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聰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抗美援朝中“黨中央統攬全局,實施有力的戰爭動員和正確的戰爭指導”①,因此“全國各族人民舉國同心支撐起這場事關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偉大抗爭”②,由此可見黨的領導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黨在抗美援朝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在戰爭年代作出了偉大的歷史貢獻。
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黨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國際背景下的現實需要,而且也是國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一)國際背景。二戰后,世界被劃分為兩極格局,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抱有敵視的態度,并采取了經濟封鎖、外交孤立和軍事包圍的政策,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1950 年6 月27 日,杜魯門通過公開演講宣稱中國如果實現對臺灣的統一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行合法與必要任務的美國部隊”③,隨即便派出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之后,美國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操縱聯合國通過了武裝干涉朝鮮戰爭的決議,并派遣軍用飛機入侵中國的領空,對中國東北邊境地區實施轟炸,不僅如此,美國還否認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甚至阻止別的國家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這些行徑嚴重威脅到了新中國的領土主權與國家安全。7 月6 日,周恩來在《致聯合國的聲明》中指出美國“武裝侵略、干涉朝鮮內政和破壞世界和平,在沒有中蘇兩國之下通過決議是非法的,違反聯合國憲章”④的,同時也強調了美國對臺灣海峽的封鎖“侵害中國的領土完整,是侵略行為”⑤。11 月,中國特派代表伍修權也在聯合國安理會上譴責美國將朝鮮內戰當成武裝侵略臺灣的理由與借口是站不住腳的。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中國無論從出兵援助朝鮮的角度考慮,還是從鞏固新生政權的角度出發,都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保障,因而圍繞抗美援朝進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成為了一種現實需要。
(二)國內背景。抗美援朝中,中國共產黨圍繞抗美援朝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國內經濟、政治、社會和思想環境綜合作用下的必然選擇。
其一,就經濟環境而言,經歷了連年的戰亂,新中國成立之后面臨著百廢待興的局面,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剛剛穩定的國內經濟秩序又再次受到影響,國內出現了物價上漲、囤積商品的現象。再加上國外對于戰略物資的封鎖,短時間內志愿軍物資緊缺,特別是棉服供應嚴重不足,而一些不法奸商也趁機牟取暴利,嚴重破壞了金融市場的穩定。出于籌集戰略物資和穩定國內金融環境的需要,圍繞抗美援朝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其二,就政治環境而言,對于是否出兵援助朝鮮的問題,在干部群眾中還存在著認識上的不一致,有些人對出國作戰還缺乏勝利的信心。因此,為了能夠在黨內外形成共識,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必要的。
其三,就社會環境而言,當時國內還有部分地區未獲得解放,仍然有國民黨遺留下來的大批殘余力量伺機進行破壞活動。特別是在美軍仁川登陸以后,這些反動勢力趁機通過發放反動傳單、繪制宣傳畫等方式散播“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蔣介石將要反攻大陸”等謠言,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惶,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秩序。
其四,就思想環境而言,民眾對于抗美援朝缺乏充分認識,主要表現有三種:一是“恐美”心理,即恐懼美國的軍事力量,特別是懼怕美國的原子彈,害怕抗美援朝會得罪美國而成為其進攻中國的借口;有的人則懷有“畏戰求安”的心態,這一方面是出于對和平的渴望,國內連年的戰亂讓民眾對戰爭本身充滿排斥,不希望來之不易的國內安定環境再次遭到破壞,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小農經濟意識的傳統心理。二是漠然無謂的旁觀者心態,這部分人認為朝鮮距離中國很遠,朝鮮戰爭與中國無關。三是“親美”和“崇美”心態,這部分人羨慕美國的科技實力,認為美國什么都是好的。也有人認為美國在歷史上曾幫助中國建學校、給災民發放過救濟糧,于是就理所應當地認為美國是“好人”。
在抗美援朝運動中,中國共產黨圍繞抗美援朝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孕育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一)抗美援朝思想政治工作內容豐富。1950 年6 月,在朝鮮內戰爆發后僅僅三天,黨和政府就圍繞朝鮮戰爭積極展開了思想政治工作,并在《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關于美國帝國主義公開干涉我國和朝鮮越南等國內政的宣傳指示》中明確指出:“各地必須抓緊時機,展開廣泛宣傳,響應周外長的聲明,以便對內教育我國人民,對外堅決打擊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⑥這一指示,實際上為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基調。此后,中國共產黨就圍繞抗美援朝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思想政治工作。
