以了解穿著者的性別、工作、經濟狀況、教育水平、國籍等。服飾承載著信息,它不僅是物質成就的標志,而且體現了整個民族的遺產,揭示了社會和文化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流,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中西方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較大的差異,因此這種差異也體現在服飾上。只有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據主導地位,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深以及國家社會的進步發展,我國的服飾兼具民族特色和國際特色,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人們青睞中國元素,爭先購買“中國風”的服裝成為新的流行趨勢。本文旨在從跨文化的角度探討中國民族服飾的國際化,以證明服飾在跨文化交流中對國家形象建設的積極作用。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中華文明從遠古一直延續發展到今天。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這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認同。文化認同可以說是人們對自身所處社會的共識與認可,通常包括文化形式認同、文化規范認同、文化價值認同三個層次。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是進行跨文化交流的基礎。同時,跨文化交流的實現必須跨越不同文化之間的文化界限。然而,由于政治、經濟和地理等各種因素,不同國家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多樣性。如果我們把民族文化當成唯一的民族文化,認為其他文化都是錯誤的,就很難實現跨文化交流。一些不成功的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跨文化認同。跨文化交際應以文化認同為基礎,科學的文化認同有利于實現跨文化交際。本文正是本著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來分析中國民族服飾對跨文化交流的積極影響。
第一個要素是地域效應。中國文化起源于黃河文明,隨著幾千年封建制度的發展,演變出相對含蓄、保守的服飾風格。西方文化起源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尼羅河文明,后在古希臘形成,古希臘在地中海周圍,是典型的海洋國家。由于農耕的限制,古希臘積極發展海上貿易。而希臘人也逐漸形成了追求自由、冒險、開放的特點。希臘文化對西方的影響也體現在西方服飾文化中。在他們看來,人的身體是有魅力的,是高貴的,所以他們謳歌人體的美。例如,緊身衣的發明和使用,突出了身體之美。同時,古希臘的服飾最大限度的發揮衣料本身的特性,以優美的垂褶寬敞的披掛在身體上,呈現出簡練、單純、自由、舒展的特點。
第二個因素是文化影響。中國的服飾文化繼承了中國五千年歷史的經典文化,儒家文化追求禮序之美。在古代中國通常認為只有遵守倫理規范,服裝才會有美感。因此,中國的服裝牢牢地掩蓋了身體,體現了含蓄之美。同時中國服飾也體現了和諧之美,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不僅影響著中國古代服飾的審美觀念,而且也影響著現代服飾的審美觀念。人們在選擇服飾時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守這樣的理念。而希臘人熱愛人體之美,發展了希臘人對立體之美的追求。這種觀念對西方的服飾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主張通過塑造身體和暴露皮膚來追求人體的曲線特征,無論是過去的宮廷服飾還是現代服飾都體現了人體永恒美的主題。
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隨著民族大融合,服飾風格和穿衣習俗不斷演變。在歷史上,不僅不同朝代的服飾有明顯差異,而且同一朝代不同時期的服飾也有明顯變化。中國文化雖然豐富多彩,但各種特色文化的主要因素和特點仍然是高度一致的。由于新思想的引入和辛亥革命后封建桎梏的打破,中國人的服飾審美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開放。中國的外衣(毛衣)和旗袍盛行。旗袍不僅借鑒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也借鑒了西方的風格,如泡泡袖。簡而言之,中國服裝在這一時期吸收了西方的剪裁和設計理念。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服飾主要吸收了蘇聯列寧裝的風格,主流服裝以藍色或灰色為主,簡單實用。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服裝受政治影響較大。改革開放解開了中國服飾發展的新篇章,服裝變得更加多樣化。現在,大多數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穿著現代服裝,與西方同行沒有太大的區別。傳統服裝只在某些節日、儀式或宗教場合才穿。
被稱為“服飾之國”的中國,其服飾文化的發展歷史悠久。不同時期的服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軍事、民俗等情況。中國作為傳統的東方國家,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非常重視禮儀。因此中國人也格外重視服飾。我們往往認為穿著體面的衣服是對他人以及自己尊重的一種體現。同樣,西方人對服裝的穿著也很講究,他們在不同的場合,如婚禮、聚會、節日、商務、辦公和娛樂場所等,會穿上不同的衣服。
中國有句俗語:“人靠衣裝。”這可能有些夸張的成分,但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服裝對于個體的重要性。在開口表達之前,一個人的服裝是傳遞信息的重要媒介。事實上,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人們對一次交流的記憶有大約90%與非語言的交流有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的整體外觀和舉止。當人們第一次見面時,在往往會根據服裝對對方做出判斷。一個人的著裝傳達了關于個性、教育、背景、財務狀況和信譽等非語言線索。由此可見,服裝無論是對于個體本身亦或是整個中華民族都十分重要。
