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祖豪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0)
科技賦能指的是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善殘疾人本身的行為能力缺陷,如今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在許多層面打破了傳統的時間和空間制約,這使得所有人都能夠在虛擬的網絡中展開多向互動。殘疾人可以借助互聯網實現自我賦權,建立自我社會支持網絡,提升就業便利的同時攻克原本的就業問題。農村殘疾人目前不僅要面臨社會就業方面的排斥和基礎設施欠缺等方面帶來的不便,同時自身生理與心理方面的缺陷也會成為就業的一大阻礙,在參與各項社會活動時往往會面臨各種不公平,科技的發展能否解決這一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都成為了科技賦能下需要明確的問題。
根據2016—2019《中國殘疾事業統計報告》來看,目前我國持證殘疾人新增就業數量為上升趨勢,農村新增殘疾人就業從2016年的約22萬增長到了2019年的26.9萬,新增數量約5萬人。約70%的適齡殘疾人本身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可以創造社會價值,但農村僅有47.4%左右的就業率,不管哪一年份,殘疾人就業都處于增長勢態,但從實際上來看,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不足,始終未能達到持續穩定增長的趨勢,和正常人就業率相比依然具有非常大的差距,就業形勢仍然不太樂觀。
就業率是判斷農村殘疾人就業質量的指標之一,這一指標的影響因素表現在社會、家庭、個體等多個方面。從全國范圍來看,就業殘疾人年齡在15~59歲區間的,就業率約為13%,殘疾人就業者占中輕度殘疾人口比例不足10%。據了解,農村殘疾人群體就業大多為第一產業或靈活就業,生產力發展使得虛擬信息、服務行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雖然不同產業之間并沒有明確劃分,但仍然具備產業本身的特色與特點。市場流動性和利潤、價值為正相關關系,第一產業的經濟附加值較低且市場穩定性不足,雖然近些年我國針對第一產業出臺了各項保障性政策,但這些政策只能起到暫時作用,是結合社會發展、市場變化作出的臨時措施,其目的也并非保障殘疾人群體就業,本身的目的和方向并不是為殘疾人就業提供幫助,這使得殘疾人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相較于普通人更差。
薪資決定了殘疾人的生活質量和個人發展,而農村殘疾人就業的薪資水平較低卻十分普遍,這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殘疾人自身受教育水平較低、行動能力缺陷導致的工作效率較差等。當前農村特殊教育不管是師資力量還是教育設施都存在很大缺口,系統性的特殊教育較為匱乏,和非殘疾人相比,農村殘疾人的再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都面臨很大劣勢。同時,農村地區的社會環境影響,傳統思維導致很多用人單位不愿意選聘殘疾人士,基礎設施落后、自身生理與心理缺陷等導致農村殘疾人就業層次較低,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工作,工資水平普遍較低。據了解,我國殘疾人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人均水平的56%左右,這對于殘疾人的生活質量和個人發展帶來了較大限制。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受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影響,勞動力的數量占比、產業結構都有著較大影響,而從微觀的方向分析,這也和個體的技能水平、教育水平等脫不開干系。至2020年,我國殘疾人按比就業為78.5萬人左右,集中就業約27.8萬人,個體就業63.4萬人,公益崗位就業14.6萬人,靈活就業238.3萬人,農業就業424.5萬人等。從這里來看,農村殘疾人由于平均學歷水平較低、技能水平不足、行為能力缺陷、社會排斥等原因,就業大多分布在第一產業,多為靈活就業或農業種養,這類行業創造性較低,同時,因為社會保障力度不完善,就業本身也不夠穩定。
目前我國重點關注殘疾人勞動就業工作,從改革開放至今,國家層面和地區層面出臺了許多有關殘疾人就業的政策支持,但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政策在落實過程中卻存在著很多問題,導致政策落實不到位、落實效果難以達到預期。例如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作為殘疾人就業政策的主要執行機構,卻并不具備執法權,執法力度較為薄弱。同時殘疾人就業政策法規大多不具備強制效力,在執行期間往往將原本的就業執行變成了就業宣傳,這使得個別企業寧愿繳納一部分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也不愿意接納殘疾人。
目前我國關于殘疾人就業保障的法律有《殘疾人保障法》和《殘疾人就業條例》等,這些法律和有關的政策一同組成了殘疾人就業法律體系。但和政策執行一樣,在執行操作方面,這些法律制度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法律法規不夠精細化,《殘疾人保障法》中有規定,用人單位在招聘中若存在歧視殘疾人的行為。應經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殘疾人勞動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一條制度規定僅界定了原則,而如何實施卻沒有進行詳細說明,比如這條規定中指出的歧視殘疾人,哪些行為會構成歧視殘疾人、主管部門如何責令改正等都沒有進行明確規定。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三農”問題已經提上日程,農村殘疾人作為其中的弱勢群體,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更應當予以特殊的關照。“十四五”規劃和2036遠景目標綱要中都有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提高殘疾人保障能力與發展能力,完善殘疾人就業支持與保障體系,提高殘疾人勞動權益保障力度等,并且為殘疾人提供系統化的技能培訓,幫助殘疾人自主創業等。基礎設施是保障農村殘疾人就業的關鍵條件,但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農村殘疾人就業的基本條件不足,使其難以和非殘疾人一樣正常參與社會活動,包括參與機會、參與規則方面的不公平。基礎設施是殘疾人就業和參與市場活動的必要條件,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不足使得殘疾人難以和非殘疾人一樣正常生活和出行,農村殘疾人進入市場機會也與非殘疾人不對等。除此之外,基礎設施不完善也導致農村殘疾人在獲取就業信息、就業溝通等方面面臨著不同程度障礙,就業分配規則一般都會偏向于行為能力完善的非殘疾人勞動力,所以農村殘疾人在市場人才競爭中始終為弱勢群體,即便在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下也未能得到有效轉變。
