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越
(山西省中共忻州市委黨校,山西 忻州 034000)
農業是“三農”問題的關鍵,事關農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事關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未來前途。
土壤、水、空氣等生態環境要素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和根源,關系著農產品的品質。隨著時代的發展,綠色健康優質成為人們購買農產品時關注的重點和要點,高品質的農產品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現代農業科學知識和技術的普及,改變傳統的農業粗放發展模式,減少農藥殘留量,保障農產品從田間到“舌尖”的安全,促進農業發展向“質”的提升轉變,是滿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
過去幾十年,國家將工作重心放在物質文明建設上,用短短幾十年時間完成工業化,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創造了奇跡,彰顯了中國速度和力量。但在此過程中,粗放發展模式導致累積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制約我國可持續綠色發展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因素。
農村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薄弱點,也是難點和重點。農村既是農民生活的場所,也是生產的場所。受歷史遺留問題的影響,鄉村土地規劃存在較多的問題,如房屋建設布局不合理,導致生活廢水隨意排放,家養畜禽糞便排污不到位;再加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隨意堆放,造成農村“臟、亂、差”問題突出。中國美,農村必須美。開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農民的生存環境,是打造整潔美麗新農村、提升農村整體風貌的重要舉措,使農村成為青山綠水的載體,滿足農民對建設美麗家園的需要。
鄉村振興不是某一領域的建設和提高,而是全方面、多層次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部分,在其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農村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經濟建設方面,保護農林牧副漁等自然資源,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不僅有利于修復生態系統,實現對自然環境的凈化,維持生態平衡,還能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使其朝著可持續、集約節約方向發展,實現農村的綠色發展,促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提升農村經濟的競爭力和活力。
在政治建設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協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對在經濟發展中暴露的弊端進行革新,使二者緊密結合,形成有機的整體,相互支持、彼此推動,發揮合力效應。
在社會建設方面,著力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有利于發揮生態“滋養”作用,為人民健康構建生態安全屏障,促進民生改善。
在文化建設方面,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和繁榮。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36.11%,因此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提供內驅動力,滿足中國社會現代化需求。
為增加收入,農村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只顧眼前利益,給生態做減法,采取了很多不當的措施,忽視了環境保護,導致現在農村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問題。
以土壤污染為例,其來源主要有三個:一是化肥農藥污染。為預防病蟲害,農民過度使用化肥農藥,但化肥農藥的利用率較低。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三大糧食化肥和農藥利用率才雙雙僅達40%。殘余的化肥和農藥順著農作物進入土壤,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由此形成惡性循環;二是農村工業污染。例如工廠未完善處理設施,不合規地排放污水和廢氣,通過生態循環進入土壤,造成土壤重金屬超標;三過度使用農膜,農膜殘留導致“白色污染”;這些都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同時,為擴大耕地面積,有的隨意砍伐樹木,占用林地資源;有的圍湖造田,進而引發水生動植物種類、數量減少等連鎖反應,生態環境質量不容樂觀。
農民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農民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從根本上決定著建設成效乃至成敗。但因受農民受教育水平較低、國家宣傳力不足、傳統小農思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民普遍生態文明知識匱乏,對經濟的發展方式還停留在粗放的認識水平上,沒有正確衡量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對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性不高。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在人,鄉村人口數量和結構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效率和質量,但近些年農村人口數量整體上呈現減少態勢,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和第六次相比,鄉村人口減少164361984人,鄉村呈現空心化和留守化。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加之教育基礎和設施薄弱,使培養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人才難度大,有的還難以吸引和留住外來專業人才。人才匱乏導致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宣傳等工作效果不佳。
受歷史遺留問題、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等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建設資金投入不足,保障力度不夠,嚴重影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有的地區缺少農業水利基礎設施,依然采取大水漫灌粗放式作業,有的缺少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這些都導致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緩慢。
文化能潛移默化地使人規范和約束自身行為,提高道德素質,促進人的發展。針對農民存在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的問題,基層政府和村委會可以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和宣傳工作。首先,可以舉辦環境保護講座,通過講座讓農民了解生態環境對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性,轉變其重經濟輕環保的思想,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念。其次,相關部門和組織可以豐富宣傳手段,利用村廣播、電視、社交媒體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方式,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增強農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同時,政府和村委會可以組織優秀人才,創編優秀的生態文化藝術作品,舉辦文藝匯演,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宣傳綠色和諧可持續發展理念。最后,還可以利用學校平臺,加強對孩子的生態文化教育和知識普及,使其通過自身的行為思想影響家里的長輩,使生態意識深入人心。另外,還可以修建圖書館,購置相關書籍,不僅有利于農民掌握科學的生態知識,還能豐富業余生活,提高精神文明建設。
