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巖
(北京建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北京 100044)
地方普通高校繼續教育主要包括成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大板塊。其中成人學歷教育主要有高中起點專科和本科(即“高起專”“高起本”)、專科起點的本科(即“專升本”),培養對象為符合條件的應屆畢業生與在職人員。非學歷教育是指以集中提升學員專業能力為目標的各級各類短期培訓。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相比,培養對象更廣泛,課程內容更靈活,整體更市場化運行。在1990—2000年間,地方普通高校成人學歷教育大力發展,滿足了社會大量在職人士學歷提升的需求;2000年至今,成人學歷教育發展減緩,非學歷教育崛起,發展迅猛,為社會各行人士提供了廣闊的繼續教育及終身學習的平臺。
地方普通高校開展繼續教育的價值和意義重大。第一,其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組成[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加快發展繼續教育”部分明確指出“成人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強化高校繼續教育與社會培訓服務功能。第二,其是服務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發展的平臺。地方普通高校繼續教育能夠依托本校專業、師資、區位等方面的特色和優勢,立足本行業和地方,找準對接口徑,滿足人才培養及發展需要。第三,整合高校資源配置與緩解經費供給不足。地方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的非學歷教育板塊,因具有更明確的指向性,更能夠緊扣行業和地方發展的脈搏,成為整合和優化校內外各種資源的良好平臺。部分地方普通高校長期存在經費不足問題,擴大非學歷教育規模,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教育投資供給不足的矛盾[2]。本研究基于地方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兩大板塊,梳理普遍現存問題,提出發展思路對策。
在當今高校整體愈加重視碩博高端人才培養、不斷追求成為研究型大學的宏觀趨勢下,地方高校的繼續教育職能相對弱化。在高校的發展規劃、專項規劃中,繼續教育常處于缺位狀態[3],甚至長久以來校級高層將繼續教育的發展默認為“存在即可”。地方高校開展成人學歷與非學歷繼續教育的主體二級單位一般以繼續教育學院(以下簡稱“繼教院”)為主,兼有其他二級學院。繼教院在學校的院系格局中也常處于較邊緣的弱勢地位,發展相對緩慢滯后。這是由內外兩方面原因造成:其一,外部社會環境因素,近年,我國整體教育層次提升,人們對成人專科、本科學歷的需求大幅減少,成人教育招生人數明顯下降,導致地方高校繼教院學歷教育生源不足,辦學規模縮小。企業大學的興起,市場競爭加劇,部分地方高校非學歷培訓發展困難;另一方面,內部本體性質因素,相對其他二級學院,繼教院并非高校教學科研主戰場,從學校獲得資源有限,體現在教學資源分配、任課教師聘請、辦學經費劃撥等方面;其次,繼教院自身由于處于體制內,獎勵機制大多不足,缺乏拓展非學歷培訓市場的能動性。
教學形式上,不少地方高校繼續教育一直以來還很傳統,仍以線下面授為主,形式較單一。線下授課師生互動性強,質量高,但總體時間成本高,效率低,完成大量線下面授課程對都市上班族而言頗具挑戰。近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絕大多數地方高校將繼續教育的學歷教育部分移至線上進行,然而滋生的問題也很突出,比如教學質量更難保障、視頻考試更難監管等。目前的線上教學形式還不成熟,有很多關鍵教學管理細節仍需完善。教學內容上,高校繼續教育學歷教育課程設置相對偏重理論教學,所學內容與學員的工作實踐有一定脫節;非學歷培訓由于多數是短期、定制化開班,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教學效率上,繼教院學歷教育依然以小班授課為主,包括通識課、專業基礎課,這樣也一定程度造成教學效率較低,教學成本偏高。總之,無論學歷還是非學歷教育,整體教學模式還是比較僵化局限,缺乏創新設計、多元融合,更少有“品牌化”,難以充分滿足或主動調動社會和市場的需求。
