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林
(海鹽縣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浙江 海鹽)
語文教學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習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所以習作教學很重要,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近幾年圍繞寫話和習作,我們完成了“用日記積累素材,用小練筆積累表達方法,用大作文進行綜合運用”的習作教學體系。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币M行寫話和習作教學,必須先把好閱讀關。因為寫話和習作能力的根是閱讀能力,習作的方法大多是從閱讀中領悟到的。好的文章都明明白白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寫?,F行的語文教材也完全把讀與寫緊密地結合起來。我們要下大氣力研究閱讀教學,立足感悟點,進行讀寫結合的研究,逐步形成我校閱讀教學的體系——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或者是題目,或者是中心句,或者是關鍵詞……以切入點為突破口把學生帶到文章之中,讓學生都積極投身到讀書活動中,促使學生思維的觸角深入文本的內核。
由切入點進入文章中,就要直撲到相關的重點段落,抓住關鍵詞句,用心感悟。
不同題材的文章感悟點不同:
寫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來感悟。
記事的文章,抓住六要素,特別是事情的經過來感悟。
寫景的文章,抓住不同的景點、不同的景物特點來感悟。
感悟,一方面感悟語言。通過入情入境地讀,形成語感;通過真真切切地背,把作者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做到讀中積累。為了把課內閱讀積累落到實處,每學期將進行語文素質加試,主要考查學生朗讀課文及背誦的情況,背誦重點課文及重點段落。另一方面感悟表達方法。
感悟什么,訓練什么,使感悟內容扎扎實實落到筆頭上,進一步加深理解,進一步感悟表達方法。精讀課文的重點段落必須要設計閱讀訓練點,每節閱讀課都要有閱讀自測,語文作業本就是閱讀自測本。
通過課例教學,我們帶領學生在文章中走了一個來回,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了思想感情,還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感悟和模仿,感悟遣詞造句的妙處,模仿布局謀篇的方法。
領悟到表達方法,算是“知”,“知”不是目的。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感悟得好,領悟到好的表達方法,就要進行小練筆,利用學到的方法來訓練表達能力。
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通過語言、動作和外貌描寫,寫出了父愛的偉大與無私,感人至深。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父母的愛,抓住父母的語言、動作和外貌來寫。學習了《窮人》《唯一的聽眾》后,讓學生寫一寫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相互關愛的事情,寫清楚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做了一件怎樣的事,當時的心情怎樣。
在寫話和習作教學中,要安排多種類型的小練筆,如續寫、插寫、改寫、仿寫、讀后感等。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不同年段小練筆的側重點,逐步形成年級小練筆的序列。低年段仿寫句子,中年段主要是仿寫段落,進行單項訓練。高年段主要是仿寫篇章。每一次練筆目的要明確,內容要精練。
前面兩點重在積累表達方法。懂得方法還不夠,寫話習作還要研究“寫什么”。要通過日記,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記錄生活的能力,并積累寫話習作素材。要重視日記教學的研究,在規定動作的基礎上,創新方法,提高日記質量。具體要求:
1.堅持長期性。從二年級開始,每個孩子都要求備有日記本,每周至少寫一篇日記。
2.堅持激勵性。對學生的日記,教師要認真批改,寫鼓勵性評語,要把“生活的、真實的就是最好的”作為評價日記的標準。通過日記,教師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如何進行日記批改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3.堅持交流。實踐告訴我們,提高日記水平的最有效途徑是進行交流,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多地創設各種交流的平臺,如每周班級日記交流會、每月班級作文小報、班級學生博客、年級日記交流會等,總之要盡可能為學生增加讀者群和知音。
要想寫好作文,“功夫在課外”。作文要想寫得好,必須要大量讀書,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人人都知道的。我們要在上好語文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學校、教師在這方面可以做大量的工作。比如,為學生提供圖書資源,鼓勵個人藏書,建立班級圖書角,開放學校圖書室;為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每個年級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和教材要求推薦閱讀書目,低年級可以讀安徒生、《格林童話》,中年級可以讀《昆蟲記》《愛的教育》等,高年級可以讀《三國演義》《紅巖》等。另外,要定期開展讀書交流,可以班級組織,也可以學校組織。