首先,政府應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完善生態環境治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政府專項財政資金的支持,政府可以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和審核制度,對資金流向進行動態化監管,使其可視化、可追溯、可追責,確保資金??顚S?。政府經費一方面可用于補貼,如對農民退耕還林還草、飲用水源地保護、農田殘膜回收等生態保護行為實行補貼,還可以對企業開展第三方畜禽糞污處理或土壤修復進行補貼,鼓勵其參與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來;另一方面,政府經費還可以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減少水污染,保障水安全;建造垃圾處理廠,對垃圾進行集體回收和資源再利用,減少環境污染;推進農村煤改氣改革,減少煤炭使用量,降低空氣污染;進行廁所改造,推行沼氣再利用模式,不僅有利于清潔環境,還能夠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引進人才,利用科學技術整理環境污染。人才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最關鍵、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政府和村委會應組建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做到人崗匹配,用其所長。人才的來源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搭建平臺,通過“三支一扶”等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其加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隊伍中;二是建立激勵機制,鼓勵走出去的人才“引鳳還巢”。
人才引進后,相關部門不僅應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定期對其開展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其工作能力,還應提高待遇,完善生活和工作環境,穩定人才隊伍,讓優秀的人才留得住、干得好,可以將自己掌握的技術和經驗應用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例如在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方面,將病蟲害種類、用藥范圍、計量、間隔期、使用方法等防治服務做到科學化、精細化,提高農藥的利用率,實現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智能化、專業化、綠色化;在施肥方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加強對農民的技術指導與服務,確??茖W選肥、合理施肥、高效施肥,實現低施肥、高效益;在灌溉方面,可結合遙感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對農作物進行滴灌和噴灌,不僅能節水節能,還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物質基礎,是轉變農村單一的發展模式,實現多元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一方面相關部門和組織應整合已有資源,將農業科學技術、現代化管理手段和傳統農業經驗相結合,發展生態農業。以農作物種子為例,種子雖小,但事關農作物的產量、品質和效率提升,被稱為農業的“芯片”,在選種時,應結合本地區生態條件、農業種植現狀和種業發展情況,指導農民科學選擇高效優質多抗品種,讓其了解種子的發芽時間、苗期、發芽率和生長情況,使農民在用種時更具科學性、技術性、針對性。在提高耕地質量時,可推廣秸稈全量處理利用、秸稈腐熟還田等技術,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增加透水、透氣、保肥能力。為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可以因地制宜推廣種養結合家庭農場模式,如“豬——沼液、沼渣——果或菜”種養模式。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和現代化設備,對農業生產全過程實施數字化和智能化管理,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
另一方面,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特色旅游。生態旅游產業不僅能使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拓展農民增收空間,還能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為青壯年投身鄉村建設提供條件。在生態旅游開發時,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案,將開發和保護相結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如暢通道路交通、修建停車場、提供優質的住宿餐飲服務、設立交通指南便于游客出行游玩等;在項目方面,可增設農耕種田、秋收、祭祀文化體驗,鄉土民俗表演如踩高蹺、打鐵花、舞龍,戶外漂流和攀爬,參觀傳統手工藝品展覽和現場制作等活動,提高游客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實現口碑與效益雙贏;同時還應注重挖掘本土資源,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建筑、文化脈絡等,為生態旅游賦予當地特色,注入靈魂,打造獨有的形象,并利用“互聯網+”擴大宣傳,提高生態旅游的知名度。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法律的保駕護航。各級人大和政府部門應從實際出發,制定和完善農村專門性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例如為支撐相關水環境檢測和水污染排放標準實施,制定《水質 28種有機磷農藥的測定 氣相色譜-質譜法》,再比如為防止企業隨意處置或占用耕地掩埋固體廢物,頒布《一般固體廢物分類與代碼》,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既彌補法律漏洞,又形成了健全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使生態治理和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同時,還應健全執行機制,通過定期對執法人員開展培訓,重點掌握法律法規新頒布和調整的內容,增加生態理論知識儲備,提高其執法能力,使其執法行為程序正當,既有力度又有溫度,高效便民。在執法過程中,還可以發揮農民的監督作用,如果發現企業或其他村民存在污染生態環境的行為,其可向有關部門進行舉報,一旦查明情況屬實,可對其進行物質獎勵或精神鼓勵,強化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綜上所述,進入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給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基于此,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積極引進相關專業人才,使其利用科學知識、現代信息技術、機械自動化設備,指導農民發展綠色健康農業和生態特色旅游業,實現農業生產力處在生態環境承載力范圍內,在此基礎上投入資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農業不夠強、農村不夠美的局面,同時加強宣傳工作,發揮農民主體作用,使其踐行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