用人單位對殘疾人持有偏見的現象較為普遍,在農村地區這一現象更加嚴重,農村地區受傳統思維影響頗為深遠,針對殘疾人勞動力的勞動能力評估也不夠客觀,甚至主觀地認為殘疾人士根本無法勝任工作崗位。雖然殘疾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缺陷導致勞動能力有所欠缺,但也應該看到仍有不少殘疾人在崗位上的努力,不應以個人的主觀偏見片面評價殘疾人的勞動能力。
不少殘疾人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較低,仍不會運用網絡或其他信息渠道來獲取就業信息,大多是依賴政府或社會組織幫助獲得就業信息。同時政府部門和城鄉之間信息共享效率差,殘疾人就業信息的傳播與銜接本身就不夠通暢,這也是導致殘疾人就業機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農村殘疾人就業方面所面臨的困境是多種因素影響下造成的,其根本原因為科學技術發展下行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對于勞動力的可行能力與創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殘疾人因為可行能力的缺陷使得社會不公平問題更加嚴重。而科技賦能背景下信息的流通共享更加方便快捷,這使得市場運作規則也越來越趨向公平,對此應當從政府、社會環境、殘疾人個人的角度出發,提高農村殘疾人就業的扶持與幫助力度。
在科技賦能背景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各個行業的發展都迎來了新的機遇,而農村殘疾人就業的機會能否進一步提高也成為了一項社會性問題,市場本身所具備的不確定性需要依托政府機構進行調控。法律是所有行為的底線和準則,政府機構則是法律落實和執行的重要載體。面對當前農村殘疾人就業困境問題,政府部門應當在宏觀和微觀方面積極承擔自身的責任。中央政府需要不斷優化殘疾人就業的有關法律和政策,而基層政府部門則需要結合地方殘疾人就業情況,在中央政府的指導下制定具備可行性的措施。如“互聯網+”就業中的網絡建設問題,需要在法律層面的指導下制定詳細的操作規程,線上就業和靈活就業是目前的主流方式,在互聯網的支持下,就業信息可以說鋪天蓋地,而互聯網本身也能夠成為農村殘疾人就業的有力支持,幫助殘疾人學習需要的就業技能,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等。這本身也需要法律支持、政策支持、資本支持。結合農村殘疾人就業需求還要制定并優化有關政策,政策是社會和諧發展的保障因素,需要從社會公平公正作為起點,針對社會經濟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從而解決社會問題。在科技賦能背景下,農村殘疾人的可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與非殘疾人之間的差異也進一步拉近,所以殘疾人教育和醫療、無障礙等先進科技設施的需求也更加明顯,政府機構需要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優化政策從而支持農村殘疾人的科技賦能水平。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要提高科技賦能背景下農村殘疾人口就業的指導管理力度,農村殘疾人就業本身所受的影響因素較多,為保證農村殘疾人順利就業、穩定就業以及就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需要重點監督農村殘疾人就業過程,結合農村殘疾人在科技賦能背景下的就業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扶持與考核標準,進一步提高市場規范性,提高農村殘疾人就業率。
農村殘疾人的可行能力與自身能力以及社會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在判斷殘疾人工作能力時必須要考慮到是否得到了社會的包容與支持。農村殘疾人本身就生活在社會環境之下,同時又是社會環境的構成因素,和諧包容的社會環境更有利于農村殘疾人就業,打破傳統觀念的歧視現象,更有助于經濟的和諧發展以及經濟市場的健康運作。殘疾人可以說是社會中的必然現象,因此社會意識上必須要打破舊的觀念。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預期壽命也得到了延長,殘疾人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是不可避免的一種社會現象,無論是先天殘疾還是后天殘疾,都應當得到包容與幫助。科技發展是社會變革的動力,這也為殘疾人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更多的空間,例如輔助器具的普及、無障礙設施的建設等都能夠滿足農村殘疾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所以我們應當從潛力的視角來看待農村殘疾人群體,運用互聯網的傳播便利性做好宣傳工作,打破原本殘疾與殘障人士畫等號的舊有觀念,建立平等、博愛、包容的社會環境。還需要不斷推進農村無障礙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無障礙環境建設本身也是對殘疾人的幫助與包容的表現,基礎設施的便利也是殘疾人出行安全、生活安全的保障,是科技賦能價值體現的先決條件。此外還要優化科技賦能背景下農村殘疾人社會資源的分配,信息流是網絡社會的發展基礎,因此需要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與信息普及,提高城鄉信息共享效率,為農村殘疾人提供更多更及時的就業信息,而農村殘疾人自身也要提高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了解國家政策與法律法規,在就業過程中學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科技賦能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現代科學技術得到了普及,并且短視頻平臺的快速發展讓社會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社區和平臺,進一步縮小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距離。同時經濟增長模式也從傳統的體力勞動轉變為腦力勞動,靈活就業和互聯網居家就業成為了許多人的選擇,技能也傾向于以信息為核心的創新。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們的需求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就業機會也更加多樣化。對此,農村殘疾人自身也要擺脫對殘疾人的觀念,對于自身的定位和潛力有著明確的認知,積極利用科學技術來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在勞動崗位中積極創造自我價值。
農村殘疾人就業本身處于劣勢,特別是農村的社會環境,使得殘疾人就業機會更少。而在科技賦能背景下,應從政府、社會、殘疾人自身的角度出發,強化社會保障、法律支持的同時提升殘疾人自身的就業能力,借助科學技術的發展讓農村殘疾人擁有更加廣闊的就業空間和更加包容的就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