日記積累了習作素材,小練筆訓練了表達能力,課外閱讀豐富了習作知識,那么如何讓學生在習作時得以綜合體現呢?這就要上好習作指導課。習作指導課的重點是什么?我們認為主要是激活,就是通過習作指導把學生原有的素材儲備、表達方法儲備等給激活,讓學生找到要寫的內容,知道怎么寫,這是關鍵。因此圍繞激活開展習作指導課的探索是寫話習作教學研究的重點。
習作前,引導學生回顧單元專題是什么,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通過讀、背、講課文中那感人的一幕幕,又回到課文情境中,重溫了表達方法,這就為寫什么和怎么寫打開了思路。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閱讀課上下足功夫。
習作要求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告訴我們寫什么,另一部分告訴我們怎么寫?,F行教材對習作要求的描述清楚、親切,貼近學生的心理。如果能引導學生用心地讀一讀,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句來理解,對打開思路也是大有裨益的。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學生只有回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想起真事,說出真話,動用真情。
交流的目的是學生與學生互相啟發,并通過教師的點撥與引導把學生的思路逐漸打開。
即保證每節習作指導課都有寫的時間。當學生找到要寫的事,知道怎么寫,就要及時寫下來。避免熱熱鬧鬧說了一節課,最后一下課什么都忘到腦后的現象。提倡習作指導課連上,在課堂上完成草稿。
在上習作課前,要認真備好習作指導課,備課中教師要寫好下水文,并把它作為備習作課必須要做的功課。通過寫下水文,深知學生作文的甘苦,指導上更加有的放矢,評改時更能切中要害。每篇作文教學前,要利用集體備課時間交流所寫的下水文。學校擬在每學期舉行教師下水文的比賽。
好作文是改出來的,要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在習作評改課上,我們要著力做好以下兩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學生如果在兩三個月里看不到自己腦力勞動的成果,他學習的愿望就消失了?!痹诹曌鹘虒W中也是一樣,當學生的習作得不到展示,學生看不到自己習作的成功之處時,必將挫傷寫的積極性。因此,在習作評改課上,要讓更多學生的習作有展示的機會,給更多的學生以激勵,讓他們擁有更多的讀者。如在小組里交流,優秀習作在全班交流,交流精彩片段等。當文章有了讀者的時候,才有其存在的價值。
改伴隨著寫,是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一種習慣。這種能力和習慣的形成必須靠長期的實踐。就像學生閱讀能力是在大量的閱讀中形成的,習作能力是在大量的習作中形成的一樣,要讓學生具有自改作文的能力,就必須讓學生親自去修改,在修改的過程中形成改的能力。
在具體操作中,可通過全班集體評改,教給學生改的方法,感受改的重要性。再讓學生自己改,讓每個學生都來改改自己的作文。改完交流,展示改的成果,最后同桌互改。在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內容和語言兩方面修改,要尊重原作者。
文章有了讀者才更有其存在的價值。為了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享受習作的快樂,要通過各種方式使學生的文章與讀者見面,努力使習作變成作品。
可以鼓勵學生積累優秀作文,形成個人作文集,裝入學生成長記錄袋。班級每月按學校要求編輯出刊班級作文小報,在此基礎上,學校每學期將編輯、發行作文集,并附有教師的點評。
發表的主要渠道有:《小學生報》《作文評改報》《小學生作文》等刊物。凡是發表的作品,都要隆重地向作者發放榮譽證書,不但學校的同學、教師知道,還得讓家長知道,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積極投身寫作當中,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要充分發揮學校紅領巾電視臺和廣播的作用,將優秀作文特別是生活氣息濃厚的作品錄制節目,在每周一次的紅領巾電視臺或廣播節目中向全校師生播放。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要學生欣賞作品,更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走進生活,在生活中選材,在生活中寫作。
引導學生經常性地上傳博文,通過博客平臺,擴大學生習作的讀者群,以博文點評、互相回復等形式,交流習作心得,享受習作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學校擬每年舉行班級優秀博客和學生個人博客的評比。
每學期要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合理安排各年級習作比賽,要研究比賽的內容和形式,提高該項比賽的知名度,把它當成學生校園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并視之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習作比賽的成績要作為學科素質評價的重要指標。
總之,要通過多渠道的作品展示,讓孩子們感受到作文的樂趣,把作文當成生活中最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