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丹丹
美術是幼兒與世界對話的重要方式之一,能讓幼兒暢快地表達自己的心聲。教師要改變當前幼兒美術教學中成人化、臨摹化、孤立化的現狀,豐富教學手段,喚醒幼兒的創作潛能,發展幼兒對美的感受力,豐富幼兒對美的想象力,提升幼兒創造美的能力。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將對幼兒繪畫技能的訓練轉變為對幼兒自主創造能力的培養,通過創意化的美術教學激活幼兒的潛能,讓幼兒大膽創作、積極嘗試,以畫筆繪出自己的童真童趣。
教師要順應幼兒的天性,將教學內容與幼兒的思維、情感和想象結合起來,讓美術教學彰顯活力。在美術教學時,教師要立足幼兒的經驗,選擇創意化的教學內容,讓幼兒的創作內容變得更加豐富。
美術活動如果離開主題的支撐,只追求孤立的形象,就會失去活力之源。因此,在美術教學時,教師要以主題為依托,開展系列活動,調動幼兒的情感,讓幼兒創造出富有個性的作品。例如,在“我愛美麗的秋天”主題活動中,教師圍繞主題開展撿拾樹葉、觀察落葉顏色、給樹葉拍照等活動。在撿拾樹葉活動中,教師讓幼兒撿拾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樹葉,并將它們帶到教室里。在觀察顏色活動中,教師讓幼兒拿出手中的樹葉,并說說自己的樹葉是什么顏色。在給樹葉拍照的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式給樹葉拍照,并讓幼兒選用不同的顏色為樹葉涂色。在活動中,教師還引導幼兒用樹葉做書簽和手工畫。在此次主題活動中,教師圍繞“我愛美麗的秋天”這一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相關活動,引導幼兒了解秋天的樹葉、感知秋天樹葉的美,讓幼兒對樹葉有了更加立體的認識。
藝術只有扎根生活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幼兒由于身心發展水平的制約,很難理解抽象的內容,更多是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感知。因此,教師要選擇幼兒熟知的內容,以喚醒幼兒的聯想本能,引發幼兒的創作動機,讓幼兒在創意美術中展示童真。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生活的觀察會越來越細致,對生活的體驗會越來越豐富,有趣的事、逛街的經歷、游戲活動等都可以成為幼兒美術創作的內容。自然之美無處不在,綻放的花朵、流動的小溪等都會給幼兒帶來無盡的遐想,觸動幼兒的心靈。因此,教師要帶領幼兒體驗生活、走進自然,去了解生活中的人、事,感受自然界的陽光雨露、花草樹木,并引導將幼兒內心真切的感受表達出來。當幼兒有了真切的體驗,就會萌發創作的欲望,進而形成感于心、思以形、賦予心的藝術情感。
在美術教學時,教師要帶領幼兒欣賞名家名作,讓幼兒接觸凡·高、達·芬奇、莫奈、畢加索等藝術大師的畫作,了解印象派、點彩派、現實主義的風格,感受其獨到的視角、豐富的意蘊,以豐富幼兒的想象,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教師要圍繞教學主題選擇相應的畫作,讓幼兒在欣賞作品后開始自主創作。教師要立足于幼兒的視角,選擇色彩豐富、幼兒感興趣的作品進行欣賞,以讓幼兒受到藝術的熏陶。例如,在美術欣賞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入作品《星月夜》,讓幼兒感受色彩的深淺與明暗,以調動幼兒的創作欲望,提升幼兒感知色彩之美的能力。
世界是多彩多姿的。磚頭瓦片、蔬菜水果、秸稈樹葉和廢舊的鞋帽衣物等在幼兒的眼中都是富有生命的、有價值的創作材料。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術材料,以豐富幼兒美術創作的素材。
教師在對幼兒進行美術教學時,不能拘泥于紙張、畫筆、顏料等常用的繪畫工具。樹葉、花瓣、種子、石子、瓶瓶罐罐、報紙等隨處可見,教師要為這些形式多樣的材料賦予藝術生命,要因材而用,引導幼兒開展多樣化的藝術創作。例如,紙張是常見的美術創作材料,教師可以用酒瓶、瓷盤、瓦片、紙盒等材料替代傳統的紙張,這些“紙張”具有特殊的紋理,能調動幼兒創作的興趣,增強幼兒的審美體驗。畫筆也可以用其他材料替代,教師可以使生活中的蔬菜水果、積木、玩具、抹布等成為“畫筆”,引導幼兒利用這些材料完成美術創作。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橫切的卷心菜拓印牡丹,用玉米芯在紙上滾動形成斑駁的紋理,用積木拓印完成小汽車的輪廓等。這些看似平常的材料,能充分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達到紙張、畫筆等常規美術材料難以達到的功效。