民族服飾的美是一個無形的概念,而服飾設計的基礎是民族文化。具有文化內涵的好設計能使服裝的形象得到升華。中國文化是服飾設計的藝術源泉。中國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當設計師考慮到中國文化因素時,服飾形象就會被賦予相應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有五千年多年的歷史,擁有五十六個民族,正是這博大精深的文化使得我們的民族服飾多彩紛呈。從中國民族服飾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典型的中國風格和古典氣質。服裝的顏色、樣式和圖案包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同時通過不同的搭配展現不同的形象,給人給人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首先,就服裝的顏色而言,中國民族服飾在每個時期都有相應的顏色特點。以純色對比為主是中國傳統民族服飾服的一大主要特點。中國傳統民族服飾不但喜歡使用純色,而且還喜歡將對比或互補的純色配合使用,從而形成強烈明快的色彩效果。如在民間藝人中流傳的配色口訣:紅靠黃,亮晃晃;紅間綠,花簇簇;粉籠黃,勝增光。隨著社會發展于科技的進步,顏色種類越來越豐富。明清及近代以來的中國民族服飾的顏色則主要是從對比中尋求美,是一種陽剛之美,一種東方的大氣之美。
其次,就樣式而言,中國民族服飾特有的樣式不盡其數,如旗袍、漢服、中山裝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最能表現女性美的典型的中國民族服裝,享譽世界。漢服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最早可追溯至四千多年前,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審美品格、思想文化的服飾,如今漢服正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追捧,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成為新的潮流。早些時候,中山裝被看作是身份的象征,男性都以能穿上中山裝為榮,曾一度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準服飾。時至今日,中山裝依然是我國領導人在正式場合上的首選服飾。
最后,就圖案而言,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的圖案在服飾中有不同的含義。祥云、鳳紋、龍紋、梅蘭竹菊、喜鵲等圖案是中國民族服飾常見的圖案。龍鳳呈祥,祥云也代表希望吉祥如意。梅蘭竹菊是花中四君子,梅花是高潔之士,一身傲骨不畏嚴寒與冰霜,代表著堅韌不屈的精神;蘭花是世上賢達,身處幽谷也能綻放怡然清香,代表著豁達賢明的精神;竹子是謙謙君子,清秀自然的瀟灑品性,代表著謙虛大氣的君子精神;菊花是世外隱士,凌霜綻放象征著孤清君子。喜鵲,在中國代表吉祥,是服裝尤其是一些節日服裝的流行圖案。這些常見的中國圖案不僅因其所帶有的美好韻意被國人喜愛,也因其姿態美麗而被人欣賞,中國民族服飾將中國風元素運用到時裝上,讓全世界的人們對東方文化的浪漫展開無盡的想象。
一件深藍色的印花女士雙排扣大衣,剪裁修長,富有立體感,體現了古典的元素。一身深色看似缺少色彩,但淡雅柔和的藍色紗巾增添了活力,整體深色系符合國際著裝標準和規范。深藍色和印花的結合得恰到好處,既不過分喧鬧,也不沉悶,充分體現了民族特色。既引人奪目又顯示出素雅的特點,展現了東方女性的優雅和端莊。同時,衣服的領口和鑲邊都是按中國元素設計的,整個服裝顏色樸素不張揚,體現了中國民族服飾的典雅與大氣。
中國民族服飾的國際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國民族服飾的積極探索,不僅體現了明顯的中國風格,而且實現了中西元素的融合。如,一件傳統的白色旗袍帶有獨特的刺繡圖案,借鑒了西方緊身衣的特點,修飾了人體曲線,同時搭配寬松的刺繡披肩,這種簡約休閑的風格體現了中西元素的融合,更受到人們的喜愛。中國品牌“太平鳥”用“中國女排”的中國元素與國際流行元素,如箭頭、線條等相融合,在體現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對競技體育精神進行別樣的時尚詮釋。太平鳥探索“中國設計”反映出許許多多中國品牌對話國際、走向國際的勇氣和決心。中國李寧將其品牌名稱“中國李寧”四個漢字,做成醒目的紋樣,繡在服裝正面,在加入書法、水墨畫等中國元素的同時充分借鑒了西方的服飾特點,給原本普通的運動衫注入了新的靈魂。這些例子體現了服飾設計者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也有對其他西方國家服飾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對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體現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崇高特征和道德,有助于建立、鞏固和發展世界各地的友誼。
另一方面,近年來,其他國家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在其服裝的設計中融入中國元素。如巴黎時裝周上,絕美的漸變禮裙,靈感是來自于傲然立于池畔的西施。裙擺的設計,將東方氣韻與現代元素,很好地平衡在一起,有一種中國特有的端莊之美。迪奧時裝秀中將“十二生肖”、燈籠穗、中國紅等傳統中國元素融入男裝設計中,同時在西裝上加了腰帶,詮釋了一種東方風格服飾的變體;品牌黛絲薇爾(David Sylvia)從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妝容、服飾以及著名京劇曲目中的人物中提取元素,以京劇服飾的原型、色彩為基調,結合了東西方服飾特點。
從古至今,服飾不僅是個體文化修養和審美情操的體現,更是社會文化體現。中西融合、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服飾風格在國內外贏得廣泛贊譽,極大弘揚了中國文化,增強民族自信,也進一步促進中國民族服飾的國際化發展。
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民族服飾應包含中國元素、中國特色,能夠充分展示了我國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這既有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將“中國風”“中國制造”推向國際舞臺,也有利于彰顯中國文化軟實力和中國力量,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一個國家需要強大的力量,這就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能夠推動國家不斷向前發展。通過將中國民族服飾的古典元素與時尚元素相結合,既有利于樹立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民族文化、民族服飾走向世界,更自信地站在世界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