師資方面,高校繼教院之間情況差異較大。多數高校的繼教院極少甚至沒有正式教師編制,一種情況是通過校方協調,其他二級學院派專業教師到繼教院授課,所代課程計入教學工作量,如此繼教院師資能夠得到較好保障。但多數情況是繼教院無法獲得校級層面政策的有力支持,轉而只能通過支付有限課時酬金的形式短期外聘教師,一般一學年或一學期一聘,這樣一來,師資隊伍不穩定,加大了教學質量下滑的風險。還有一部分高校繼教院前身是職業技術學院等大專或高職院校,由于歷史原因與大學合并,成為其二級學院,這類繼教院有相對穩定的自有師資,但不可回避的是,由于高校普遍會將編制傾斜分配到其他普通二級學院,繼教院一般不再補充空缺的教師編制,而多數繼教院沒有足夠的財力進行教師長聘,在不久的將來面臨“后繼無人”“空心化”局面時,又只能通過短聘教師解決問題,師資不穩定又似乎成為必然趨勢。
繼續教育學院是高校的下屬單位,在高校身份多樣、定位模糊:作為二級學院、教輔部門、行政機關的情況均有。學院管理上,僅一部分綜合性大學的繼續教育學院有較大的獨立性,自收自支、管理靈活,或至少在非學歷教育板塊能夠進行較為規范的市場化管理和運作。多數地方行業性高校繼續教育學院自主權有限,管理人員機關化工作模式居多,由此很大程度限制了非學歷培訓的對外拓展,削弱了自主能動性。培訓運營上,一部分一貫以學歷教育為主的地方普通高校繼教院,非學歷培訓崗位設置少,一般是如有培訓項目到院,則將學歷教育部門人員臨時調派到非學歷部門“幫忙式”工作。由此節約了人員配置,然而這種粗放式運轉使得管理和服務水平均難以提高,細研培訓市場開拓、培訓方案優化、培訓品牌建樹也僅為紙上談兵[4]。
地方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現存上述包括地位邊緣的整體狀況、單一局限的教育模式、穩定性差的教師資源、集中粗放的管理方式四方面的問題。針對于此,以下將分別從整體、課程、師資、管理、目標方面提出發展的思路對策。
繼續教育處于高校教育邊緣化、弱勢地位的狀況,如果寄希望于繼教院中層的努力推進或學校高層規劃的調整,則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都是很難扭轉的。只有認清現實,立足現狀,夾縫尋機,不懈推進,才能取得突破。這個突破口現階段比較現實的是在繼續教育非學歷板塊。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多維拓展培訓教育成為多數地方高校繼教院辦學的切實可行的重要措施。首先,精準定位。比如行業性高校繼續教育,要穩立行業,牢牢把握和挖掘所屬行業的機遇,發揮行業高校的專業優勢,滿足行業企業及相關系統單位專業技術及管理人員持續學習教育的需求。地方性高校繼續教育要扎根地方,敏銳感知和抓住屬地契機,在地優勢與專業優勢結合,滿足地方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及社會人才培訓需求。其次,勇于拓展。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立足本行業或地方的同時,不應拘泥于此,而是要有開疆拓土的眼界和干勁,守正創新,持續多維多向擴展非學歷教育。再次,兼容共續。現今高校非學歷繼續教育要走“高端化、品牌化”路線的呼聲不絕于耳,然而在現實發展和轉型的曲折過程中,多數非行業或地方龍頭的普通高校,現階段非但不能放棄、甚至更要深耕市場,一方面滿足社會各行各業廣大一線人員在高校中獲得學習提升的需求,切實踐行高校教育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基本宗旨;另一方面這也是基于清醒認知自身高校在行業或地方地位之后的理性舉措。
地方普通高校繼續教育課程要靈活化、精品化、定制化,多元融合,創新模式。第一,教學方式靈活化。根據學員需求和培訓特點,線上與線下、大班與小班、理論與實訓、講授與互動能夠有機結合、有效互補、有序切換。第二,課程內容精品化。對于學歷教育,每一個專業應至少建設一門精品課程,打造“亮點”,增加學生的“收獲感”。對于非學歷培訓,一部分受眾面廣、需求度高的課程,更要避免同質化,要精心打造、耐心打磨,成為精品和特色,提升培訓市場競爭力。第三,課程體系定制化。地方普通高校的課程一般都相對標準化,包括標準的課程內容和體系。要特別警惕高效的課程標準化可能帶來的粗放化和平庸化風險,也要特別注意應根據對象學員的差異,對課程進行適當的調整更新,加入更加貼合的量身定制化課程與教學方式。
