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興華
(中海石油伊拉克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
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源于20世紀60年代,它是聯系環境和經濟的紐帶。在環境經濟學中,為了衡量環境影響,將環境價值定義為貨幣運動影響的環境價值流,以環境價值體現環境影響[1]。
我國目前積極提倡綠色環保的理念,制定了“碳中和碳達峰”戰略,而中資企業在“一帶一路”中涉及“碳排放”的項目,如境外油氣田開發項目更是傳遞中國綠色理念的重要途徑,環境影響評估又是環境保護中極其重要的環節。由于發展水平不均衡,在境外油氣田開發項目中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往往會面臨政策執行度、法律風險等問題,因此如何在境外油氣田開發項目中采用適宜方法順利開展環境影響評估是很多中資企業面臨的重要挑戰,也是體現中資企業強大執行力和環保理念的重要形式。
境外油氣田開發項目需要結合當地的法律以及實際情況開展環境影響評估,大致分為篩查、范圍界定、影響評價、報送審核、管理監測5個階段。
篩查是指將項目進行分類,并按照完整流程進行環評工作。項目所屬類別取決于項目類型、位置、敏感性和規模,以及潛在環境影響的性質和程度等一系列因素。
范圍界定是識別環評中需要陳述的問題(包括潛在的不利的重大影響)的過程。范圍界定方法取決于項目情況、同一地點的歷史項目、環境影響評估團隊的經驗、項目的性質等因素。
影響評估是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的核心。預計采用的評估方法應記錄在范圍界定報告中,環境影響評估的目的在于預測以下內容:①符合性:項目建設和生產作業是否符合相關的標準;②重要性:對環境或社會敏感受體(如生態系統價值或文化遺產)產生影響的意義;③風險:與計劃外事件(如溢油和計劃外排放)造成影響的概率和后果相關的程度。
所有報告及相關文檔及來往信函大致流程為“當地石油公司—石油部—環境部”,在環境部審核通過后,批復會以正式證書的形式下發,同時陳述符合性與方案執行等通用意見。
油氣田開發項目需要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進行環境監控。監測參數應與環境評估流程中收集的基礎數據保持一致,并根據需要調整其他參數。
自2008年1月開始,伊拉克對其境內的多個油氣田進行開發許可公開招標,包括魯邁拉油田、哈法亞油田、祖拜爾油田、西庫爾納油田、米桑油田等,并且政府持續投資大量財力用于石油勘探、開發、煉制等領域,進一步通過石油支柱產業帶動社會發展。
中資企業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積極提升境外市場競爭力,通過自身強大的實力和積極的合作意愿,中標簽署了伊拉克多個勘探工程、鉆修井工程、地面建設工程和煉制煉化等項目。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伊拉克屬高風險國家,所以中資企業在項目履約期間,在前期應做好社會安全風險評估,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應嚴格執行風險管控措施。尤其是在開發境外油氣田項目的過程中,作為系統工程的石油石化工程往往離不開環境保護工作,其環境評估批復工作是項目實施的前提,給諸多項目帶來巨大挑戰[2]。
伊拉克現行生效環保法律架構基本完整,但存在法律版本老舊、未進行及時更新的情況,因此有新老條文沖突、相互匹配性差、適應性差、較多管理空白等突出缺點,環境立法與環保技術革新及經濟發展相比明顯落伍。例如,伊拉克2009年第27號法律《環境保護和改善法》第十款提出了環境評估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尚無具體法律法規進一步規定和要求環境評估的具體工作。
除了法律法規,石油合同中的環保條款更具有針對性。以當前技術服務合同(TSC)模式石油合同為例,其環境評估方面大致提及了工作范圍、時限、批復、費用、補償等實際操作層面的內容。石油合同中多處要求合作方采用國際優良實踐,從寬泛和模糊的角度對環保工作的參考標準進行了拔高,給實際的環保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3]。
在伊拉克開展油氣田項目環評工作需要對過程進行優化,優化內容如下:
(1)篩查方面。以伊拉克環境部令2011年第3號《關于項目立項和安全實施監管的管理規定》(以下簡稱“環境部令2011年第3號”)要求中所列的項目作為名錄初步判別相關石油作業。根據該令第2條,項目按潛在環境影響分為A、B、C三類。篩查為A類、B類的項目需要按照完整流程進行環評工作,篩查為C類和名錄未列項目僅需要執行簡版環評并附加廢棄物方案。以下僅陳述A類、B類項目適用的環評流程。
