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瑋
(甘肅省蘭州市東郊學校,甘肅 蘭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由人們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價值選擇等經過長期演化、匯集而成的,屬于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它蘊藏在詩詞歌賦、戲曲、書法、服飾、文物、節氣、生活習俗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久彌新,蘊含著非常豐富的藝術資源。美術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人類文化最早的載體之一,有大量以美術形式呈現的傳統文化,如陶藝、年畫、風箏等。小學美術教育的目標是通過學習基礎的美術知識,嘗試臨摹、做手工、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等方式,讓學生感受美、鑒賞美,進而養成正確的審美觀,并鍛煉創造美的能力。美術課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大量藝術元素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激發學生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蘊含著一個民族的智慧精華,那里有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命脈。[1]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義務,教師應當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將傳統文化蘊含的諸多優秀的藝術作品帶入美術課堂,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術元素,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小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就像海綿吸收水分一樣,教師有責任引領學生從傳統文化中吸收養分,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之美中生發民族自豪感,樹立堅定的愛國情懷。
小學美術課的特點是趣味性和直觀性強,教學時要提供大量的視覺素材。課堂教學如果僅僅限于教材,并不能完全發揮美術教育的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長期演化而來,蘊含著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美術作品,是小學生美術教育的寶庫。毋庸置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元素帶進美術課堂,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美術視野,如蠟染、草編等藝術形式蘊含著豐富的美術元素。學生可在前人的藝術創造中,積累大量的美術學習經驗,在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同時增加審美體驗,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術知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術作品還能讓小學生對美術內容進行想象,如欣賞《清明上河圖》,學生會意識到一幅美術作品也可以充滿節奏感和韻律感,畫面也可以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讓美術教學的內容變得豐富,也讓學生的審美經驗變得豐富。
美術素養就是學生能夠欣賞美術作品,能用美術形式表達思想,有正確的審美觀,有一定創造美的能力,還能解讀其中的文化內涵。[2]對小學生來說,學習美術要先認識“美”的產生與“美”的形成,以及人們是怎樣運用“美”和創建“美”的過程,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美術元素,如衣服上的圖案、日用品的包裝、房間的裝修設計、小汽車的形狀和顏色等,讓學生認識到美原來悄悄藏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美幾乎無處不在、包羅萬象,認識到學畫畫只是美術一個很小的方面,美術能把世界裝點得豐富多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術元素不可避免地涉及過去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過去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顯示著先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教師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術元素帶入課堂,引領學生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不僅能提升學生對美術的文化內涵及其獨特藝術魅力的認識,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鑒賞能力、創造能力與理解能力,總體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教師應選擇適宜的教育資源。美術教材是教學的基本資源和工具,教材的內容中也有不少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美的作品,教師首先要確保用好教材中的資源,但僅僅依靠教材是不夠的,教師還要在不斷提高自身美術素養的前提下,選取能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美的精品到美術課堂中。富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美術作品,無不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教師教學時,要保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美術教育的良好融合。在教學中,一方面注意提升學生的美學涵養,另一方面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為學生將來更好地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美術課的特點決定了它的趣味性比較高,學生一般比較喜歡。教師要利用好小學生充滿好奇心、愛探索的心理特點,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中。若課程涉及某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到網上搜索相關主題的美術作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對美術作品的看法,讓學生勇于嘗試去畫,動手體驗。教師要認識到好的教育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度,才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有效地學習到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美,發揮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美術教育中的價值,促進學生更加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的現實生活處處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子,比如,有的人喜歡古色古香的家居,有的人偏愛民俗風的飾品等。教師要善于在生活中捕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態,與學生討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離生活并不遙遠,甚至就在自己的身邊,讓學生在生活中體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著在生活中去創造美。
