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青
構建高中地理教學高效課堂的對策
張曼青
(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江蘇沭陽223600)
現階段,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推進,各個學段的教師都在積極地順應著新課程中的相關要求,將我國的教育事業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因此,地理作為高中階段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成了每個一線高中地理教師都在鉆研的課題。基于此,本文首先將對構建高中地理教學高效課堂的重要意義進行闡述;其次,將分析構建高中地理教學高效課堂過程中存在的挑戰;最后,結合分析的情況以及實際的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策略。
高中;地理教學;高效課堂
目前,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傳統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已經無法有效地契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社會對于地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從傳統的需要高知識水平的地理人才,轉變為對地理核心素養專業人才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使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等方面面臨全新的挑戰。教師既要做到在高中學段地理學科內容較繁雜的情況下為學生構建高效的地理教學課堂,又要保證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地理知識實踐能力、地理思維能力等得到有效的培養,為高中生的全方面發展保駕護航。
在構建高效的高中地理教學課堂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勇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地對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進行一定的改革與創新。而這一過程,有效地活躍了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氣氛,潛移默化地對高中地理教師以及學生產生了影響。首先,對于高中地理教師而言,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開展教學活動,能夠提升教師身心的愉悅程度,強化教師對于高中地理這門學科在教學改革與發展方面的自信心,使教師能夠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未來的地理教學過程中;其次,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在有著長期枯燥的課堂氛圍的學習經歷后,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全新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會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使學生在地理課堂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能夠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有效促進高中生良好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
高效的高中地理教學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做到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導向,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想要最大限度地達到這一效果,就需要教師通過與學生之間的積極溝通與互動,保證對學生的需求有著更加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在這一過程中,打破了傳統的教師主導學生的師生關系,使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變得更加平等,同時也消除了高中生對于教師固有的恐懼心理,使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學生能夠主動地將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教師交流,方便教師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價值導向等做出正向的引導,促進學生的身心能夠健康發展。除此之外,教師在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能夠及時地發現學生對于地理知識掌握的薄弱點,便于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內容,使教師的教學更加具有有效性。
現階段,按照相關的教育政策要求,高中地理教學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即教師在傳授學生地理知識的基礎上,也要重視培養學生能夠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理思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教師需要從理論知識、思維模式、實踐方法、地理文化情感等多個維度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能夠為學生以后的地理專業的學習,以及使學生發展成順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目前,由于長期受到高考壓力的影響,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師都存在著固化的應試思維,使得其很難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從而無法順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而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主要集中在忽略學生主體地位,以及不能夠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兩個方面。首先,大部分教師為了能夠快速地提升學生的地理水平,使其能夠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導致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為學生重點講述高考中會考的內容,而不重視學生對于知識的接收能力,以及對于地理知識學習的需求。這也是導致一些學生在學習地理過程中學習效率得到不到有效提升的關鍵原因之一。其次,在網絡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已經在教學領域中被大力推廣,但是仍有部分教師,由于教育觀念落后,認為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活動會分散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因此這類教師只有在進行公開課時才會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從而無法有效地建設高效的理教學課堂。
現階段,在高中地理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中,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也是教師面臨的一項挑戰。一方面,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機械化,在教學過程中常常以“滿堂灌”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面對著教師的長篇大論,其對于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出來。另一方面,隨著網絡技術的發達以及電子產品的功能越來越先進,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帶來了許多誘惑。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社會閱歷不足,思想意識不夠堅定,常常會被網絡中形形色色的信息以及種類多樣的網絡游戲吸引,使得學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上網娛樂。與之相比,復雜的學習內容很難讓沉迷網絡的學生提起興趣,加上教師和家長不能夠及時地對其進行引導,就會使學生越陷越深。不僅無法培養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甚至還會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
