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木子,翟小亞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浙江金華,321004)
當前,我國社會工作教育快速發展,但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存在著職業認同感低、自身能力不足、付出與收入失衡以及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進而導致許多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最終并未選擇從事相關職業,存在“管道泄露”的現象。[1]在職業選擇取向中,職業認同是影響社會工作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職業認同是由同一性發展過來的概念,其與個人的職業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Erikson率先提出“同一性”的概念,認為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我基本特征及社會角色是同一性形成的過程。[2]Holland等人提出職業認同是個體對自己職業認知的穩定性和清晰度。[3]Meijers則認為職業認同是心理逐漸成熟的過程,與個體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密切相關。[4]近年來的多項研究表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職業認同感低是其流失嚴重的主要原因,只有提升其職業效能感才能確保其繼續從事該行業。安秋玲以上海市472名社會工作者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發現學歷、人際關系滿意度、工作環境、家人支持度以及人格等因素會對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認同產生影響。[5]除此之外,職業倦怠和工作投入也會對社會工作者職業認同產生負面影響。[6]姜海燕等人認為自我效能感也會影響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認同,自我效能感越低,職業認同感就越低,就越容易產生離職行為。[7]因此,加強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認同、提升他們的職業價值將有利于該專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本研究以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在社區服務實務課程開始前和結束后各進行一次調查,并通過對比兩次調查的結果,探究影響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職業選擇的因素并闡明學生預期的就業環境。
本次調查共有29人參與。男生9人,女生20人;共青團員27人,中共黨員(含中共預備黨員)2人。
1.就業預期
認為就業形勢“比較好”的學生從課前的14人減少到課后的7人,認為“一般”的從課前的13人增加到課后的17人,認為“比較不好”的從1人增加到3人,認為“非常不好”的從1人增加到2人。可見,經過社區服務實務課程的實踐,參與調查的學生清晰地認識到了真實的工作困境,對畢業后的就業形勢有了新的認識。
2.就業選擇及影響因素
(1)就業方式
選擇“校方推薦”的學生從11人減少到10人,選擇“人際關系”的從1人增至5人,選擇“自身實力”的從17人降至14人。可見,“人際關系”選項在參與調查的學生的就業選項中重要程度提升,“校方推薦”和“自身實力”則在學生就業選項中重要程度出現下降,但仍占據重要位置。這說明,在學習社區服務實務課程后,參與調查的學生開始建立起自己的人際關系,而積極的人際關系能夠激發社會工作者的動力,有利于提升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認同。
(2)就業方向
對畢業后的去向安排,選擇“直接就業”的學生從3人增至5人,選擇“參加公務員考試”的從4人增至6人,選擇“考研”的從22人降至18人,選擇“出國深造”的前后均為0人,選擇“其他”的從1人降至0人。可見,選擇“直接就業”和“參加公務員考試”的人數均有提升,而選擇“考研”的則略有下降,但依然占據主導。這說明,一方面,“考研熱”對參與調查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影響,在課程前后選擇“考研”的人數都最多;另一方面,參與調查的學生對未來的就業出路并不明朗,選擇“直接就業”的人數始終較少。
(3)工作條件
在對工作選擇的考量上,看重“領導做事風格”的學生從10人增至17人,看重“薪水”的從21人增至27人,看重“自我發展空間”的從22人增至24人,看重“同事之間的相處氛圍”的從17人降至16人,看重“其他”的從2人降至1人 。可見,“領導做事風格”“薪水”“自我發展空間”是參與調查的學生最為重視的三個要素,而“同事之間的相處氛圍”的重要性則相對較低,說明參與調查的學生在經過實務訓練后,對工作條件的硬件要求提升,對直接領導的行事風格更加關注。因此,確立合理的薪資體系、工作風格和明確的發展空間是提升社會工作者職業認同感的重要途徑。
(4)薪資水平