其一,圍繞抗美援朝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抗美援朝中,為了培育人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之情,進而爭取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最先在軍隊,繼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愛國主義教育。在軍隊中,為了讓官兵認識到自己為什么打仗,中國共產黨從軍人入伍開始,就通過政治指導員、教導員或者文化教員對廣大官兵進行教育。在集中學習的時候,教導員會鼓勵戰士們控訴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幫助志愿軍戰士認識到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并在戰士們心中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在班排討論的時候,指導員會帶領大家互相講述自己的思想轉變情況,利用作戰間隙、作戰修整時期,盡一切可能對官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宣傳黨的政策和方針。此外,中國共產黨還在抗美援朝時期掀起了全國范圍內的愛國主義教育。為了讓人們深刻理解“保家衛國”的含義,中國共產黨從“愛國”和“愛家”的角度出發,積極宣傳教育人們,讓人們意識到沒有國就沒有家,國與家是一致的,而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虎視眈眈,想要安心從事生產是不可能的;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證明,落后就要挨打,對帝國主義妥協是不會有好結果的。為了更好地保衛和平,保護祖國的安全,中國人民就必須要“保家衛國”。炮兵第一師第26 團5 連政治指導員麻扶搖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中寫道:“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這首歌經過口口相傳,更是激起人民群眾保家衛國的熱情。
其二,綜合時局形勢進行國際主義教育。為了讓人民群眾不僅關心本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而且還可以關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乃至全人類的解放事業,中國共產黨結合時局形勢進行了國際主義教育。1950 年10 月8 日,毛澤東發布《中央軍委關于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的命令》指出,中國人民志愿軍進入朝鮮后必須對朝鮮“表示友愛和尊重”⑦,因為“這是保證完成軍事任務的一個極重要的政治基礎”⑧,號召中國人民志愿軍要切實履行好國際主義義務。為了響應毛澤東的指示,廣大志愿軍指戰員制訂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尊重朝鮮政府,愛護朝鮮人民公約》,全軍指戰員行動起來要把朝鮮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10 月26 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全國進行時事宣傳的指示》,以消滅恐美心理,堅定勝利的信心,并使全國人民正確認識朝鮮局勢與中國的關系,教育人民認識到美國是全世界人民的敵人。文件強調,要重點宣傳“中朝唇齒相依,美國侵朝和侵華是分不開的”⑨,美國干涉朝鮮內戰,封鎖臺灣海峽,轟炸中國東北地區,這與日本侵略中國的順序是一致的,因此救鄰居就是救自己,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關于在全國進行時事宣傳的指示》實際上為黨進行國際主義教育指明了方向。抗美援朝戰爭打響之后,《人民日報》對朝鮮戰爭進行了大量報道,幫助人民群眾認識到中國和朝鮮之間唇亡齒寒的關系,特別是要幫助人民群眾認識到援助朝鮮是一種國際主義義務,從而樹立一種國際主義情懷。1952 年5 月19 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金日成關于國際主義的重要論述,金日成指出,“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是愛好自由的人民為和平而斗爭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強有力的武器”⑩,進一步宣傳了國際主義思想。
其三,結合立功運動進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將立功運動與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結合,弘揚了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并適時頒布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立功條例(草案)》和《中國人民志愿軍立功標準的意見》,制訂了評價功勞的方法,這一舉措極大地振奮了部隊的戰斗士氣。為了更好地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廣泛宣傳英雄人物事跡,不僅在軍隊內部舉行英雄事跡報告會,形成“學英雄、爭立功”的氛圍,還積極組織抗美援朝英雄代表團回國作巡回報告,在英雄的家鄉舉辦專門的慶功會,給英雄的家屬送去“愛國功臣”的牌匾。黨在宣傳中不僅鼓勵個人立功,而且提倡集體立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除了30 多萬名功臣外,黨還獎勵了6000 余個集體立功單位,營造了崇尚英雄的深厚氛圍。
