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禾子
星期六的上午,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是放風箏的好日子。爸爸帶著雪豆和凍梨到公園放風箏。他們到公園時,天上已經飄著各式各樣的風箏了,有長長的蜈蚣、可愛的金魚、威武的老虎……雪豆和凍梨迫不及待地拿出燕子風箏放了起來。
沒一會兒,他們就成功地將風箏放飛。看著天上的風箏,雪豆吟誦起古詩來: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雪豆,你越來越像你爸爸了,動不動就背詩。這首詩我也會背,但是對它的作者高鼎不太了解。”凍梨說。
“親愛的凍梨同學,這首詩呢,是清代詩人高鼎寫的。但你想要了解高鼎,可能要失望嘍!”雪豆賣了個關子。
“為什么呢?你也不了解他嗎?”凍梨不解地問。
“高鼎在歷史上就是個‘透明人’。他是干什么的?不知道。他出生在哪一年?不知道。關于他有什么傳說?也不知道。但高鼎的這首《村居》,很多人都知道。”雪豆說。
“這么說來,高鼎還真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凍梨感嘆道。
“這說明只要寫出一首好詩,就能留名千古。”一旁的雪豆爸爸補充道。
“凍梨,你知道這首詩的意思嗎?”雪豆問。
“這個,這個我說不好。”凍梨搖搖頭。
“農歷早春二月,青草發芽,黃鶯翻飛,楊柳枝輕拂河堤,像是陶醉在春天的霧氣中。放學的孩子們早早跑回家,趕緊趁著東風把風箏放飛天空。”雪豆得意地解釋。
“咱們的風箏飛上天了,我給你們講一講這首古詩背后的故事吧。”雪豆爸爸饒有興致地講了起來,“《村居》中的‘草長鶯飛’這個詞呢,并不是高鼎首創,而是來自一個典故。‘草長鶯飛’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一個叫丘遲的人寫的一篇文章里,文章里有這樣一句話:‘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農歷三月是春天的末尾階段了,江南的草木已經生長起來,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一群黃鶯振翅翻飛。”
“古人寫詩也會引用典故啊!”雪豆說。
“當然,引用典故可以使詩歌的語言更精練。這首詩里的‘紙鳶’,是指用紙制作成的老鷹造型的風箏。唐代有個叫張伾(pī)的將軍,他在和叛軍交戰時被困在城內,無法和援軍聯系,只好做了一個大紙鳶放出城外,向援軍求助。這只紙鳶飛得很高,飛過叛軍軍營的時候,叛軍試圖把它射下來,但沒有成功。最后,這只紙鳶順利飛到援軍軍營,傳遞了消息。援軍火速支援,張伾和援軍內外夾擊,打敗了叛軍。”
“沒想到風箏還有傳遞軍情的功能。古人真是聰明啊!厲害,太厲害了!”雪豆連連稱贊。
“你什么時候把老銅鏡拿出來,帶我再穿越一次唄!上次的經歷太刺激、太難忘了。”凍梨悄悄對雪豆說。
“這個嘛,等你再學會幾首古詩,我就帶你去。”雪豆笑呵呵地說。
“啊?!那我一會兒就回家背古詩去!”
雪豆爸爸在一旁聽到凍梨的話,開心地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