(2)范圍界定。采用兩種方法并行的方式:第一,范圍檢查表。提供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識別項目潛在的重大不利影響。該清單可能不能涵蓋較復雜的問題,包括不同環境和社會方面或同一地區其他項目之間的相互作用。第二,環境影響識別研討會。成員由項目設計人員和環評關鍵人員組成。研討會由一名經驗豐富的環境專家主持,通過預先準備的項目作業和環境方面的清單研討分析和確定可能產生重大不利環境影響的內容。
(3)影響評估。現狀調查所需的數據可以參考歷史數據和專家意見。對于A類、B類項目,現狀調查數據收集方法應記錄在范圍界定報告中,并在范圍界定研討會上達成一致?,F狀數據應包括常規內容,除關注氣象、背景空氣質量數據、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質、背景噪聲水平、生態、社會經濟、文物遺跡等,還需要格外關注所在地區輻射和地雷及未爆物的情況。如果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程序發現了相關不利影響,為將這些影響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應陳述相關應對措施。在制定應對措施時,應適當參考良好實踐、歷史經驗或同地區其他項目經驗。
(4)報送和審核。所有報告及相關文檔及來往信函均需要發送至當地國家石油公司,由當地國家石油公司上報至石油部,由石油部轉發至環境部。報告用英語和阿拉伯語雙語編寫,包括6份紙質文件和1份電子版報告。環境部應在60天內完成報告審核,并在此期間確定審核會的時間。審核會雖然會做出相關的決定,但不排除會議延期或者在會議上提出需要更多材料或信息,導致審核決議推遲。
(5)管理和監測。監測要求及其頻率將取決于影響評估的結果和項目特征,并盡可能包括空氣、噪聲、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或生物多樣性監測[4]。
環評開展流程如圖1所示。
通過在伊拉克境內開展油氣田開發項目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從整體流程上進行全盤考慮可知,與之相對應的環評工作與國內相比具有較大差異,而結合國內以及行業相似的環評工作開展經驗可以看出,政策執行度和流程化管理是目前環評工作在境外油氣田開發項目中的主要風險。
在伊拉克油氣田開發項目的環評工作開展過程中,從多方面展開優化,主要包括簡版環評流程、應對批復遲滯,以及在應對法律風險、采用環保參考標準方面進行技術層面的環評流程優化,取得了很好的實踐效果。
2.3.1 簡版環評流程的適用
從環評流程篩查階段來看,需要重點體現分類處理、抓大放小的特點。以本文項目為例,在境外開展環評工作的過程中,可以針對規范中未列出的項目執行簡化環境評估的程序。簡版流程的適用為企業節約了時間精力,避免了走彎路。該方式需要結合所屬地的國家背景進行評估,通過精簡流程化的政策,用合適的方式簡化報批流程,體現一定程度的靈活管理策略。同時,中資企業在實際操作中靈活套用簡版流程會給實際工作帶來積極的效應。
2.3.2 批復遲滯的應對
在國家、區域及合作方環保法律、政策、制度有一定缺失的情況下,中資企業項目的環評報告不批復或批復嚴重遲滯會對石油合同的順利執行帶來嚴重的制約和影響。受國家區域限制、文件傳遞效率較低、信息溝通不暢等諸多因素影響,中資企業在境外油氣田開發項目中開展環評工作時往往會遇到批復不準時的情況。面對這種困境,首先,應嚴格執行石油合同,使用環保管理風險金的方法對可能發生的由環保相關法律風險帶來的后果進行預測處理;其次,應以持續積極的溝通態度,及時獲取對報告的批復進度和要求,良好地應對由政策變動帶來的后續效應;最后,應充分發揮合作國家石油公司在推進批復中的作用。
2.3.3 環保參考標準的選取
中資企業在境外開展環評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會面臨標準不一的困境,包括ISO、IOGP、OSHA等國際標準以及某些國家的自有標準,極易導致明顯的條款沖突問題。在實踐過程中,更是存在由于缺少指導標準盲目就高采用國際標準或者第三國標準的問題,給中資企業帶來嚴峻的挑戰,還會產生由政策解讀不同而導致的較大風險。
在環評工作中需要引用大量的法律條文和標準規范。面對標準不一致或無標準可用的情況,中資企業可以從當地環評管理工作的側重點出發,結合當地特點,積極建立與所屬國境內環保行業協會的聯系,以一致的環保管理策略和實踐方法應對不同的風險,在后續開發中形成較為成熟的企業標準或制度推廣使用。
當前,在境外進行油氣田開發項目挑戰和機遇并存,需要努力傳遞“綠色中國,綠色能源”的發展理念,傳達中國“碳峰值碳中和”的目標,積極推進環評項目,堅持以法律為準繩,積極溝通、把握機遇、合作雙贏,在實現環評批復的同時努力提高環保管理的水平。中資企業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政策特點,積極探索清晰、簡約的環評流程。本文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對環評流程進行梳理,對相關經驗進行總結,并提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和改進方式。從實踐效果來看,清晰的環評流程能有效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