(二)抗美援朝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樣。抗美援朝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全國范圍內的宣傳網,并組織起宣傳隊伍進行抗美援朝專項宣傳。為了達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想效果,中國共產黨采用了多樣化的宣傳形式。
其一,運用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在抗美援朝運動中,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報紙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戰爭伊始,作為主流媒體的《人民日報》開辟了《抗美援朝專刊》,對戰爭中涌現的英雄人物和國內愛國捐獻運動中表現突出的李順達、馬恒昌等人作了專題報道。1951 年4 月,剛剛創刊的《中國青年報》報道了朝鮮人民給中國人民的來信,在信中,朝鮮人民表達了對志愿軍的熱愛和對中國人民的感謝。創刊于朝鮮戰地的《志愿軍報》極大地豐富了志愿軍的文娛生活。此外,還出版發行了大量期刊讀物宣傳抗美援朝運動。胡喬木指出:“要使每處每人都受抗美援朝愛國主義教育,出版發行不普及這個問題不解決不行。”?因此在《一九五一年出版工作計劃大綱》中明確規定期刊讀物要宣傳抗美援朝相關內容,此后相關期刊讀物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考慮到新中國剛剛成立,群眾普遍識字水平較低,于是在各個單位成立了讀報組,讓宣傳員深入工廠、農村田間、學校,用通俗的語言為群眾讀報和講報,并積極和群眾就朝鮮問題展開討論。為了讓抗美援朝運動更加深入人心,充分利用電臺、廣播進行宣傳,起到了良好的動員效果。
其二,通過群眾運動擴大影響。發動群眾是中國共產黨擴大思想政治工作影響的源頭活水。1950 年12 月,中共中央在《關于進一步開展抗美援朝運動的指示》中指出抗美援朝的訴苦運動是“很成功的”,應當在其他的地方進行推廣以擴大聲勢。在訴苦運動中,各地舉行控訴會以引導群眾根據自身的實踐經歷控訴美國侵略者的罪惡,特別是一些宣傳隊除了宣講抗美援朝的形勢以外,還表演一些政治類的節目,其結果往往令群眾感同身受,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此外,還部署發起訂立愛國公約、慰勞中國人民志愿軍等中心工作。毛澤東在給天津工商界的回電中對他們的愛國立場表示歡迎,對全國的抗美援朝運動給予充分肯定。隨后,全國的小手工業者和民族資產階級都被發動起來,而愛國公約運動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具有極強的群體渲染力。為了更好地支援前線,全國還開展了愛國生產競賽、愛國豐產運動和增產捐獻運動,鼓勵群眾將愛國熱情與生產相結合,將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從物質上為抗美援朝運動提供支持。
其三,多種藝術形式交互應用。在中國共產黨開展抗美援朝思想政治工作中,文學、漫畫、歌曲、話劇、鼓詞、相聲等也被大量運用于宣傳。1950 年,文藝工作者熱情響應《關于文藝界展開抗美援朝宣傳工作的號召》,創作出了大量的文藝作品。在文學方面,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巴金的紀實文學《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在群眾中產生了轟動。在漫畫方面,黨和政府鼓勵個人投稿,于是一些關于抗美援朝的漫畫應運而生,諸如《不能置之不理》《圣誕節回家》《照樣的陰謀》等一系列經典漫畫登上《人民日報》,有的漫畫被群眾臨摹,甚至在游行的時候也被張貼出來,而漫畫本身也因為夸張直觀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在歌曲方面,各地文教機關派出隊伍到群眾中教學傳唱,人民群眾對《全世界人民心一條》《把強盜消滅在太平洋》《刺刀擦亮保國防》《衛國保家多生產》?等作品耳熟能詳。這些歌曲節奏激昂熱烈,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起到了振奮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此外,文藝工作者結合抗美援朝的時局進行話劇、鼓詞、相聲創作,組織文藝表演隊伍到群眾中進行文藝演出,如話劇“母親的心”“兄弟之誼”,鼓詞“漁夫恨”“血債血還”“四只槍兒”、相聲“如此美國”?等在群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廣大的人民群眾被動員起來,藝術宣傳配合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顯著的效果。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史上的光輝典范,可以說,思想政治工作是抗美援朝戰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黨領導人民獲得戰爭勝利的優勢所在。
(一)宣傳黨的方針,統一群眾思想。中國共產黨在抗美援朝時期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及時占領意識形態高地,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統一了群眾思想。
其一,面對黨內外人士關于出兵朝鮮認知各異的現狀,黨中央及時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得黨內外形成了共識。為作出科學的決策,毛澤東充分發揮民主集中制原則,就朝鮮戰爭中國是否出兵的問題與黨內外人士進行了多次討論。集中意見之后,毛澤東親自進行思想宣傳,在1950 年9 月23日與梁漱溟的談話中,毛澤東說道:“中美之間現在還沒有打起來,但硬是打到你的頭上,又怎么辦?只能還擊,以牙還牙。”?接著毛澤東在和周世釗的談話中,毛澤東提出了“三把尖刀”理論,分析了美國的戰略意圖,進而得出“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結論。而彭德懷的“老虎吃人”理論也幫助黨內外人士認清了美國干涉朝鮮內戰的本質。最終,黨內外統一了意見,支持黨中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