在創意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喚醒幼兒的創造潛能,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為幼兒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大膽創作,讓他們在創作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師要以富有趣味的情境、巧妙的啟發、慧心的點撥,引領幼兒進入創意佳境,讓幼兒的自主創作能力得到提升。
情境能增強幼兒的審美體驗,調動幼兒的創作熱情,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幼兒難以理解抽象的美術概念,因此,教師要借助生活情境,讓美術概念轉化為幼兒的生活經驗。例如,黑白相間的涂色可以借助“小斑馬穿新衣”的情境,暈染技法可以借助“大風來了”的情境。教師讓情境與創作的技法巧妙相連,才能吸引幼兒沉浸其中,享受創作所帶來的樂趣。教師要讓游戲與繪畫相結合,以游戲的形式設計內容,以游戲化語言組織教學,這能讓美術創作變得更加有趣。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習主題相關的游戲內容,讓學習活動變成有趣的游戲,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游戲化的語言和動作創設情境、推動美術活動的進行,讓幼兒在情境中獲得頓悟,使美術創作活動變得更加有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故事情境為幼兒提供創作的素材,將有趣的故事與創意美術相結合,滿足幼兒的幻想需求,讓幼兒在欣賞、感知故事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體驗、創作富有童趣的作品。
教師要立足幼兒的視角,以幼兒能夠理解的方式對其傳授美術創作技能。教師的語言講解要富有童趣,化繁瑣為簡,變抽象為直觀。示范的目的不是讓幼兒一味照搬教師的想法。教師在幼兒遇到學習障礙時,可以為幼兒示范各種繪畫工具的使用方法,教會幼兒作畫涂色后,讓幼兒自行運用繪畫工具和技法進行美術創作。示范不是教師的專利,很多時候讓幼兒來完成示范工作是一項更好的選擇。在美術創作時,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以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
教師要營造寬松、自主的創作氛圍,以平等的姿態與幼兒進行交流,尊重幼兒的想法,讓幼兒充分展示自己、釋放個性。教師要通過觀察和傾聽,了解幼兒的需求,在幼兒遇到困難時,適時提供指導。
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創作活動,以兒童的視角去賞析幼兒的作品,對幼兒富有創意的想法予以積極的回應和激勵性的評價,讓幼兒收獲成功的體驗。教師要以形象生動、富有童趣的語言對幼兒進行指導,讓幼兒將隨手涂鴉變為有目的的美術創作。
幼兒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物體,會獲得不同的形象感受,這使幼兒的想象空間變得更加寬廣。幼兒在進行美術創作時,教師要引導幼兒從多角度去觀察、體會,感受創作對象多變的形象。陶泥、橡皮泥等這類可以進行重組創造的美術材料,可以豐富幼兒的想象,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例如,在“陶泥暢想”活動中,教師可以先讓幼兒運用揉捏、搓團、切割等方法隨意進行玩耍,然后引導幼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手中的陶泥,并輪流說說自己手中的陶泥像什么人物或小動物。其次,教師可以為幼兒示范如何為人物或小動物添加五官,并引導幼兒用手中不規則的陶泥進行創作,表現富有特點的人物或動物。這能拓展幼兒的想象空間,讓幼兒創作出個性化的作品。幼兒不僅可以用自己的創作來表現有形的物體,還可以運用自己的創造去展現無形的、抽象的內容。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會獲得一定的發展,能夠對無形的抽象內容形成自己的理解,并用美術創作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氧氣看不見、摸不著,教師可以與幼兒交流氧氣知識,讓幼兒說說自己心中氧氣精靈是什么樣子的,啟發幼兒從臉型、嘴巴、眼睛、頭發、衣著等角度展開想象,并讓幼兒用水粉、棉簽、紙袋等進行美術創作,向大家展示自己心目中的氧氣精靈。
綜上所述,美術能滋養幼兒的心靈,幫助幼兒表達他們心中對美的想象。因此,教師要借助創意美術教學活動打破傳統美術對幼兒創造性思維的束縛,豐富創作材料、表現形式,讓幼兒以自己的方式去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