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芬

觀眾在2022多彩貴州·第十五屆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國際展廳觀看作品。攝影/中新 瞿宏倫
初冬時節的貴陽,一場別開生面的展覽,又一次讓人看到了“不一樣的貴州”。
展覽的主題樸素而直白:看山看水看貴州。
展覽引起了媒體的關注、民眾的追捧。除官方媒體的密集報道外,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也紛紛推送,微博閱讀量兩天之內突破1.2億次……一些網紅來此打卡后,連連稱贊這是“最好拍照的攝影展”。
2022年11月21日,“2022多彩貴州·第十五屆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剛一揭幕,就成為了一道都市風景線。
在各類攝影展并不鮮見的城市,能夠如此吸引公眾的眼球,原因何在?
只要進入展廳,就不難揭開這個謎底。步入展館大廳走廊,觀眾即可在星空頂的流星引導下,從綻開各種炫彩作品的數字展墻屏幕穿越而入。
在這里,大大小小的流媒體屏幕、各式各樣的“打卡”裝置,實物與影像的互動,聲音和圖像的交融,徹底打破了傳統攝影展的靜態平面模式,構筑了一個立體的、沉浸式的體驗空間。
這樣的效果,源于主辦方和策展團隊的創新勇氣和“破圈”“跨界”意識。在以移動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媒體語境下,大展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如何在有限空間內完成影像的場域構建;二是如何搶回被各種視頻“霸占”的公眾注意力,讓人們能夠自然地進入這個場域并參與其中。
通俗地說,就是如何突破傳統展覽模式,解決觀眾“怎么看”的難題。
策展團隊負責人說:“我們努力平衡攝影藝術與數字科技、展陳創新的關系,力圖讓他們之間形成對話關系,構建不同的影像藝術既對抗又互補的立體空間。在對聲光電和數字影像技術的運用上,也精心考慮其形式與貴州文化在地性之間的內在邏輯,而非單純地把科技手段引入展覽。”
如何用影像講好具有“貴州味道”的“貴州故事”,是大展面臨又一個挑戰。
本年度大展的主題是“看”,創新自然也聚焦于“看”。因此,大展確定了“360°看貴州”的策劃思路,讓觀眾從不同高度、不同維度去“看”。
展覽共設“這樣的貴州”主展廳、“洞·境”展廳、“靈性:貴州野生動物攝影作品展”展廳、“中國第18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巡展貴州站”展廳、“風物:詩與視”貴州風物展展廳以及“數字藝術展”展墻,集中展示了海內外知名攝影師千余幅精選作品。
大展的主題展——“這樣的貴州”,就是策展思路的集中體現。“這樣的貴州”暗含了“不一樣的貴州”的寓意,目的是破除人們對貴州的“刻板印象”,讓觀眾“看”到全新的貴州。
進入“這樣的貴州”展廳,首先看到的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展頭,它將“這樣的貴州”漢字筆畫進行了拆解,通過燈光將筆畫投影在平面上,形成光影中“這樣的貴州”。微風吹來,筆畫蕩漾,和背景墻雕刻的山峰曲線共同構成“山水貴州”的意象。
在這里,觀眾可以走上“大橋”,從空中俯瞰綠水青山的生態貴州;可以隨著一張張都市、小鎮、古寨的圖片,飽覽“多彩貴州”的民族風情和城鄉生活;可以“坐”上“復興號”動車,感受疾馳前進的“貴州速度”;可以伴隨四季色彩變幻,飽覽“美麗貴州”的山山水水……觀眾感受到的,都是“不一樣”。
除了“這樣的貴州”主題展,貴州洞穴攝影作品展板塊和貴州野生動物攝影作品展板塊,同樣展現的是“不一樣的貴州”:洞穴攝影作品展讓人真切感受到貴州“喀斯特王國”的神奇魅力,野生動物攝影作品展則將貴州的生物多樣性呈現在觀眾眼前。
以“洞·境”為名的貴州洞穴攝影作品展,最能讓普通觀眾感受到“不一樣的貴州”。
從2008年創辦至今,多彩貴州·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走過了14年的歷程。
作為一項國際性影像文化活動,它以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宗旨、關注原生態文化發展為核心,以“為當下存儲過去、為未來存儲現在”為使命,在展現貴州獨特燦爛原生態文化的同時,展現世界各國各民族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因而被海內外業界人士譽為“世界攝影盛會、民族文化薈萃”。
大展通過影像見證“多彩貴州”新形象,與世界分享發展帶來的“貴州喜悅”,實現了“打開一扇門、凝聚一群人、影響一座城”。
14年來,來自全球的近萬名攝影師親臨貴州參加大展組織的創作采風活動,除國內知名攝影師、攝影機構外,佛格斯·格里爾、路易斯·瑪瑟坦塔、閻雷等諸多國際攝影大師展出其優秀作品;瑪格南圖片社、美國聯系圖片社、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美國職業攝影師協會、德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等攝影機構均在大展期間舉辦過各種展覽及活動。自2011年起,由中國新聞社“牽線”,大展先后在北京、上海、澳門、臺灣等地區進行專題展覽,并參加了平遙國際攝影節、北京國際攝影周等國內重大攝影節會。
追隨貴州發展足跡,為貴州的歷史性成就留下最生動的“圖說”,大展已成為貴州對外展示形象的重要文化名片,影像等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也換來了世界更多的關注,引來了更多的投資。

“洞·境”展廳展出的作品:貴州省清鎮市龍潭洞297米深的豎井,豎井因地下水長期侵蝕而形成。攝影/周元杰