其二,面對“恐美、崇美、親美”的思想泛濫,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人民改變了錯誤認知。對于“恐美”心理,1950 年7 月16 日,中央宣傳部發出《關于“反對美帝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周”的指示》,經過了群眾運動,人民加深了對帝國主義本質的認識,也認識到了保家衛國的必要性,不僅消除了恐美心理,而且參軍的熱情日益高漲,最終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參軍的熱潮。對于“崇美、親美”心理,中國共產黨開展的時事教育,特別是通過《人民日報》對朝鮮戰爭進行的大量報道,幫助人民群眾認識到中國和朝鮮之間是唇亡齒寒的關系,援助朝鮮是一種國際主義的義務,培養了人民群眾的國際主義情懷。
其三,面對談判時期人民群眾的心理困惑,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宣傳工作使得全國人民及時根據戰爭形勢變化調整思想。經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國已經形成了仇視帝國主義的觀念,因此在得知要與對方進行談判的時候,很多人思想一下子轉不過彎。為此,黨中央在《中央關于朝鮮談判問題的宣傳指示》中,就宣傳朝鮮談判重點需要澄清的五個主要問題作出了特別說明,即:著重宣傳為什么贊成停戰?為什么提出在三八線停戰并在談判中只解決軍事問題?為什么不在以前提出停戰?談判是否成功以及當時中國人民如何抗美援朝。這一指示一方面揭示了和平的可能性,引導人民爭取和平,激發了人們對于和平的渴望,幫助人們的思想進行轉變。另一方面,黨中央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并沒有放棄斗爭,而是在后兩個問題的宣傳中揭露敵人“虛假和平”的陰謀,“敵人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總想通過談判來獲得。這樣,談判就會有曲折,往往出現談談停停、打打談談”。?經過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志愿軍和人民群眾樹立起“爭取停,不怕拖,準備打”的意識,為堅持抗美援朝戰爭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筑牢物質基礎,保障后方供應。中國共產黨在抗美援朝時期對國內民眾的思想政治工作重點是動員群眾發展生產,穩定國內金融秩序,間接為抗美援朝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支持。
其一,抗美援朝時期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對穩定國內金融秩序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隨著愛國生產運動的開展,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工人階級鼓足干勁,努力生產,一部分工人直接投身于兵工廠,制造、加工前線急需的槍支彈藥,農民階級也加緊生產糧食,截至到1951 年底,全國的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9.03 億元,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 年增加了28%。通過對城市小資產階級做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能夠自覺遵守抗美援朝愛國公約,并主動擔負起溝通物資、保證供給、協助政府穩定金融物價的重任。
其二,抗美援朝時期,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對動員社會各界捐款捐物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利于保障抗美援朝戰爭的物資供應。《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新華通訊社關于報道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內容的指示》中的第三條指出,宣傳要“報道工廠工人開展生產競賽和農民交納公糧,以增強國家的國防力量”。?在全國抗美援朝總會的支持下,各省紛紛建立了抗美援朝分會,并發出捐款捐物的號召,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捐獻飛機大炮的高潮。據統計,從1951 年6 月至1952 年5月,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社會籌集到的捐款約可以購買3710架戰斗機,這為志愿軍提供了堅實的武器和后勤保障。此外,在中國東北地區也掀起了大規模的群眾炒面運動,正是在抗美援朝的時事教育之下,廣大勞動人民全民參與,家家架起鍋灶通過炒面來支援前線。
(三)夯實人民根基,鞏固新生政權。中國共產黨在抗美援朝時期通過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促進了國民意識的塑造,鞏固了新生的國家政權。
其一,梁啟超是近代最早闡發愛國論的政治家,他認為,中國人缺少愛國心,其原因是不知有國,在其所著《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中指出:“中國人不知有國民也,數千年來通行之語,只有以國家二字并稱者,未聞有以國民二字并稱者。”?從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的國民意識逐漸被喚起,而中國共產黨在抗美援朝運動中通過政治宣傳與思想發動,人民群眾認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于是將個人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緊密相聯,周恩來指出,抗美援朝運動使得“中華民族的覺醒,這一次更加高昂起來了,更加深入化了”。?