將傳統文化融入美術教學中,是現階段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方法,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想要成功地在美術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自己要積極進取,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各種經典藝術作品,努力對教學設計進行改進與完善,使美術教育承擔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做好啟蒙教育,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打好基礎。
民間藝術是人們在社會勞動和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文化現象,在人群中流行,服務于人的生活。如戲曲,不同地域有自己的地方戲曲。民間藝術有很強的地域性、傳承性和民族性的特點。[3]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民族雜居,民俗文化極為豐富且絢麗多彩,表現在民間藝術上有剪紙、年畫、刺繡、木雕、泥塑、皮影戲等形式,它們都是藝術生活的產物,小學美術教材中對民間藝術有著豐富的體現。如表現民間戲曲的“唱大戲”,表現民間藝術的“皮影”,表現陶瓷藝術的“小泥人”,表現剪紙藝術的“剪紙動物”等。
“唱大戲”讓學生了解京劇是我國傳統藝術,臉譜是京劇中非常有特色的舞臺化妝藝術,根據劇中人物的性格、容貌、身份等特征,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以不同的色彩和圖形描繪臉部,來表現或忠或奸、或善或惡、或美或丑的人物形象。“皮影”讓學生了解皮影的造型及表演特點,民間藝術的趣味性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欲,對皮影藝術的繼承和發揚也有幫助。“小泥人”讓學生欣賞古代、現代各地區泥塑的造型,挖掘并欣賞民間藝人的造型能力、審美趣味和創造能力,同時增加對我們國家民間藝術的了解。在“剪紙動物”中,教師帶領學生針對動物的形體特征來進行剪紙活動,同時教師應當將我國的剪紙藝術介紹給學生,把那些栩栩如生的剪紙造型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會對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贊嘆不已。
民俗工藝是產生于大眾生活的一種民間藝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表現在工藝方面主要有編織、雕刻、刺繡、蠟藝等。[4]民俗藝術品本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而創作的具有某種功能的物品,后來加入更多審美元素,便成了后來的藝術品。民俗藝術品不同于普通藝術品,“民俗”二字有更豐富的內涵,彰顯著民間藝人的勞動與智慧。民俗藝術品兼具欣賞性和實用性,題材非常豐富,從中可以看出民間大眾的生活需要、審美需要和心理需要。有的藝術品造型飽滿而且粗獷,有的色彩鮮明而且濃郁,有的還能給人求吉納祥、祈福進財的精神安慰,民俗工藝品技藝之精湛總是令人贊嘆、臣服。小學美術教材里有多處介紹到民俗工藝,教師一定要帶著學生好好去欣賞,有“花手帕”“民間玩具”“快樂陶吧”等。
在教學“花手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手帕發展的圖片,帶學生了解我國染纈工藝的特點和歷史。手帕染纈是一種在手帕上描繪圖案和色彩的印染方式,染纈技藝在唐代發展到高峰,極具藝術特色。古代的印染方法都是由民間藝人發明的,他們創造出神奇多變的圖樣,色彩方面追求鮮艷明快,圖案方面追求簡潔質樸,藝術魅力令人叫絕。“花手帕”的教學讓學生從民間藝術中得到美的熏陶,收獲美的營養,學習色彩變化帶來的不同韻味,更培養了學生對民俗工藝的熱愛。
“民間玩具”讓學生看到中國民間玩具的流傳歷史久遠,分布地區廣闊,包含各種不同的材質、造型和功能。民間玩具還會在不同地域間交流而發生演變,有互相借鑒和傳承的現象,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民間智慧和民間文化。通過對民間玩具的認識,學生領略到其獨有的藝術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傳統繪畫,也叫水墨畫或國畫,是由水和墨調配成不同深淺的墨色所畫出的畫,是繪畫的一種形式。水墨畫是國畫的起源,只有水與墨、黑與白,用黑、白、灰調畫出不同的濃淡層次,別有一番韻味。工筆花鳥畫是進階的水墨畫,色彩更繽紛一些。美術教材中的“水墨動物”通過墨色的深淺搭配,對動物進行造型,讓學生感受黑白調色的藝術情趣,引導學生愛上國畫。讓學生通過欣賞名畫,感受中國特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水墨畫的魅力。在教學“水墨風景”一課時,教師可給學生展示更多國畫作品,如《百駿圖》《瀟湘圖》《富春山居圖》《千里江山圖》等,賞析古代畫家如何用筆墨做語言,抒情達意。教師還應給學生講解我國山水畫的成就和著名畫家,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傳統繪畫,在自然與藝術的豐富多彩中陶冶情操,感悟中國山水畫作品,認識山水畫的意境美,了解國畫是如何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達中國人的自然觀和審美觀的,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人文遺產簡單地講就是古人遺留下來的建筑物、建筑群,具有突出的歷史考古和審美價值,一般包含文物、古建筑群和文化遺址等。如蘇州園林、鄉村的各種古建筑等,它們記錄著過去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價值理念。世界各地均有屬于當地民族的人文遺產,無不蘊藏著那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價值觀念、精神特質等因素,人文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5]保護文化遺產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美術教材里也有這方面的體現。通過“家鄉古建筑”的學習,學生對古建筑有了全新的認識,了解古建筑的由來、過去的功能、現在的價值、背后有什么歷史典故等。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家鄉人文遺產的情感鏈接和對家鄉的熱愛。通過“秦陵兵馬俑”了解秦兵馬俑產生的歷史背景,了解文物的概念和一些考古知識,明白文物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提高對文物的保護意識,增強熱愛祖國文物的觀念,從而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之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元素更接近大眾平民的生活,包含多種地方藝術,區域文化和有地方屬性的審美趣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那些不同種類、形式的民間藝術作品,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元素,有利于學生了解民間美術,感受民族文化,還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情趣和民族文化認同感。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材本身就包含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教師應該巧妙用好這些資源,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美術課堂中,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幫學生提升對中華優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促進小學美術教育的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