選擇“5000元以內”的學生從2人降至0人,選擇“5000—10000元”的從22人上升到25人,選擇“10001—15000元”的從2人降至1人,選擇 “15000元以上”的從5人降至4人。可見,在經過實務訓練后,參與調查的學生對月薪的預期大多為“5000—10000元”,沒有學生只要求“5000元以下”的月薪,對高于10000元的月薪的期望水平也有降低。這說明學生在學習社區服務實務課程后,對社會工作的薪資水平有了更客觀的了解,對自己的能力在社會工作職業薪資匹配度也有了更合理的調整。
(5)單位福利
選擇“五險一金”的學生從27人升至29人,選擇“出國進修”的從10人升至13人,選擇“帶薪休假”的從24人升至25人,選擇“節假日福利”的從27人降至25人。其中,“五險一金”最為顯著,已經成為每一名學生的基本要求;節假日福利排名第二,學生對其需求度仍然很高;帶薪休假在學生中認知度依然較高。可見,學生通過本學期的課程學習,對“五險一金”、帶薪休假和出國進修的認知程度有所提升,重視程度不斷提升。
1.社會工作的作用
選擇“推動社會公平”的學生從19人升至22人,選擇“促進社會福祉”的從21人升至24人,選擇“維護社會穩定”的從20人升至23人,選擇“倡導社會變革”的從14人升至15人,選擇“促進社區和諧”的從24人升至25人,選擇“提升家庭幸福感”的從21人降至20人,選擇“改變服務對象的生活境遇”的從24人降至23人。可見,學生在社區服務過程中,發現單純個體層面改變服務對象生存現狀具有難度,轉為認為應該從宏觀制度和政策層面入手改變。
2.社會工作的核心
選擇“價值、倫理觀念”的學生從22人升至29人,選擇“實務技能”的從28人降至27人,選擇“理論知識”的從18人升至22人,選擇“政策法規”的從13人升至15人,三項均有提升。可見,學生在實務教育實踐后,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情況來看,社會工作雖然偏實踐性,但是理論的指導也是不可或缺的。社會工作的培養也不應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應形成多學科融合的趨勢。社會工作涉及各行各業,如兒童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醫務社會工作等,但當前的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在理論教學階段介紹的知識不夠全面,部分學生無法在在校學習階段對這一專業形成正確的認知。
3.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競爭優勢
選擇“溝通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從20人降至16人,選擇“具有很強的同理心”的從27人降至24人,選擇“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從15人升至17人。可見,學生認為溝通能力強、具有很強的同理心、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都是社會工作比較突出的優勢。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的實踐經驗和其他綜合素質能力逐步提升。
4.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欠缺的能力
選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學生從16人降至14人,選擇“溝通協調的能力”的從22人降至14人,選擇“抗壓能力”的從12人升至18人,選擇“工作實操能力”的從20人升至24人。其中,抗壓能力和工作實操能力在課程結束后比例均有所提高,溝通協調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程結束后比例均有所下降。這說明,學生意識到了自己抗壓能力和工作實操能力的不足,同時看到自身解決問題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的優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關注學生這兩個方面的變化。學生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工作者,在工作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就需要重視自己目前缺少的能力并不斷補足,在提升自己實踐能力的同時,不斷提高綜合能力。
5.從事社會工作職業的意愿
選擇“是”的學生從24人降至23人,選擇“否”的則從5人增至6人。可見,在了解到社會工作專業的實際情況和存在困境后,絕大部分學生仍然愿意從事與社會工作相關的工作,整體上充滿著對社會工作專業本身的熱愛,并未產生畏難和退縮情緒,說明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進一步強化專業理想。
6.從事社會工作職業的影響因素
選擇“對專業感興趣”的學生從19人降至17人,選擇“職業認同感高”的從12人升增至15人,選擇“受自身經歷影響”的從10人降至6人,選擇“個人價值追求”的從19人降至17人,選擇“暫時過渡”的從6人降至5人,選擇“親朋推薦”的從4人降至3人,選擇“受老師影響”的從11人升至12人,選擇“與落戶政策有關”的從2人增至6人,選擇“可以獲得編制”的從8人增至12人,選擇“工作輕松”的從4人增至6人。由此可見,職業認同感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維系具有重要意義,國家的相關政策,如編制和落戶等對職業意愿也具有較大影響。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心目中理想的職業包括社區工作人員、專業社工師、社工督導、國家公務人員、高校輔導員、中小學教師、舞蹈師、心理咨詢師、攝影師、律師、個體工商戶、基金會工作人員、翻譯人員、心理醫生、一般企業、生涯規劃師、創業者、自媒體工作者。在實務課程結束后,學生理想的職業中新增了銷售、情感導師、財務管理師、研究員、模特五種職業。