其二,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初期,一些群眾對戰爭持有悲觀態度。在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引下,人民逐漸樹立起打敗侵略者的信心,最終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打敗了美帝國主義,中國人民也真正意識到“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其三,面對社會中一些反革命分子破壞的嚴峻態勢,中國共產黨通過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廣泛發動人民群眾,在宣傳中與人民群眾加強溝通交流,在動員中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為人民群眾支持黨的執政奠定了情感基礎。人民更加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政權也更加牢固。
(四)鼓舞軍心士氣,提升戰斗能力。中國共產黨在抗美援朝時期通過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激發了志愿軍官兵作戰的斗志,提升了軍隊戰斗力。
其一,抗美援朝時期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堅定了志愿軍戰士的理想信念,鼓舞了志愿軍戰斗意志。大衛·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中表明“正因為有信仰”,毛澤東的軍隊“才能比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更強大”。?黨在志愿軍隊伍中積極宣傳英雄事跡,激發了志愿軍的斗志,如宣傳羅盛教救助落水孩童的國際主義精神,黃繼光用胸膛堵槍眼的集體主義精神,邱少云大火燒身嚴守紀律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正是在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事跡影響之下,涌現出無數像黃繼光、楊根思、孫占元式的戰斗英雄。在戰斗中,志愿軍戰士堅決執行黨的作戰方針,主動沖鋒在前,從而保障了軍事行動的勝利完成。
其二,抗美援朝時期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了志愿軍整體的戰斗力。面對擁有先進武器的美軍,志愿軍表現出了強大的戰斗能力,如孤膽英雄譚秉云,他憑借一個人便圍堵美軍一個師,為部隊安全過江爭取了時間。這種戰爭奇跡只有被正確的思想武裝起來的軍人才能做到這一點。值得一提的是軍長曾澤生帶領的50 軍,這支部隊是解放戰爭時期的起義部隊,曾經在國民黨被稱為“60 熊”,卻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死守漢江50 天,使美軍鎩羽而歸。從之前的“慫包”搖身一變成為一支戰斗力強悍的軍隊。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到,這是一支被正確的思想武裝過的部隊,這些軍人知道他們的背后是祖國和人民,是黨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得軍隊有了靈魂。
抗美援朝時期,中國共產黨將思想政治工作與抗美援朝戰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廣泛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精神保障,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雖然時過境遷,國內外環境已經發生變化,但是黨在抗美援朝時期積累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依然具有珍貴的價值。回顧黨在抗美援朝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實踐經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從抗美援朝思想政治工作史中汲取歷史經驗,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新時代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和時代價值。
[注釋]
①②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10-24.
③杜魯門.杜魯門回憶錄(第二卷)[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6:395.
④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1950.7—1950.12)(第三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9-10.
⑥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中央檔案館編研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49—1956)[M].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91.
⑦⑧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上)[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235-236.
⑨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中央檔案館編研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49—1956)[M].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139-142.
⑩金日成.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與朝鮮人民的斗爭[N].人民日報,1952-05-19.
?胡喬木談新聞出版[M].北京:人民出版杜,1999:444-445.
?侯松濤.抗美援朝運動中的社會動員[D].中共中央黨校,2006:56.
?黃英.抗美援朝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述論——以《人民日報》的宣傳報道為視角[D].湘潭大學,2014:3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10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230.
?石仲泉.毛澤東:精心謀劃抗美援朝停戰談判的總設計師——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70 周年[J].毛澤東思想研究,2020,37(05):17.
?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中央檔案館編研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49—1956)[M].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152.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9:56.
?周恩來軍事文選(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30.
?彭德懷.關于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N].人民日報,1953-09-13.
?[美]大衛·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M].北京:臺海出版社,201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