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也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如GPS、GIS、RS等基本操作及應用方面的地理實踐能力,以及對于自然地理等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及辨析能力。然而,由于在現階段的高考中,針對這部分內容的考查大多體現在填空題上,對于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則不重視。這就使得多數的高中地理教師忽視對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高中階段接受的地理知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使得多數學生在進入大學進行深入的地理學習時,會出現大學時期學習的地理專業內容與高中階段無法有效銜接的現象。因此,教師不重視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不僅會影響學生在高中階段對于地理知識的深化能力,也會影響學生在未來階段對地理的深入學習。
課后評價既是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方法,也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而教師對課后評價體系構建不合理,也是阻礙高中地理教學高效課堂構建的原因之一。首先,大部分教師只重視通過隨堂練習、期中期末考試等方式單方面地評價學生學習水平的高低,而忽略了對學生在學習地理過程中的思維方式、自主學習意識、綜合實踐能力等方面的思考。如果教師長期保持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既無法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也無法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教師在對學生評價過后,不能夠及時地將評價的結果反饋于教學當中,使得教師的教學內容始終無法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從而導致地理課堂的實際效率達不到教師的預期效果。
構建高效的高中地理教學課堂的先決條件,是要有高水平的地理教師團隊。一方面,教師應具備先進的地理教學理念,能夠時刻關心教育政策的變化與發展,及時根據政策及社會需求對教學做出革新,以此保證將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作為一名網絡信息時代的高中地理教師,要學會合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首先,教師應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信息技術培訓,保證在網絡技術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教師也能夠靈活運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其次,教師要保證教學過程中對信息技術設備使用的合理性,避免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過度依賴信息技術手段而弱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在致力于構建高效地理教學課堂的同時,也能夠身體力行地對學生進行德育上的滲透,使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熏染而形成不斷自我提升的意識。
創造高質量地理教學課堂,就需要教師做到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結合不同的地理教學內容,巧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開展地理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時刻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積極學習狀態。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中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先為學生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如果地球不能自轉,會對我們現在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以此引導學生了解,晝夜更替的現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轉產生的,由此可以深入地引導學生學習“經緯線與時間的關系”“時區的劃分”“時差的形成原因”等知識的深入學習。而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地貌類型”的相關知識時,則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不同地貌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討論總結不同地貌的特點。隨后教師再結合學生討論的內容,對其進行綜合和補充,以此加深學生對于不同地貌類型的印象。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地理思維等多方面的培養。近年來,全國各個中學校園及高校地理專業都在積極地建設地理數字信息實驗室,教師可以利用穹頂投影為學生講解“天體”的相關知識,也可以利用VR實景技術,帶領學生觀看某地的地貌特征及相關的人文知識。學生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能夠有效地深化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識,地理教學課堂變得更加高效。此外,教師在帶領學生進入數字實驗室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相關的設備,讓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操作的原理及產生的現象產生思考,以此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地理思維思考“晝夜交替”“春去冬來”等問題。
高效的地理教學課堂的建設,離不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因此,地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一方面,除了要關注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以及考試成績外,還要重視學生能否有效地將所學的知識用于解釋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地理現象中。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在評價過后,要對學生的評價情況進行分析,并能夠將分析的結果反饋于后面的教學中。例如,教師在結束《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南水北調為例》一課的教學后,通過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可以發現,仍有一部分的學生無法將我國水資源的南北特征,與“南水北調”這一措施有效聯系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該將“水資源的特征”的相關知識作為下一節課的重點內容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接受符合自身實際需求的地理教學,最終促進高中地理教學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
綜上所述,在高中學段的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為學生構建一個高效的地理教學課堂,就必須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在教授學生專業的地理知識的同時,也要保證學生的地理素養得到有效的培養。首先在學校層面,要重視高質量地理教師團隊的建設,定期對地理教師進行先進的教學理念、信息技術知識等方面的培養;其次在教師層面,應重視地理課堂教學氣氛的調節、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構建多元化的課后評價體系,以此保證地理課堂教學效率能夠得到全方位的提高,致力于為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綜合型地理人才做出貢獻。
[1] 鈕小杰.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探討[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22,34(01):43-47.
[2] 商中亮.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實踐探究[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04):95.
[3] 李慧敏.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4):283-284.
[4] 趙莉.探究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7):187.
[5] 鄧承美.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7):93.
[6] 袁衛星.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2):98.
[7] 俞譞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J].文學教育(下),2018(11):168-169.
G718.2
A
1002-7661(2022)30-01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