由此可見,學生通過本學期的課程學習,對社會工作的認識更加清晰,出現了以本專業就業為核心的同心圓職業選擇。整體而言,學生理想職業并沒有發生顯著變化,大多將社會工作專業作為自己的能力基礎,并以此為基礎開拓相關的職業視野。
在課前與課后的統計中,學生對課程的看法出現了較大變化。一方面,學生對實務課程活動的前期準備、中間執行、課后反思均提出了建議,主要集中在活動質量、活動數量、活動經費、活動配合度、活動有效度和活動的指導程度上;另一方面,學生對課程時間、課程開展沖突、不同社區背景、各種關系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總的來看,學生通過實務課程的學習,對社區工作實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實務課程中,學生主要反映出了以下五個問題。
第一,部分學生對實務課程有畏難情緒,懼怕與社區工作者和社區居民正面交流。有部分學生將社會實踐視作簡單的低水平重復,對社區居民服務過程并沒有盡心完成;還有部分學生將實踐課程當作一種負擔,認為學習不到知識且浪費時間。
第二,許多學生與社區各類主體缺乏有效溝通,無法獲得有價值的專業提升。例如,有些學生在社區開展活動,只有較少居民參與;上門發放問卷和進行訪談,較少取得有效回應;墊付了資金,卻沒有得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雖然實務課程為每組學生都配備了專業督導教師,但是部分督導教師很少實地了解學生的工作進展,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疑問和情感上的挫敗沒有及時予以解答和回應,造成學生對實務課程產生負面情緒。
第四,學生在實務過程中,經常會產生無助感,對問題的解決缺乏思路,從而質疑專業學習效果。這一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專業的正確認知,也弱化了學生的專業認同感,甚至有學生出現了轉專業的想法。
第五,學生常常感到任課教師存在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經常講授晦澀的理論,學生聽后不懂得如何具體運用;另一個極端是單純地進行大量實務活動,學生不理解進行各項服務活動的意義。前者容易使學生看不到應用型專業的實際價值,后者則大大拉低了專業的層次水準。
針對調查顯示出的問題,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彌補實務課程的不足,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確保學生對社會工作這一專業的內容及自身的職業有更為全面的認知。
高校應注重收集學生在實務過程中的積極體驗,不僅要從問題視角出發審視實務課程,而且要從實務課程助力成長的角度出發,體現課程的意義與價值。一方面,高校要從歷屆的成功案例中吸收經驗,建立一套系統的社區實務操作流程,進行講解授課;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前期準備,組織教師在授課前期不斷優化活動方案,對各項活動的目的及困難進行充分的考量,確保學生可以從理論推演中受益,進而減少在實務過程中遇到阻力后的負面情緒。
高校應關注學生與社區居民的互動,增強雙方黏性,避免信息的不對稱與銜接障礙。高校在實踐活動中要注重宣傳和動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宣傳的形式,確保居民了解學生深入社區進行實踐的目的。為此,高校在選定的社區中,要提前做好各方聯絡,保證學生能夠順利進入社區,對接居民,在服務社區的過程中體會社會工作的本質,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感。
教師在實務課程的重要任務有二:一是接收學生的反饋,指導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際;二是觀察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心理和認知上出現的變化,并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由于學生在實務課程之前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知幾乎只來自課堂的理論學習,且社會經驗不足,在課程前期難免出現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進而產生挫敗感。這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運用理論指導實踐,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強化社會工作價值理念,化解學生的挫敗感,讓學生在提高專業能力、加深理論認知的同時,提高專業認同感,對社會工作這一專業有更全面的理解,堅定其未來投身這一事業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