地方高校繼續教育師資參差、穩定性差、空心趨勢加劇的狀況很難在短時間改變。保證學歷教育師資,要有以下兩點意識和辦法:第一,大局意識,培訓與學歷師資互滲。多數高校繼教院學歷教育和培訓辦班師資是完全“兩條線”,培訓辦班由于市場化運作,有足夠資金聘請教授、專家授課;而學歷教育由于經費有限和政策支撐不足,師資不僅平庸化明顯,甚至面臨“無師代課”的窘境。此時,繼教院負責人應具長遠眼光及大局意識,設立調適機制,讓非學歷培訓適當補助,甚至帶動學歷教育師資,在保證健康發展的同時縮小差距。地方普通高校繼教院的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是手足關系,應同時推進,不到萬不得已,切勿“斷手或斷足”。第二,平穩意識,校內與校外師資互補。地方高校學歷教育師資情況差異大,一般秉持平衡穩定原則,本院本校在職在編教師優先安排,校外師資補充;外聘教師中,于本院教齡長、教學評價高的優先安排;同等工作量的情況下,包括本院與外聘,不同職稱教師之間的薪酬不應差距過大,保障學歷教育的平穩發展。
地方普通高校繼續教育要“做大做強”,就要在內部依法依規管理運行的基礎上,保持搞活機制的決心和魄力。一方面,高校繼續教育在辦學招生、財務收支、資產管理、人員聘用等都要遵循有關法律及規定,切勿突破“紅線”;另一方面,也要適當作為,特別是非學歷教育板塊,要與市場運營結合,創新設計制度。比如高校可設計與市場相適應的人事和酬勞制度,外聘職業項目經理人,高效挖掘開拓市場,實現滾雪球式發展。
第一,立足行業地方,明確辦學目標。地方普通高校繼教院的發展應在服務國家戰略的總體思想下,立足本地方和本行業,著力服務好地方政府和產業,增加校地、校企合作,提升高校地方和行業影響力。第二,更新辦學模式,開發品牌產品。地方普通高校繼續教育要整合校內外資源,深挖需求,打造繼續教育高端平臺,開發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專業優勢的繼續教育產品[5]。北京建筑大學繼續教育立足建筑行業,針對行業需求,開展建筑行業各類注冊師繼續教育,執業資格考前培訓;立足北京地方,發揮專業和首都區位優勢,承擔“北京市人民政府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口幫扶項目”,為內蒙古自治區住建廳系統干部舉辦裝配式建筑與建筑節能、勘察設計技術進步與質量管理和城市規劃與設計等高級培訓班;積極與建筑企業對接,為北京建工集團委托培養60 名土木工程(裝配式建筑專業方向)專升本專業學生。北方工業大學繼續教育依托工信行業,開展系列工業和信息化部職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培訓項目,如有關電路制造技術培訓,積極與工信企業對接,與大唐移動通信公司聯合建設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開展技術應用于實踐雙師型教師培訓;立足北京市地方,依托北京市加強社會心理服務的相關政策,開展社會心理指導師培訓項目。北京科技大學繼續教育立足冶金行業,積極與首鋼、攀鋼、鞍鋼、陜鋼等全國各鋼鐵企業對接,廣泛開展有關冶金技術的各類高級研修班和企業培訓班,堅持打造冶金行業繼續教育品牌;其為技術骨干“送教上門”“把培訓班建到生產線上”的靈活模式,受到好評。北京交通大學是交通運輸行業高校的龍頭,其繼續教育重點提供行業發展培訓服務,項目涉及鐵路專業技術、電力專業技術、交通運輸專業培訓等,培訓數量每年近萬人次;2017—2019年間,曾聯合商務部,為尼泊爾、老撾、古巴等國舉辦有關建設規劃、鐵路技術的國際培訓班。總之,地方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發展在總體目標上,開拓進取的同時,更要注重內涵發展,著力打造品牌。這就要求高校深挖自身優勢特色,多角度實現品牌定位。
基于學歷與非學歷兩大板塊的地方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困境與機遇并存,只有厘清問題,才能對癥施治。兩大板塊于外部整合資源,發展趨勢此消彼長;于內部或良性互動,或互不干涉;于高層應目標一致,共促繼續教育大局穩步發展;于底層應雙管齊下,各盡其能服務不同需求。現階段兩大板塊總體應相互平衡,協同發展,由此為國家學習型社會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